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年居无定所,思念故乡的作品甚少。这种感情多出现于诗人早年初出蜀中时。本诗有南 朝乐府韵调。将其与《淮南王篇》比较可见本诗是对南朝乐府诗意的改造,所表达的是见月思 乡的题材,是一种类型化情感,不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感受。属其早年学习南朝乐府的作品。由 此也可见出他早年在学习南朝乐府费力甚多
11 李白一年居无定所,思念故乡的作品甚少。这种感情多出现于诗人早年初出蜀中时。本诗有南 朝乐府韵调。将其与《淮南王篇》比较可见本诗是对南朝乐府诗意的改造,所表达的是见月思 乡的题材,是一种类型化情感,不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感受。属其早年学习南朝乐府的作品。由 此也可见出他早年在学习南朝乐府费力甚多
李白第二讲由婚姻与求仕看李白前期的生存方式与艺术精神 (725-742) 李白首次入长安前后的心态与创作(725-742),从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至天宝元四十二岁,是 诗人前期的漫游期与奋斗期 诗人在一阶段主要活动及心态分析 (一)、江东漫游,文化朝圣(李白初游动机考) 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开始离蜀远游,自言:“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見鄉人相如誇雲夢 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上安州裴长史书〉)”先至江陵。有〈大鹏遇希有鸟 赋〉、《渡荆門送别》记其事。遇道家大师司马承桢,称赞他“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 表。”信心大增。此后就一直沿洞庭南下到湘,再回头东下至东吴。游苍梧诗未存,时间可不 长。此行主要目的是到江南感受江左文化,寻访南朝余韵,具有文化朝圣的性质。因为他求学 阶段主要学习的就是南朝文人的作品。他于秋天在荆门东下。春夏至金陵。〈望天山山〉〈金 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秋下荆門》说得很明白:“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记录这些活动的作品有《金陵酒肆留别》、《征虜亭》、《苏台览古》 《乌栖曲》、(越中览古〉〈准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这些都表明他是南朝文化的崇 拜者。这次漫游也是他的文化之旅。 李白好游,且好以漫游之夸示于人其漫游动机:一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古人多以此为积累 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李白青年时出游当主要是为此;二是缘于道家情结,道家崇自然,并以 仙境存于绝美之自然之中,“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只爱名山游”。李白漫游有求仙迹之愿望。 如《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飧霞樓送烟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與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氣激道合, 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懋行天下,周求名山”三是为了交游,结交名人 寻求出仕出名的机会。 这种漫游对他创作影响甚大。得江山之助,在李白作品中表现相当明显
12 李白第二讲 由婚姻与求仕看李白前期的生存方式与艺术精神 (725-742) 李白首次入长安前后的心态与创作(725-742), 从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至天宝元四十二岁,是 诗人前期的漫游期与奋斗期。 一、诗人在一阶段主要活动及心态分析 (一)、江东漫游,文化朝圣(李白初游动机考) 开元十二年(724)秋:二十四岁开始离蜀远游,自言:“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逺遊。南窮蒼梧,東渉溟海。見鄉人相如誇雲夢 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上安州裴长史书〉)”先至江陵。有〈大鹏遇希有鸟 赋〉、《渡荆門送别》记其事。遇道家大师司马承桢,称赞他“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 表。”信心大增。此后就一直沿洞庭南下到湘,再回头东下至东吴。游苍梧诗未存,时间可不 长。此行主要目的是到江南感受江左文化,寻访南朝余韵,具有文化朝圣的性质。因为他求学 阶段主要学习的就是南朝文人的作品。他于秋天在荆门东下。春夏至金陵。〈望天山山〉〈金 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秋下荆門》说得很明白:“此行不為鱸魚膾, 自愛名山入剡中。”记录这些活动的作品有《金陵酒肆留别》、《征虜亭》、《苏台览古》、 《乌栖曲》、〈越中览古〉〈准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这些都表明他是南朝文化的崇 拜者。这次漫游也是他的文化之旅。 李白好游,且好以漫游之夸示于人其漫游动机:一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古人多以此为积累 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李白青年时出游当主要是为此;二是缘于道家情结,道家崇自然,并以 仙境存于绝美之自然之中,“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只爱名山游”。李白漫游有求仙迹之愿望。 如《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飡霞樓送烟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與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氣激道合, 結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雲海,不可奪也,厯行天下,周求名山”三是为了交游,结交名人 寻求出仕出名的机会。 这种漫游对他创作影响甚大。得江山之助,在李白作品中表现相当明显
(二)、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入赘许府及李白婚姻考) 开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七岁:沿江西上,观云梦,寓安州北寿山。北游汝海,襄州,结 识孟浩然。再回安州成婚。即以此为中心,寻求发展。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 州李长史书)。 开元十六年:春至江夏.改葬吴指南.暮春.送盂浩然之广陵.回安陆,寓居自兆山.。有 《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等.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由安陆以长安 隐于安陆白兆山,有《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山中问答》 李白的婚姻与家室考析 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 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刘氏,鲁氏应是妾仆之类的人,然李白有时也称其为妇。其诗提及的“内”内应是续妻宗氏 由表述看正式婚姻有二次,第一次婚姻,李白自己有说明,〈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崴誦六甲, 十崴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横經藉書,制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以為士生則桑弧 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逹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見鄉人相如誇雲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於此, 至移三霜焉。(〈与安州裴长史书〉)按:其时李白三十岁,成婚已三年,其结婚年龄当在二 十七岁。许圉师卒于679年,距李白成婚时727年已有五十八年,许氏家族的势力已大减。仅 有一人许辅乾开元中为光禄使。况且许一家是在武后时得势,直玄宗时代自然失势。许家由地 方军阀勋贵转为进士新贵,军功及文学并重,这与李白尚侠善文的特点相合。况且李白以无籍 布衣,无门户之显,一般人自然无法接受,只有如许家这等显户方可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 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李白所为也是时 气使然
13 (二)、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入赘许府及李白婚姻考) 开元十五年(727 年),二十七岁:沿江西上,观云梦,寓安州北寿山。北游汝海,襄州,结 识孟浩然。再回安州成婚。即以此为中心,寻求发展。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 州李长史书〉。 开元十六年:春至江夏.改葬吴指南.暮春.送盂浩然之广陵.回安陆,寓居自兆山.。有 《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等. 开元十八年 三十岁:由安陆以长安 隐于安陆白兆山,有《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山中问答》. 李白的婚姻与家室考析 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 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刘氏,鲁氏应是妾仆之类的人,然李白有时也称其为妇。其诗提及的“内”内应是续妻宗氏。 由表述看正式婚姻有二次,第一次婚姻,李白自己有说明,〈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嵗誦六甲, 十嵗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横經藉書,制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以為士生則桑弧 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逺遊,南窮蒼梧,東渉溟海, 見鄉人相如誇雲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於此, 至移三霜焉。(〈与安州裴长史书〉)按:其时李白三十岁,成婚已三年,其结婚年龄当在二 十七岁。许圉师卒于 679 年,距李白成婚时 727 年已有五十八年,许氏家族的势力已大减。仅 有一人许辅乾开元中为光禄使。况且许一家是在武后时得势,直玄宗时代自然失势。许家由地 方军阀勋贵转为进士新贵,军功及文学并重,这与李白尚侠善文的特点相合。况且李白以无籍 布衣,无门户之显,一般人自然无法接受,只有如许家这等显户方可。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 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李白所为也是时 气使然
其身份是否是赘婿?尚需进一步考实。其时才子娶名家女,也是常见之事。唐时士人借婚姻依 托权贵的事颇多,但并不是入赘如崔圆元载、元稹、李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并不是入赘。 其先隐于寿山,为其暂栖之所,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使其仍有较强的漂泊意识:“白孤劍誰託 悲歌自憐,迫於愜惶,席不暇暖,寄絕國而何仰,若浮雲而無依,南徙莫從,北遊失路,远客 汝海,近還云城。”(与安州李长史书)“白以弱植”(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史还都序)“白 野人也,颇工于文。”(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种身份使他对社会的不公正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并能激发出一种批判的力量。 少年行 君不見淮南少年游俠客,白日毬獵夜擁擲。呼盧百萬終不惜,報雠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俠好經過,渾身装束皆綺羅。蘭蕙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盡為知已,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來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男兒百年且樂命,何須徇書受貧病 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甘風麈。衣冠半是征戰士,窮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鉎。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 看取富貴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後名。 《瑚鉤詩話》:樗捕,今謂之呼盧,取純色而勝之義以名之耳。《說文》:八尺謂之咫,徐陵 《與裴之横書》:“文辭簡略,禮等平交。”《三國志》:“先轸丧元,王蠣缒脰,殒身徇節 前代美之,徇謂以身從物也。”《鶴林玉露》:詩家用遮莫字,蓋今俗語所謂儘教是也。《漁 隱叢話》:《藝苑雌黄》云:遮莫俚語,猶言儘教也。自唐以來有之故當畤有“遮莫你古時五 帝何如我今日三郎之說,然詞人亦稍有用之者,杜詩云:“久摈野鶴如霜鬢,遮莫驎雞下五 更。”李太白詩云:“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往。”“遮莫親姻連帝城,不如當身自 簪纓。”《漢書·陳萬年傳》:“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 嚴滄浪曰:此詩只數句類太白,餘皆淺近浮俗决非太白所作。蕭士贇曰:末章十二句辭意迫切, 似非太白之作,巨眼者必能辨之。 (三)、北游求仕,无功而返
14 其身份是否是赘婿?尚需进一步考实。其时才子娶名家女,也是常见之事。唐时士人借婚姻依 托权贵的事颇多,但并不是入赘,如崔圆,元载、元稹、李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并不是入赘。 其先隐于寿山,为其暂栖之所,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使其仍有较强的漂泊意识:“白孤劍誰託, 悲歌自憐,迫於恓惶,席不暇暖,寄絶國而何仰,若浮雲而無依,南徙莫從,北遊失路,远客 汝海,近還云城。”(与安州李长史书)“白以弱植”(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史还都序)“白 野人也,颇工于文。”(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种身份使他对社会的不公正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并能激发出一种批判的力量。 少年行 君不見淮南少年游俠客,白日毬獵夜擁擲。呼盧百萬終不惜,報讎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俠好經過,渾身装束皆綺羅。蘭蕙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盡為知已,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來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男兒百年且樂命,何須徇書受貧病。 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甘風塵。衣冠半是征戰士,窮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徃。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簮纓。 看取富貴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後名。 《瑚鉤詩話》:摴蒱,今謂之呼盧,取純色而勝之義以名之耳。《説文》:八尺謂之咫,徐陵 《與裴之横書》:“文辭簡略,禮等平交。”《三國志》:“先軫丧元,王蠋絶脰,殞身徇節, 前代美之,徇謂以身從物也。”《鶴林玉露》:詩家用遮莫字,葢今俗語所謂儘教是也。《漁 隠叢話》:《藝苑雌黄》云:遮莫俚語,猶言儘教也。自唐以來有之故當時有“遮莫你古時五 帝何如我今日三郎之説,然詞人亦稍有用之者,杜詩云:“久摈野鶴如霜鬢,遮莫隣雞下五 更。”李太白詩云:“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徃。”“遮莫親姻連帝城,不如當身自 簮纓。”《漢書·陳萬年傳》:“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 嚴滄浪曰:此詩只數句類太白,餘皆淺近浮俗决非太白所作。蕭士贇曰:末章十二句辭意廹切, 似非太白之作,巨眼者必能辨之。 (三)、北游求仕,无功而返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遭受谤毁.有《上安州裴长史书》,要求雪谤.书末云:“若赫然作威, 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 黄鹄举矣.何主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可知雪榜无门,即赶长安.是年春夏之交.由 安陆启程经南阳至长安时已是秋天.隐居终甫山.结识崔宗之.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写 有《酬崔五邸中》、〈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乌夜啼》等 开元十九年(731)三十一岁 下终南山,有〈下终南山过斛靳山入宿置酒〉诗.在长安北门与斗鸡徒冲突〈叙旧赠江阳宰陆 调〉云:“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 易.告怠清宪台,脱众北门厄.”当为是年事.见宦官、斗鸡徒之猖狂,写有(古风)(大车扬飞 尘).西游汾州.有《赠裴十四》、《登新平楼》、〈〈赠新平少年〉〉、《行路难》等诗。 开元二十年(722)三十二岁 是年春游州.〈〈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积雪明远峰,寒城锁春色.”旋归 长安.有〈〈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诗.友人元丹丘寄书问候,作《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诗.在长安穷途失路.作《行路难三首》<其一、其二):送友入入蜀.作《蜀道难》,奇寓功 业难求之意.五月,离长安,由黄河东下梁园,作《梁园吟》 开元二十一年(73)三十三岁 是年应元丹丘邀请,赶嵩山隐居,结识元演,往来于洛阳、襄汉、安陆之间.有(题元丹丘 颖阳山居)、《元丹丘歌》.《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 问》、《冬夜宿龙门觉起言志》等,还写有著名乐府诗《梁甫吟》 开无二十二年(734)三十四岁 春在洛阳,写有《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春夜洛城闻笛》.过襄阳,拜见荆州长史 韩朝宗.写有《与韩荆州书》.秋至讧蔓.有《江夏别宋之悌》诗.冬至随州,与元丹丘、元 演同访胡紫阳 开元二十三皋(735)三十五岁 五月与元演越大行游太原,并北游雁门关.写有《大原早秋》诗及《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 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等
15 开元十八年 三十岁:遭受谤毁.有《上安州裴长史书》,要求雪谤.书末云:“若赫然作威, 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 黄鹄举矣.何主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可知雪榜无门,即赶长安.是年春夏之交.由 安陆启程经南阳至长安时已是秋天.隐居终甫山.结识崔宗之.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写 有《酬崔五邸中》、〈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乌夜啼》等 开元十九年(731) 三十一岁: 下终南山,有〈下终南山过斛靳山入宿置酒〉诗.在长安北门与斗鸡徒冲突〈叙旧赠江阳宰陆 调〉云:“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 易.告怠清宪台,脱众北门厄.”当为是年事.见宦官、斗鸡徒之猖狂,写有(古风)(大车扬飞 尘).西游汾州.有《赠裴十四》、《登新平楼》、〈〈赠新平少年〉〉、《行路难》等诗。 开元二十年(722) 三十二岁 是年春游州.〈〈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积雪明远峰,寒城锁春色.”旋归 长安.有〈〈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诗.友人元丹丘寄书问候,作《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诗.在长安穷途失路.作《行路难三首》<其一、其二);送友入入蜀.作《蜀道难》,奇寓功 业难求之意.五月,离长安,由黄河东下梁园,作《梁园吟》. 开元二十一年(733) 三十三岁 是年应元丹丘邀请,赶嵩山隐居.结识元演,往来于洛阳、襄汉、安陆之间.有( 题元丹丘 颖阳山居)、《元丹丘歌》.《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 问》、《冬夜宿龙门觉起言志》等,还写有著名乐府诗《梁甫吟》 开无二十二年(734) 三十四岁 春在洛阳,写有《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春夜洛城闻笛》.过襄阳,拜见荆州长史 韩朝宗.写有《与韩荆州书》.秋至讧蔓.有《江夏别宋之悌》诗.冬至随州,与元丹丘、元 演同访胡紫阳. 开元二十三皋(735) 三十五岁 五月与元演越大行游太原,并北游雁门关.写有《大原早秋》诗及《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 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