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北京) 芣莒① 令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 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 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 薄言礻颉⑦之。 令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 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 到。④掇(dυ6):摘取、拾取。⑤捋 (uo):成把地握取。⑥袺(je):手持衣 角盛物。⑦礻颉(xie):把衣襟掖在腰间装 物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北京) ❖ 芣苢① ❖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 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 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 薄言礻颉⑦之。 ❖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 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 到。 ④掇(duō) :摘取、拾取。 ⑤捋 (luō): 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 :手持衣 角盛物。 ⑦礻颉(xié): 把衣襟掖在腰间装 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 法是 今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 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 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12、(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 的劳动景象
❖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 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 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 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12、(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 的劳动景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6分)(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令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令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令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令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 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6分)(福建)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 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 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4分) ❖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 思对即可) ❖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 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 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