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由出生地与种族的考察看李白特殊的文化个性 (701727) 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作品选读 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一)基本材料 出生地材料: 1、魏颢:《唐翰林李太白詩序》(754):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 英秀 2、李陽水《草堂集序》(764):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 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歎焉。 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蔫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3、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817) 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 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凉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 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 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禄仕
1 第一讲 由出生地与种族的考察看李白特殊的文化个性 (701——727) 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作品选读 一、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一)基本材料: 出生地材料: 1、魏颢:《唐翰林李太白詩序》(754):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 英秀。 2、李陽氷《草堂集序》(764):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聨珪組, 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歎焉。 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3、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817) 其先隴西成紀人,絶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 壊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凉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 隠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 為名,髙卧雲林,不求禄仕
4、《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誌》劉全白撰顧遊秦建(贞元六年):君名白廣漢人 生年材料: 1、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757):臣某聞天地閉而賢人隱,雲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見前翰 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員谷口,名動京師,上皇聞而 悦之,召入禁掖,既潤色於鴻業,或間草於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褒賞。(生年为701) 2、李华《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髙士李白之墓。嗚呼哀 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義以濟難,公其志焉。識以辯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 宜其上為王師,下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身世材料 1、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 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崴誦六甲,十崴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横經藉書制 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2、《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 3、《赠张相镐二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5、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羅浮》: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疑。鄉關眇安西,流浪將何之。素色 愁明湖,秋渚晦寒姿。疇昔紫芳意,巳過黄髮期。君王縱瑓会,雲壑借巢夷。爾去之羅浮,我 還憩峨眉。中闊道萬里,霞月遥相思。如尋楚狂子,瓊樹有芳枝。 说明 三则材料明言李白出生于蜀。但这与其他有关生年的材料有矛盾。白卒于762年之证为: 李阳冰《草堂集序》: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也。或曰次年卒。无论何说,其生年当在700或701年,即大 足或长安元年,神龙之始,是704年,如此推算,李白应出生于其家来蜀之前,即在碎叶。现 是吉尔吉斯境内的托克马克城。只是关于碎叶、条支尚无定论。有中亚、阿富汗、哈密等地之 说,都属西域范围。可证李白家庭与本人都有过西域生活背景。 李白称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这与李唐王室同宗,但是他对当时王室成员的称呼多有 矛盾。其说不尽可信。 参考文章
2 4、《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誌》劉全白撰 顧遊秦建(贞元六年):君名白廣漢人 生年材料: 1、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757):臣某聞天地閉而賢人隱,雲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見前翰 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眞谷口,名動京師,上皇聞而 悦之,召入禁掖,既潤色於鴻業,或間草於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襃賞。(生年为 701) 2、李华《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髙士李白之墓。嗚呼哀 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義以濟難,公其志焉。識以辯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 焉。宜其上為王師,下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身世材料 1、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 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嵗誦六甲,十嵗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横經藉書制 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2、《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 3、《赠张相镐二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5、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羅浮》: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疑。鄉關眇安西,流浪將何之。素色 愁明湖,秋渚晦寒姿。疇昔紫芳意,巳過黄髮期。君王縱疎会,雲壑借巢夷。爾去之羅浮,我 還憩峨眉。中闊道萬里,霞月遥相思。如尋楚狂子,瓊樹有芳枝。 说明: 三则材料明言李白出生于蜀。但这与其他有关生年的材料有矛盾。白卒于 762 年之证为: 李阳冰《草堂集序》: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也。或曰次年卒。无论何说,其生年当在 700 或 701 年,即大 足或长安元年,神龙之始,是 704 年,如此推算,李白应出生于其家来蜀之前,即在碎叶。现 是吉尔吉斯境内的托克马克城。只是关于碎叶、条支尚无定论。有中亚、阿富汗、哈密等地之 说,都属西域范围。可证李白家庭与本人都有过西域生活背景。 李白称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这与李唐王室同宗,但是他对当时王室成员的称呼多有 矛盾。其说不尽可信。 参考文章: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箱问题》,1936年3月《逸经》第一期。 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箱贯种族的问题》,《文学研究》,1957年第2期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顺问》,《清华学报》十卷第一期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在无有材料发现之前,我们无法断定史实,也不能指认李白是胡人,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 受到较深胡化影响的汉人 二、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关于其家庭特殊性是明显的。一,曾在西域生活过,接受西域文化影响:二、他家是脱离土地 的流民,蜀地不是他家祖籍;三:其家既非官宦阶层,也非庄户,极有可能是商户。[一,李 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他早年富有资财,游江东,遇落难子弟,皆周济之,不食逾年,散 金三十万。其家非官宦,如此富有,非商人不能。二、较少写农耕生活。三,熟悉商人生活 如《长干行》之类作品,非了解商贾生活者难写得如此生动。],这对其性格产生了以下方面影 1、西域文化的熏染,使其个性中有异域文化因素,其本身就是由多种文化交汇而成的,体现 了盛唐文化精神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朱熹、鲁迅都曾说过:唐人大有胡气,唐代文明是四百年来民族融合的结果,唐代文化的 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交化的产物,盛唐文化就是南北文化融合 后形成的一个新的审美热潮。李白本人这一经历与背景就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父李客在 西域生活时间较长,李白五岁才到内地,其父前半生是在西域度过的。这自然也接受了西域胡 人文化习惯与观念的影响,故其家庭有胡人文化因素。其身上体现一些异域文化因素。如, 他有西域胡人习俗,《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蜀中友人吴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 之上,白禪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 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 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 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扶风豪士歌》“脱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剔骨葬”“脱帽舞”属西域风俗,李白接受了这一习俗。二,行为方式有胡人之豪气,如好
3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箱问题》,1936 年 3 月《逸经》第一期。 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箱贯种族的问题》,《文学研究》,1957 年第 2 期。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顺问》,《清华学报》十卷第一期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在无有材料发现之前,我们无法断定史实,也不能指认李白是胡人,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 受到较深胡化影响的汉人。 二、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关于其家庭特殊性是明显的。一,曾在西域生活过,接受西域文化影响;二、他家是脱离土地 的流民,蜀地不是他家祖籍;三;其家既非官宦阶层,也非庄户,极有可能是商户。[一,李 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他早年富有资财,游江东,遇落难子弟,皆周济之,不食逾年,散 金三十万。其家非官宦,如此富有,非商人不能。二、较少写农耕生活。三,熟悉商人生活, 如《长干行》之类作品,非了解商贾生活者难写得如此生动。],这对其性格产生了以下方面影 响. 1、西域文化的熏染,使其个性中有异域文化因素,其本身就是由多种文化交汇而成的,体现 了盛唐文化精神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朱熹、鲁迅都曾说过:唐人大有胡气,唐代文明是四百年来民族融合的结果,唐代文化的 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交化的产物,盛唐文化就是南北文化融合 后形成的一个新的审美热潮。李白本人这一经历与背景就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父李客在 西域生活时间较长,李白五岁才到内地,其父前半生是在西域度过的。这自然也接受了西域胡 人文化习惯与观念的影响,故其家庭有胡人文化因素。其身上体现一些异域文化因素。如,一, 他有西域胡人习俗,《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蜀中友人吴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 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 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 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 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扶风豪士歌》“脱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剔骨葬”“脱帽舞”属西域风俗,李白接受了这一习俗。二,行为方式有胡人之豪气,如好
持刃佩剑,以至白昼杀人,非中原士族特点。“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籍, 曾受道篠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荆徂揚,路亡權窆,迴棹方暑, 亡友糜濆,白收其骨江路。”《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 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诗中流寓意识较多,但不似多数唐人有较强烈的少怀 乡思乡情感。一生生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少中原汉人的安土重迁的意识。 2.商人加移民的家庭环境,迫使他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求仕方式。这本身就体现了唐代文 化开放性,与包容性。 李白家世与陈子昂接近。其家世不甚明朗,或因李白自己即不太清楚,或是因有苦衷不便 明说。其家庭材料不多,且有矛盾。其家于隋末因罪被谪边地,神龙年才逃归潜还。可能不是 政治原因,如果是因遭遇隋炀帝之害,唐时一定会被平反,不得称为逃回。至所以潜还,只能 是犯了其他刑事罪。但其身份与社会地位一定较低;其家是外地移民,属客居者,是没有本籍 流民,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李客“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 名,髙卧雲林,不求禄仕。”似一商人性的庄园主,同时,其父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李白言: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这种 家庭决定了李白的成长与士族子弟有所不同。仅从文化学术背景看,其家庭地位决定了他既不 能入州县之学学习,也得不到“郡举”机会。唯求得特殊成名的机会。李白早年苦读,既是受 到了时代文化的感召,同时,自身家庭地位也刺激他的强烈求取之心 3、特殊的家庭决定了早年的李白成长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并很早就形成了特殊的个性: 这一家庭背景对李白成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他发扬个性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从小就接受 了非传统的教育,并具有一个相对开放而自由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与传统的中原士族不同的 文化性格。李白于儒家经学较少有深究。而倾心于道家与杂家也是这一原因所致。这形成了他 以辞赋为主体以道家思想为内核兼取百家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 其早年生活由三方面构成苦读一一学道—一游侠 (1)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2)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之二) (3)十五好劍术,遍干诸侯。(《与韩州书》) (4)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5)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4 持刃佩剑,以至白昼杀人,非中原士族特点。“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醖籍, 曾受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荆徂揚,路亡權窆,迴棹方暑, 亡友糜潰,白收其骨江路。”《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 流星。十歩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诗中流寓意识较多,但不似多数唐人有较强烈的少怀 乡思乡情感。一生生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少中原汉人的安土重迁的意识。 2.商人加移民的家庭环境, 迫使他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求仕方式。这本身就体现了唐代文 化开放性,与包容性。 李白家世与陈子昂接近。其家世不甚明朗,或因李白自己即不太清楚,或是因有苦衷不便 明说。其家庭材料不多,且有矛盾。其家于隋末因罪被谪边地,神龙年才逃归潜还。可能不是 政治原因,如果是因遭遇隋炀帝之害,唐时一定会被平反,不得称为逃回。至所以潜还,只能 是犯了其他刑事罪。但其身份与社会地位一定较低;其家是外地移民,属客居者,是没有本籍 流民,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李客“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 名,髙卧雲林,不求禄仕。”似一商人性的庄园主,同时,其父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李白言: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这种 家庭决定了李白的成长与士族子弟有所不同。仅从文化学术背景看,其家庭地位决定了他既不 能入州县之学学习,也得不到“郡举”机会。唯求得特殊成名的机会。李白早年苦读,既是受 到了时代文化的感召,同时,自身家庭地位也刺激他的强烈求取之心。 3、特殊的家庭决定了早年的李白成长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并很早就形成了特殊的个性:。 这一家庭背景对李白成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他发扬个性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从小就接受 了非传统的教育,并具有一个相对开放而自由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与传统的中原士族不同的 文化性格。李白于儒家经学较少有深究。而倾心于道家与杂家也是这一原因所致。这形成了他 以辞赋为主体以道家思想为内核兼取百家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 其早年生活由三方面构成苦读——学道——游侠 (1)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2)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之二) (3) 十五好剣术,遍干诸侯。(《与韩州书》) (4) 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5)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6)《酉陽雜俎》:“李白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輒焚之。惟留《恨别賦》。” 其在少年时的学习活动:百家,道家、剑术、文章皆古名士之才艺人,实非科举之质。其 早年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三件事,一是山中学道,而非入州县之学,二是,习辞赋而非经籍 三是学剑术、四是读杂书,这些皆体现了一个天才成中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 六甲,十天干,十二地支,儿童识字符号,百家,奇书,阅读面相当广,而且不受禁忌, 对辞赋有偏好,这是不凡之才的表现。献赋是其出名求仕的一个渠道。 学道道游仙与纵横术:《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於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 不跡城市,養音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靚,因舉二人 以有道,並不起,此則白養髙忘機不屈之跡也。 从赵蕤习纵横之学:《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称: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 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 学岁余。……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李白有诗《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长短经 是一部专讲谋略计策的书,少年李白学此,实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以游侠为人格理想,剑术颇精,曾手刃数人。其友崔宗之赞他:“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全唐诗》卷二六一《赠李十二》)”魏万《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 《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鋾箱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溵一人,千里不留 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脱劍膝前横。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赢。三杯 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熟後,意氯素寬生。救趙揮金槌,邯郸先震篇。千秋二壯士, 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世上英。誰能睿閣下,白首太玄經。”(《李太白集》卷三) 诗写得极传神,似有切身体会。这些与与正统人格观念是有所不同的,显示少年李白叛逆性 所谓遍干诸侯,是指李白早年也与当时人一样,希望得到当权者的引荐。《上安州裴长史书》 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於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羣寮曰:此子天才英麗, 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 談。此事由郁贤皓先生考定约在开元九年(721),苏颋于是年春初为益州长史。其献可能有 《大猎赋》初稿,《春感》、《登锦城散花楼》等。由苏颋的评价看,李白诗文此时已表现出 定的才气,善于写作,只是学问功力还不足。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二引苏颋《荐西蜀人 才疏 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5 (6) 《酉陽雜俎》:“李白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輒焚之。惟留《恨别賦》。” 其在少年时的学习活动:百家,道家、剑术、文章皆古名士之才艺人,实非科举之质。其 早年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三件事,一是山中学道,而非入州县之学,二是,习辞赋而非经籍; 三是学剑术、四是读杂书,这些皆体现了一个天才成中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 六甲,十天干,十二地支,儿童识字符号,百家,奇书,阅读面相当广,而且不受禁忌。 对辞赋有偏好,这是不凡之才的表现。献赋是其出名求仕的一个渠道。 学道道游仙与纵横术:《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隠於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 不跡城市,養竒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覩,因舉二人 以有道,並不起,此則白養髙忘機不屈之跡也。 从赵蕤习纵横之学:《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称: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 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 学岁余。……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李白有诗《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长短经》 是一部专讲谋略计策的书,少年李白学此,实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以游侠为人格理想,剑术颇精,曾手刃数人。其友崔宗之赞他:“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全唐诗》卷二六一《赠李十二》)”魏万《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 《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 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脱劒膝前横。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 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 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慙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李太白集》卷三) 诗写得极传神,似有切身体会。这些与与正统人格观念是有所不同的,显示少年李白叛逆性。 所谓遍干诸侯,是指李白早年也与当时人一样,希望得到当权者的引荐。《上安州裴长史书》: “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於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羣寮曰:此子天才英麗, 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 談。此事由郁贤皓先生考定约在开元九年(721),苏颋于是年春初为益州长史。其献可能有 《大猎赋》初稿,《春感》、《登锦城散花楼》等。由苏颋的评价看,李白诗文此时已表现出 一定的才气,善于写作,只是学问功力还不足。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二引苏颋《荐西蜀人 才疏》:“赵蕤术数,李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