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评价区间有限 Moreover, we would also like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especially for IFs below 10 the metric is ineffectual as a measure of journal selectivity. -itie Challenge the impact factor. Nat. Biomed. Eng, 1, 0103(2017) 3)单一指标容易被操纵 This algorithm is not a simple measure of quality, and a major criticism is that the calculation ipulated by journals—— Kai simons(德国科学院院士) Misuse of impact factor Science,322,l65(2008) 4)双指标评价才更加客观 The iF is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s in a year given to those papers in a journal published in the previous 2 years. But what, for exampl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 3 following journals: A, which publishes just I paper a year and has a stellar IF of 100; B, which published 1,000,000 papers per year and has a dismal IF of 0. I but 100,000 citations; or C, which publishes 5,000 papers a year with an IF of 10? Unless there is a very odd distribution of citations in B, or A has a paradigm-shifting paper like the Watson and Crick DNA structure, C is likely to be the most fluential journal.— Alan Fersht(皇家学会会士) The most influential journals: Impact Factor and Eigenfactor. PNAS, 106, 6883(2008) 图1给出了SCI期刊所发表文献在各年被引用频次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影 响因子所覆盖的2年论文的被引频次仅占总被引频次的百分之257%,即便是 Citescore所覆盖的3年论文的被引频次也仅占382% 14.45% 12.6I% 500000123 400000 200000 1.85 3s302623y51.301.00.90.50% 2018201720162015 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620042003200220012000190.00% 图1SCI期刊各年所发表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频次分布 通过对近10年的105万篇ESI高被引文献在发表后各年被引用频次分布统 计(图2)可知,其发表后第二年的被引频次仅占总被引频次的8.57%,而发表
4 2)评价区间有限 Moreover, we would also like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especially for IFs below 10, the metric is ineffectual as a measure of journal selectivity. ——社论 Challenge the impact factor. Nat. Biomed. Eng., 1, 0103(2017) 3)单一指标容易被操纵 This algorithm is not a simple measure of quality, and a major criticism is that the calculation can be manipulated by journals.——Kai Simons (德国科学院院士) Misuse of impact factor. Science, 322, 165(2008) 4)双指标评价才更加客观 The IF is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s in a year given to those papers in a journal published in the previous 2 years. But what, for exampl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 3 following journals: A, which publishes just 1 paper a year and has a stellar IF of 100; B, which published 1,000,000 papers per year and has a dismal IF of 0.1 but 100,000 citations; or C, which publishes 5,000 papers a year with an IF of 10? Unless there is a very odd distribution of citations in B, or A has a paradigm-shifting paper like the Watson and Crick DNA structure, C is likely to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journal. ——Alan Fersht(皇家学会会士) The most influential journals: Impact Factor and Eigenfactor. PNAS, 106, 6883 (2008) 图 1 给出了 SCI 期刊所发表文献在各年被引用频次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影 响因子所覆盖的 2 年论文的被引频次仅占总被引频次的百分之 25.7%,即便是 CiteScore 所覆盖的 3 年论文的被引频次也仅占 38.2%。 图 1 SCI 期刊各年所发表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频次分布 通过对近 10 年的 105 万篇 ESI 高被引文献在发表后各年被引用频次分布统 计(图 2)可知,其发表后第二年的被引频次仅占总被引频次的 8.57%,而发表
后第三年被引频次只占1225%,被引髙峰期在发表后的第3-6年。 13.44% 151262 8.22 T10 引用年 图2ESI高被引论文发表后被引频次历年分布 由此可见,只用影响因子单一指标评价期刊是不全面的。影响因子只反映近 两年出版刊物的影响力强度、论文产生影响大小的平均水平,不反映期刊出版的 连续性及其产生影响的长期性,特别是表现不出期刊论文科学价值的时间检验、 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期刊信息量(载文量)所反映的影响力大小,不能 反映与其他期刊相比所产生影响的大小 2.3与影响因子同族的期刊评价指标 与影响因子同类的指标还有:即年指标(评价1年论文)、影响因子(评价 2年论文)、 CiteScore(评价3年论文)、5年影响因子(评价5年论文),都 反映期刊篇均被引,都是强度量,且高度相关(图3)。即年指标数值太小,对 期刊的区分度不大。5年影响因子所需时间太长,不利于新刊的评价。 图3JCR报告中期刊影响因子与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相关性分析
5 后第三年被引频次只占 12.25%,被引高峰期在发表后的第 3-6 年。 图 2 ESI 高被引论文发表后被引频次历年分布 由此可见,只用影响因子单一指标评价期刊是不全面的。影响因子只反映近 两年出版刊物的影响力强度、论文产生影响大小的平均水平,不反映期刊出版的 连续性及其产生影响的长期性,特别是表现不出期刊论文科学价值的时间检验、 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期刊信息量(载文量)所反映的影响力大小,不能 反映与其他期刊相比所产生影响的大小。 2.3 与影响因子同族的期刊评价指标 与影响因子同类的指标还有:即年指标(评价 1 年论文)、影响因子(评价 2 年论文)、CiteScore(评价 3 年论文)、5 年影响因子(评价 5 年论文),都 反映期刊篇均被引,都是强度量,且高度相关(图 3)。即年指标数值太小,对 期刊的区分度不大。5 年影响因子所需时间太长,不利于新刊的评价。 图 3 JCR 报告中期刊影响因子与 5 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相关性分析
2.4其他期刊评价指标优劣势分析 (1)总被引频次 期刊总被引频次定义( Total cites,TC):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可被 引文献在统计年被某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 特性:假定期刊文献被引用表示学者对该论文学术价值的某种认可,忽略其 认可角度(引证动机)的不同,被引频次可以反映该论文的被认可程度,并可反 映其总体的学术价值。将某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相加,则可反映、度量各个期刊 的总体被认可程度(总体学术价值,或学术影响力)。总被引频次是广延量。 局限性:总被引频次从总体上反映期刊连续出版产生影响的长期性、学术质 量的稳定性,与期刊的办刊历史、发表论文规模、所在学科、论文类型和内容质 量等因素直接相关。但其不能反映近期出版刊物的质量 研究表明,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是中等程度相关的(图4),载文量代表了 期刊规模,而总被引频次代表了期刊有效论文的规模,因此可近似把总被引频次 用来表征期刊的有效规模。 20000 30000 50000 3年总载文量 图4JCR期刊近3年载文量与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2)H指数 H指数定义( H-index):2005年, JE.Hirsch提出H指数概念:学者发表Np 篇论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其余Nph篇论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 次,即一位研究者的h指数等于其至多发表了h篇且每篇至少被引h次的论文。 推广至期刊评价的话,期刊的H指数就可定义为:期刊至多发表了h篇被引频 次大于h的论文
6 2.4 其他期刊评价指标优劣势分析 (1)总被引频次 期刊总被引频次定义(Total Cites,TC):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可被 引文献在统计年被某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 特性:假定期刊文献被引用表示学者对该论文学术价值的某种认可,忽略其 认可角度(引证动机)的不同,被引频次可以反映该论文的被认可程度,并可反 映其总体的学术价值。将某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相加,则可反映、度量各个期刊 的总体被认可程度(总体学术价值,或学术影响力)。总被引频次是广延量。 局限性:总被引频次从总体上反映期刊连续出版产生影响的长期性、学术质 量的稳定性,与期刊的办刊历史、发表论文规模、所在学科、论文类型和内容质 量等因素直接相关。但其不能反映近期出版刊物的质量。 研究表明,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是中等程度相关的(图 4),载文量代表了 期刊规模,而总被引频次代表了期刊有效论文的规模,因此可近似把总被引频次 用来表征期刊的有效规模。 图 4 JCR 期刊近 3 年载文量与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2)H 指数 H 指数定义(H-index):2005 年,J.E.Hirsch 提出 H 指数概念:学者发表 Np 篇论文中有 h 篇每篇至少被引 h 次,其余 Np-h 篇论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 h 次,即一位研究者的 h 指数等于其至多发表了 h 篇且每篇至少被引 h 次的论文。 推广至期刊评价的话,期刊的 H 指数就可定义为:期刊至多发表了 h 篇被引频 次大于 h 的论文
特性:反映了期刊高被引论文数量 局限性:H指数用来评价人是可以的,因为学者发表论文数量代表了学术研 究成果的丰硕程度,但用来评价期刊则不妥。因为H指数是发文量的函数,是 广延量。发文量越大H指数也可能会越大。而期刊发文量大小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办刊理念的问题。而且,H指数与总被引频次高度相关(图5)。 20指数 图5H指数与总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3)被引半衰期 被引半衰期定义( Cited half-life):将某期刊在统计年被期刊引用的全部文献 从统计年起依出版时间向前顺序排列,依时间顺序累加被引次数至该期刊总被引 频次的1/2,所对应的被引文献出版时间至统计年的年数即为该期刊的被引半衰 特性: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论文的经典引领作用。 局限性:1)被引半衰期是时间量,被引半衰期实质反映了期刊影响力在时 间轴上的分布,既不代表影响力大小,也不代表期刊质量。2)指标不独立。期 刊过去的论文质量高或近期新颖性不足都会造成被引半衰期长。3)与研究问题 (学科领域)的知识历史成果产生年代有关,与选题方向有关,研究最前沿问题 和研究最古老的问题半衰期差异很大,因而以此作为指标对期刊排名没有意义。 2.5本研究选择期刊评价指标的小结 综上,我们认为可用来比较期刊影响力大小的评价指标,最具代表性的是总 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且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TC)对学术期 刊影响力的反映能力是互补的。通过对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得
7 特性:反映了期刊高被引论文数量。 局限性:H 指数用来评价人是可以的,因为学者发表论文数量代表了学术研 究成果的丰硕程度,但用来评价期刊则不妥。因为 H 指数是发文量的函数,是 广延量。发文量越大 H 指数也可能会越大。而期刊发文量大小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办刊理念的问题。而且,H 指数与总被引频次高度相关(图 5)。 图 5 H 指数与总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3)被引半衰期 被引半衰期定义(Cited Half-life):将某期刊在统计年被期刊引用的全部文献 从统计年起依出版时间向前顺序排列,依时间顺序累加被引次数至该期刊总被引 频次的 1/2,所对应的被引文献出版时间至统计年的年数即为该期刊的被引半衰 期。 特性: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论文的经典引领作用。 局限性:1)被引半衰期是时间量,被引半衰期实质反映了期刊影响力在时 间轴上的分布,既不代表影响力大小,也不代表期刊质量。2)指标不独立。期 刊过去的论文质量高或近期新颖性不足都会造成被引半衰期长。3)与研究问题 (学科领域)的知识历史成果产生年代有关,与选题方向有关,研究最前沿问题 和研究最古老的问题半衰期差异很大,因而以此作为指标对期刊排名没有意义。 2.5 本研究选择期刊评价指标的小结 综上,我们认为可用来比较期刊影响力大小的评价指标,最具代表性的是总 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且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TC)对学术期 刊影响力的反映能力是互补的。通过对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得
知(图6),两个指标相关性较弱,可以近似看作两个独立指标使用。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R2=0.1153 300000 200000 100000 图6JCR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2.6评价指标 WAJC I(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指数) (1)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 Clout index,CI) 普遍认为:在一个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应是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都 是最高值的期刊。CI值的含义代表了刊物与域内期刊影响力最优状态的贴近程 度,或称差距越小、距离越近,表明该刊影响力越接近最优状态 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将同一个学科内的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TC)映射到一个 二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分别除以学科最大值归一化处理为A、 B。“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是一个平面正交的坐标系,横坐标为归一后的影响因 子,纵坐标为归一后的总被引频次。每个期刊根据(A,B),在该空间都对应 为一个点(图7)
8 知(图 6),两个指标相关性较弱,可以近似看作两个独立指标使用。 图 6 JCR 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相关性分析 2.6 评价指标——WAJCI(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指数) (1)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 CI) 普遍认为:在一个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应是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都 是最高值的期刊。CI 值的含义代表了刊物与域内期刊影响力最优状态的贴近程 度,或称差距越小、距离越近,表明该刊影响力越接近最优状态。 定义 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将同一个学科内的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TC)映射到一个 二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分别除以学科最大值归一化处理为 A、 B。“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是一个平面正交的坐标系,横坐标为归一后的影响因 子,纵坐标为归一后的总被引频次。每个期刊根据(A,B),在该空间都对应 为一个点(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