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9年2月6日 授课题目:食道、胃肠疾病超声检查 授课教师:全学模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影像系 本课目的:学习并掌握胃肠道常见超声病理征象及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征:了解胃肠解音 概要、胃肠道超声检查前准备及检查方法。 重点:胃肠道常见病超声病理征象、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征、鉴别诊断、临床意义及检查 结果的局限性。 难点:胃肠道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鉴别诊断 本次课程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课食管超声检查 40 min 、食管解剖 5 min 二、食管超声检查方法及正常食管声像图 10 min 三、食管疾病声像图食管癌食管平滑肌瘤 25 min 第三节课胃肠道超声检查 40 min 一、胃肠解剖概要 10 min 二、胃肠超声检查方法 10 min 三、胃肠道正常声像图 10 min 四、哥肠病变基本征象 10 min 第三节课胃常见疾病声像图 40 min 、胃常见疾病声像图 胃癌胃平滑肌瘤胃幽门梗阻胃内异物 20min 、肠道常见疾病声像图 大肠癌肠套叠急性阑尾炎 20min 食管、胃肠超声检查 食管超声检查 一、食管解剖概要食管是连接咽与胃的肌性管道,位于椎骨和椎前肌的前方,气管和心脏的后方 三个狭窄部位为颈部狭窄部、主动脉弓狭窄部及横膈狭窄部。食管壁由内向外分为五层:第一层高回声 带为黏膜层第二层低回声带为黏膜肌层:第三层高回声带为黏膜下层:第四层低回声带为有肌层 第五层高回声带为外膜层 二、食管超声检查方法及正常食管声像图横向扫查食管呈中间含气体强回声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纵向扫查呈管状结构,周边低回声为食管壁。 三、食管疾病声像图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9 年 2 月 6 日 授课题目: 食道、胃肠疾病超声检查 授课教师:全学模 教授 授课对象:2005 级影像系 本课目的: 学习并掌握胃肠道常见超声病理征象及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征;了解胃肠解剖 概要 、胃肠道超声检查前准备及检查方法。 重点: 胃肠道常见病超声病理征象、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征、鉴别诊断、临床意义及检查 结果的局限性。 难点:胃肠道常见疾病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鉴别诊断 本次课程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课 食管超声检查 40 min 一、食管解剖概要 5 min 二、食管超声检查方法及正常食管声像图 10 min 三、食管疾病声像图 食管癌 食管平滑肌瘤 25 min 第二节课 胃肠道超声检查 40 min 一、胃肠解剖概要 10 min 二、胃肠超声检查方法 10 min 三、胃肠道正常声像图 10 min 四、胃肠病变基本征象 10 min 第三节课 胃常见疾病声像图 40 min 一、胃常见疾病声像图 胃癌 胃平滑肌瘤 胃幽门梗阻 胃内异物 20min 二、肠道常见疾病声像图 大肠癌 肠套叠 急性阑尾炎 20min 食管、胃肠超声检查 食管超声检查 一、食管解剖概要 食管是连接咽与胃的肌性管道,位于椎骨和椎前肌的前方,气管和心脏的后方, 三个狭窄部位为颈部狭窄部、主动脉弓狭窄部及横膈狭窄部。食管壁由内向外分为五层:第一层高回声 带为黏膜层; 第二层低回声带为黏膜肌层; 第三层高回声带为黏膜下层; 第四层低回声带为固有肌层; 第五层高回声带为外膜层。 二、食管超声检查方法及正常食管声像图 横向扫查食管呈中间含气体强回声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纵向扫查呈管状结构,周边低回声为食管壁。 三、食管疾病声像图
1,食管癌食管壁增厚并突入食管腔内,肿瘤上段食管扩张,肿瘤段管腔纤细或消失。 体回声强弱不等, 肿瘤溃破时溃疡表面呈锯齿状,边缘隆起 2.食管平滑肌霜 比较少见,体表超声可发现较大瘤体,内部多表现为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区。内镜 超声表现食管肌层局部增厚,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呈梭形低回声区。 胃肠道超声检查 、巴肠解概要 1.月 两壁为前壁和后壁,两弯为大弯和小弯,两口为责门口和幽门口,两切迹为责门切迹和胃角 切迹。四部为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及胃窦部 2.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呈半环形包绕胰头,长约25cm,可分为球部、降部、横部及升部。 3.空肠与回肠空、回肠由肠系膜连接于腹后壁,两者间无明显的分界线。回盲部是回肠和盲肠的 移行部,易发生肿瘤性病变,是超声重点检查的部位。 ,胃肠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前禁食8~12,检查中让病人饮温开水500~6001充盈胃腔造成透声窗。乙状结肠及直肠检查 者,应使膀胱适度充盈。选用实时超声诊断仪,凸形探头频率3.0~7.5z。体位选用仰卧位、右侧卧位 ,坐位或半坐位。胃扫查的常用贲门长轴切面、责门短轴切面、食管-胃连接部长轴切面、食管-胃连接 部短轴切面,胃体切面及胃窦部切面。 二、肠道正常声像图 1.胃贲门长轴为一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短轴为一靶环样结构。充盈胃腔呈无回声区,内有散 微小气泡形成的点状强回声。胃壁由内向外呈三强二弱回声区,第一层强回声区为黏膜层,第二层低回声 区为黏膜肌层,第三层强回声区为黏膜下层,第四层低回声区为肌层,第五层强回声区为浆膜层。 2.十二指肠球部充盈类似三角形,位于胰头的右上方,降部、水平部呈管状包绕胰头部,)动脉左前 方。十二指肠肠壁光滑,厚度4mm,充盈管腔内径为34cm 3.空 回肠 空肠黏膜皱襞密集,充盈肠腔后长轴呈现“鱼刺样”结构或称为“琴键征”。 回肠 壁光滑,黏膜皱襞稀少。 4.大肠肠管回声有三种表现:①充盈像肠管内充满混有气体的肠内容物,形成强回声伴有后方声 尾:②肠管收缩像肠管呈低回声,管腔内呈强回声:③肠积液像呈管状无回声区,并可见到结肠袋。 四、胃肠病变基本征象 ()新月征(crescent sign):表示管壁局限性增厚 (②)戒指征(ring sign):在管腔充盈时所示管壁局限性增厚。 (3)马蹄征(horse-shoe sign)):形似马蹄铁状管壁增厚。 (④)靶环征(target sign):胃肠短轴断面所示全周壁厚和管腔狭窄。 (5)假肾征(pseudokidney sign):胃肠长轴断面所示全周或广泛管壁增厚,也可见于胃肠外生肿瘤 伴有假腔形成。 (6)面包图征(cockade sign):胃肠短轴断面所示全周壁增厚,管腔充盈时还可见于渍疡环堤的尼 状面。 (7)火山口征(弹坑征)(crater sign):于增厚管壁或肿瘤内膜面呈现缺损凹陷,中心凹陷区为溃疡 部位,周围隆起处为溃疡环堤。 五、胃常见疾病声像图 1.胃癌 中晚期胃癌超声分型:①肿块型肿痴向腔内生长,呈结节状或不规则草伞状,无明显渍疡 陷,肿瘤部分胃壁局限性增厚,可呈新月征:②渍疡型胃壁内膜面出现凹陷区,溃疡深大,边缘隆起与正 常胃壁界限分明,整个病变呈火山口征:③浸润淡疡型淡疡周围有较大范围壁不规则增厚,火山口征更 明显:④弥漫浸润型可转移至肝、脾、腹主动脉及肝脾门周围淋巴结肿大,晚期癌肿浸润腹膜出现腹水。 2,贲门癌贲门形态失常,内径增大。胃壁不规则增厚,黏膜层被破坏,管腔强回声偏心变形。出
1, 食管癌 食管壁增厚并突入食管腔内,肿瘤上段食管扩张,肿瘤段管腔纤细或消失。 瘤体回声强弱不等,肿瘤溃破时溃疡表面呈锯齿状,边缘隆起,中间凹陷。 2.食管平滑肌瘤 比较少见,体表超声可发现较大瘤体,内部多表现为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区。内镜 超声表现食管肌层局部增厚,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呈梭形低回声区。 胃肠道超声检查 一、胃肠解剖概要 1.胃 两壁为前壁和后壁,两弯为大弯和小弯,两口为贲门口和幽门口,两切迹为贲门切迹和胃角 切迹。四部为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及胃窦部 2.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呈半环形包绕胰头,长约25cm,可分为球部﹑降部﹑横部及升部。 3.空肠与回肠 空、回肠由肠系膜连接于腹后壁,两者间无明显的分界线。回盲部是回肠和盲肠的 移行部,易发生肿瘤性病变,是超声重点检查的部位。 二、胃肠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前禁食8~12h, 检查中让病人饮温开水500~600ml充盈胃腔造成透声窗。 乙状结肠及直肠检查 者,应使膀胱适度充盈。选用实时超声诊断仪, 凸形探头频率3.0~7.5MHz。 体位选用仰卧位、右侧卧位 ﹑坐位或半坐位。胃扫查的常用贲门长轴切面﹑贲门短轴切面﹑食管-胃连接部长轴切面﹑食管-胃连接 部短轴切面﹑胃体切面及胃窦部切面。 三、胃肠道正常声像图 1.胃 贲门长轴为一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短轴为一靶环样结构。充盈胃腔呈无回声区,内有散在 微小气泡形成的点状强回声。胃壁由内向外呈三强二弱回声区,第一层强回声区为黏膜层,第二层低回声 区为黏膜肌层,第三层强回声区为黏膜下层,第四层低回声区为肌层,第五层强回声区为浆膜层。 2.十二指肠 球部充盈类似三角形,位于胰头的右上方,降部、水平部呈管状包绕胰头部,)动脉左前 方。十二指肠肠壁光滑,厚度 4mm,充盈管腔内径为 3~4cm。 3.空、回肠 空肠黏膜皱襞密集,充盈肠腔后长轴呈现 “鱼刺样”结构或称为“琴键征”。 回肠 壁光滑,黏膜皱襞稀少。 4.大肠 肠管回声有三种表现: ①充盈像 肠管内充满混有气体的肠内容物,形成强回声伴有后方声 尾;②肠管收缩像 肠管呈低回声,管腔内呈强回声; ③肠积液像 呈管状无回声区,并可见到结肠袋。 四、胃肠病变基本征象 (1) 新月征(crescent sign):表示管壁局限性增厚。 (2) 戒指征(ring sign) :在管腔充盈时所示管壁局限性增厚。 (3) 马蹄征(horse-shoe sign) : 形似马蹄铁状管壁增厚。 (4) 靶环征(target sign):胃肠短轴断面所示全周壁厚和管腔狭窄。 (5) 假肾征(pseudokidney sign) :胃肠长轴断面所示全周或广泛管壁增厚,也可见于胃肠外生肿瘤 伴有假腔形成。 (6) 面包圈征(cockade sign): 胃肠短轴断面所示全周壁增厚,管腔充盈时还可见于溃疡环堤的冠 状面。 (7) 火山口征(弹坑征) (crater sign):于增厚管壁或肿瘤内膜面呈现缺损凹陷,中心凹陷区为溃疡 部位,周围隆起处为溃疡环堤。 五、胃常见疾病声像图 1.胃癌 中晚期胃癌超声分型:①肿块型 肿瘤向腔内生长,呈结节状或不规则蕈伞状,无明显溃疡凹 陷,肿瘤部分胃壁局限性增厚,可呈新月征;②溃疡型 胃壁内膜面出现凹陷区,溃疡深大,边缘隆起与正 常胃壁界限分明,整个病变呈火山口征;③浸润溃疡型 溃疡周围有较大范围壁不规则增厚,火山口征更 明显;④弥漫浸润型 可转移至肝、脾、腹主动脉及肝脾门周围淋巴结肿大,晚期癌肿浸润腹膜出现腹水。 2 .贲门癌 贲门形态失常,内径增大。胃壁不规则增厚,黏膜层被破坏,管腔强回声偏心变形。出
现肝脏、胰腺或周围淋巴结转移。 3.胃恶性淋巴瘤本病起源于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肿块直径多在4Cm左右。超声表现:①胃壁弥漫性 增厚,或局部形成肿物 ②增厚的胃或肿物内部呈弱回声或近似无回声,后方回声略增容 ③加大增 益可见肿物内部呈多结节状结构:④肿物黏膜可显示溃疡凹陷及不规则强回声,表面无溃疡凹陷部分的 胃黏膜层则显示完整。 4.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壁肌层,绝大多数为单发,约2/3病变发生在胃体部和胃窦部。声像图分型: ①腔内型位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局部胃腔变窄:②壁间型:肌层肿物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呈哑铃 状突起:③腔外型肿物位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隆起。 5.胃息肉分假性和真性息肉两种。假性息肉系黏膜炎性增生形成,真性息肉又名息肉样腺瘤,常由 增生的黏膜腺上皮构成,可单发或多发。团块自胃黏膜层向胃腔内突出,形态为乳头状或指状,有蒂与 胃壁相连,大小约1~2cm,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 6.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或胃窦部。通常单发,可为多发性溃疡。胃壁局限性增厚多为低回声,厚度 常小于1.5cm。范围小于5cm。黏膜面凹陷深大,凹陷形态规则,底部光滑, 呈“火山口”样 7.胃幽门梗阻 幽门管腔内径狭窄变细,胃壁动可亢进或消失,常见胃窦部逆婿动。胃窦部肿箱子 起的梗阻狭窄,可见局部胃壁隆起的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肌环状增厚,厚度 大于4m。幽门肌短轴呈均匀性中等回声或低回声,中心为高回声。 幽门管呈狭长的高回声带,胃内容物通过受阻。胃粘膜脱垂症系胃实部粘膜肥厚隆起,动态观察可见肥 大的黏草随胃婿动移至增宽的幽门管内,维发幽门梗阳表现。 8.急性胃扩张 胃高度扩张及胃壁变菲薄,胃腔有大量液性无回声区含食物残渣点壮高回声。胃蠕动 减弱或消失,十二指肠球部亦可明显扩张。 9.胃内异物异物由胃外咽下及在胃内积聚形成。胃腔内出现前缘呈弧形的强回声团块,后方伴明显 声影。强回声团块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10.胃下垂经显像剂法超声检查可显示充盈的胃腔,立位时胃小弯低于脐水平,十二指肠球部向左 偏移。 六、肠道常见疾病声像图 1,小肠肿瘤小肠平滑肌瘤声像图见腹部可移动性块肿块,断面呈椭圆形实质性低回⑤坏死、液化 可见无回声区,易发生周围淋巴结和肝转移。小肠恶性淋巴瘤显示小肠壁增厚,呈结节低回声,类似 “假肾征”及“靶环征” 2.大肠癌声像图分型:①肠内肿块型病变向腔内突起,呈不规则或莱花状:②肠壁增厚型增厚的 肠壁呈低回声, 中心部位为气体强回声,肿块呈“靶环征 “假肾征” ③肠外肿块型肿瘤向管腔外生长,管腔受压变形不明显:④溃疡型肿瘤显示为边缘隆起、中心部凹陷 的低回声肿块,呈“火山口”状:©混合型肿瘤无包膜、边界不清,向腔内、腔外凸出,并侵犯肠壁全 层。 3.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肠管扩张,小肠内径>3Cm,结肠内径>5cm。肠壁县“鱼划征”,肠 动增强,肠腔内斑片状回声随蠕动可见来回流动。麻痹性肠梗阻肠管极度扩张、肠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4.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肠管内称为肠套叠,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及包块。超声表现 为机械性肠梗阻征象,套头横断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断面呈“假肾征”。 5.急性阑尾炎正常阑尾及单纯性阑尾炎不易显示,化脓性闲尾炎探及肿大阑尾,呈不均质低回声, 边界模糊不清。阑尾腔内合并粪石时,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阑尾穿孔形成周围脓肿时,可见液性无回 高区包袋图民」 6.胃肠穿孔及创伤 胃肠道急性穿孔致化学性腹膜炎,肝前间隙可见游离气体,呈强回声伴后方声尾 肝肾隐窝及盆腔内可见液性无回声区,内含点状强回声,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参考书: 1.超声医学(第三版)周水吕郭万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现肝脏、胰腺或周围淋巴结转移。 3.胃恶性淋巴瘤 本病起源于粘膜下层的淋巴组织,肿块直径多在4cm左右。超声表现:①胃壁弥漫性 增厚,或局部形成肿物;②增厚的胃壁或肿物内部呈弱回声或近似无回声,后方回声略增强;③加大增 益可见肿物内部呈多结节状结构;④肿物黏膜可显示溃疡凹陷及不规则强回声,表面无溃疡凹陷部分的 胃黏膜层则显示完整。 4. 胃平滑肌瘤 起源于胃壁肌层,绝大多数为单发,约2/3病变发生在胃体部和胃窦部。声像图分型: ①腔内型 位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局部胃腔变窄;②壁间型:肌层肿物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呈哑铃 状突起;③腔外型 肿物位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隆起。 5.胃息肉 分假性和真性息肉两种。假性息肉系黏膜炎性增生形成,真性息肉又名息肉样腺瘤,常由 增生的黏膜腺上皮构成,可单发或多发。团块自胃黏膜层向胃腔内突出,形态为乳头状或指状,有蒂与 胃壁相连,大小约1~2cm,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 6.胃溃疡 多位于胃小弯或胃窦部。通常单发,可为多发性溃疡。胃壁局限性增厚多为低回声,厚度 常小于1.5cm。范围小于5cm。黏膜面凹陷深大,凹陷形态规则,底部光滑,呈“火山口”样。 7.胃幽门梗阻 幽门管腔内径狭窄变细,胃壁蠕动可亢进或消失,常见胃窦部逆蠕动。胃窦部肿瘤引 起的梗阻狭窄,可见局部胃壁隆起的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肌环状增厚,厚度 大于4mm。幽门肌短轴呈均匀性中等回声或低回声,中心为高回声。 幽门管呈狭长的高回声带,胃内容物通过受阻。胃粘膜脱垂症系胃窦部粘膜肥厚隆起,动态观察可见肥 大的黏膜随胃蠕动移至增宽的幽门管内,继发幽门梗阻表现。 8.急性胃扩张 胃高度扩张及胃壁变菲薄,胃腔有大量液性无回声区含食物残渣点壮高回声。胃蠕动 减弱或消失,十二指肠球部亦可明显扩张。 9.胃内异物 异物由胃外咽下及在胃内积聚形成。胃腔内出现前缘呈弧形的强回声团块,后方伴明显 声影。强回声团块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10.胃下垂 经显像剂法超声检查可显示充盈的胃腔,立位时胃小弯低于脐水平,十二指肠球部向左 偏移。 六、肠道常见疾病声像图 1.小肠肿瘤 小肠平滑肌瘤 声像图见腹部可移动性块肿块,断面呈椭圆形实质性低回⑤坏死、液化 可见无回声区,易发生周围淋巴结和肝转移。小肠恶性淋巴瘤 显示小肠壁增厚,呈结节低回声,类似 “假肾征” 及“靶环征” 。 2.大肠癌 声像图分型:①肠内肿块型 病变向腔内突起,呈不规则或菜花状;②肠壁增厚型 增厚的 肠壁呈低回声,中心部位为气体强回声,肿块呈“靶环征”、“假肾征”; ③肠外肿块型 肿瘤向管腔外生长,管腔受压变形不明显;④溃疡型 肿瘤显示为边缘隆起、中心部凹陷 的低回声肿块,呈“火山口”状;⑥混合型 肿瘤无包膜、边界不清,向腔内、腔外凸出,并侵犯肠壁全 层。 3. 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 肠管扩张,小肠内径>3cm,结肠内径>5cm。肠壁呈“鱼刺征” ,肠蠕 动增强,肠腔内斑片状回声随蠕动可见来回流动。麻痹性肠梗阻 肠管极度扩张、肠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4.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肠管内称为肠套叠,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及包块。超声表现 为机械性肠梗阻征象,套头横断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 , 纵断面呈“假肾征” 。 5.急性阑尾炎 正常阑尾及单纯性阑尾炎不易显示,化脓性阑尾炎探及肿大阑尾,呈不均质低回声, 边界模糊不清。阑尾腔内合并粪石时,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阑尾穿孔形成周围脓肿时,可见液性无回 声区包绕阑尾。 6.胃肠穿孔及创伤 胃肠道急性穿孔致化学性腹膜炎,肝前间隙可见游离气体,呈强回声伴后方声尾。 肝肾隐窝及盆腔内可见液性无回声区,内含点状强回声,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参考书: 1. 超声医学(第三版) 周永昌 郭万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实用人体断层解剖学沈宗文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 实用人体断层解剖学 沈宗文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