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其十八岁,即仗剑去国,由其诗看,他游遍蜀中名胜。隐居大匡山,访司马相如琴 台,扬雄故宅,登剑阁等地。这些正体现唐人好游的一种风尚。 出蜀前的文学创作:由其诵《子虚赋》、拟《文选》及《拟恨赋》看,早年他在文学上功夫主 要是用在赋上。赋在当时仍是文学之正宗,被认为最能体现文人才能的体裁,科举考试考律赋 唐复汉制,仍有献赋自荐的制度。李白用心于此,也是适合时需。其存赋中《明堂赋》、《大 猎赋》即属汉大赋风格,《剑阁赋》、《拟恨赋》、《惜馀舂赋》、《愁阳赋》、《悲清秋 赋》。属六朝抒情小赋类型。其中前二篇是最见其功力的。李白曰:”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辞欲 壮丽,义归博远不然,何以光赞盛美,感天动神?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抵讦 总结:李白早年的成长,受到家风、乡风与时风三种文化因素的作用。家风:这是一个具有西 域文化因素的商业移民;乡风:蜀是道教重镇,李白早年即与道教结缘,与此地域文化色彩相 关;同时,蜀地又是中权管理较松散的地区,侠风甚重,因此,他自小即学游侠习剑:苦练辞 赋,武后朝,进士科地位上升,辞赋之士倍受青睐,这些因素组合起,决定要以游牧文化的豪 勇精神面对生活,以商人的探险意识积极进取,以道家之术乐观自足,又以道人与侠客的形象 标新立异,超越凡俗。以辞赋之才为进身之阶。即以奇才奇术追求奇妙的人生境界。 作品选读(一) 1、中规中矩的灵气——说《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本诗可能作于开元六年(718)李白十八岁。李白于青少年时期有过一段苦读求道的经历,本诗即 写到了早年与道士交往之事。南宋姚宽《西溪叢語》:《綿州圖經》云:戴天山,在縣北五十 里,有大明寺,開元中李白讀書於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謂康山讀書處也。《一統志》 大匡山在綿州彰明縣北三十里,一名康山,亦名戴天山。 犬吠水聲中,桃花带露濃[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2]。 野竹分青靄,飛泉挂碧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6 旅游活动:其十八岁,即仗剑去国,由其诗看,他游遍蜀中名胜。隐居大匡山,访司马相如琴 台,扬雄故宅,登剑阁等地。这些正体现唐人好游的一种风尚。 出蜀前的文学创作:由其诵《子虚赋》、拟《文选》及《拟恨赋》看,早年他在文学上功夫主 要是用在赋上。赋在当时仍是文学之正宗,被认为最能体现文人才能的体裁,科举考试考律赋, 唐复汉制,仍有献赋自荐的制度。李白用心于此,也是适合时需。其存赋中《明堂赋》、《大 猎赋》即属汉大赋风格,《剑阁赋》、《拟恨赋》、《惜馀春赋》、《愁阳赋》、《悲清秋 赋》。属六朝抒情小赋类型。其中前二篇是最见其功力的。李白曰:”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辞欲 壮丽,义归博远.不然,何以光赞盛美,感天动神?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抵讦.” 总结:李白早年的成长,受到家风、乡风与时风三种文化因素的作用。家风:这是一个具有西 域文化因素的商业移民;乡风:蜀是道教重镇,李白早年即与道教结缘,与此地域文化色彩相 关;同时,蜀地又是中权管理较松散的地区,侠风甚重,因此,他自小即学游侠习剑;苦练辞 赋,武后朝,进士科地位上升,辞赋之士倍受青睐,这些因素组合起,决定要以游牧文化的豪 勇精神面对生活,以商人的探险意识积极进取,以道家之术乐观自足,又以道人与侠客的形象 标新立异,超越凡俗。以辞赋之才为进身之阶。即以奇才奇术追求奇妙的人生境界。 作品选读(一) 1、中规中矩的灵气——说《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本诗可能作于开元六年(718)李白十八岁。李白于青少年时期有过一段苦读求道的经历,本诗即 写到了早年与道士交往之事。南宋姚宽《西溪叢語》:《綿州圖經》云:戴天山,在縣北五十 里,有大明寺,開元中李白讀書於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謂康山讀書處也。《一統志》: 大匡山在綿州彰明縣北三十里,一名康山,亦名戴天山。 犬吠水聲中,桃花帯露濃[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2]。 野竹分青靄,飛泉挂碧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
[]蕭本作雨 [2]溪午:山溪间中午 3]青靄:山中云气。王筠《苦暑》詩:日坂散朱雰,天隅斂青靄 [4]飞泉:陸機《招隐》詩:飛泉漱嗚玉 S]愁倚: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停策倚茂松 诗人先写寻道士居处过程中所见所闻:犬声由水中发出,缘水而行,进入桃花林,桃花还带浓 浓的露水,清新迷人。此处隐约显岀陶渊明桃花源之幽景。树林深密,时时可见野鹿出没,足 见居处之幽。溪水到映正午阳光,仍不闻钟鸣,这是一个清静之所。放眼望去,四处青气一片 唯有一道道野竹林才将它分开,山腰上有一条飞泉高高地悬挂在碧峰之上。无人知道士去向 也无法问人,寻人不着,让人犯愁,倚靠着两三棵松树,欣赏风光。愁意也自然被景色化解了 此中之景深藏幽僻而又有声有色,人仙家之意,亦有道家之静 王尧衢《合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而怅然,倚树望竹而已。髙步瀛《唐宋 诗举要》引吴汝纶云:(前)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甚鲜采 本诗作于李白早年求学期间,时间约在开元八年(719)即其十九岁前。这是一首标准的五方 律诗,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范,但出语自然、清新,无雕琢痕迹。没有夸张与想象之词,取景 精当,构思巧妙,写出寻找到不遇的过程及诗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诗意化 的生活情景。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写人道人清幽 之心及自己对这一生活的认同与称赞。此后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贾岛“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都有这一妙意。凡此可见,李白早年对律诗也下过一番苦功。 寻人不遇之境亦成为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抒情模式,本诗是较早的成功之作。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贾岛·《寻隐者不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東荆薪,归来煮白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王夫之《唐诗评选》:全不添人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贺贻孙《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 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切题为妙者
7 [1]蕭本作雨。 [2]溪午:山溪间中午。 [3]青靄:山中云气。王筠《苦暑》詩:日坂散朱雰,天隅斂青靄。 [4]飞泉:陸機《招隐》詩:飛泉潄鳴玉。 [5]愁倚: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停策倚茂松。 解: 诗人先写寻道士居处过程中所见所闻:犬声由水中发出,缘水而行,进入桃花林,桃花还带浓 浓的露水,清新迷人。此处隐约显出陶渊明桃花源之幽景。树林深密,时时可见野鹿出没,足 见居处之幽。溪水到映正午阳光,仍不闻钟鸣,这是一个清静之所。放眼望去,四处青气一片, 唯有一道道野竹林才将它分开,山腰上有一条飞泉高高地悬挂在碧峰之上。无人知道士去向, 也无法问人,寻人不着,让人犯愁,倚靠着两三棵松树,欣赏风光。愁意也自然被景色化解了。 此中之景深藏幽僻而又有声有色,人仙家之意,亦有道家之静。 王尧衢《合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而怅然,倚树望竹而已。高步瀛《唐宋 诗举要》引吴汝纶云:(前)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甚鲜采。 评: 本诗作于李白早年求学期间,时间约在开元八年(719)即其十九岁前。这是一首标准的五方 律诗,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范,但出语自然、清新,无雕琢痕迹。没有夸张与想象之词,取景 精当,构思巧妙,写出寻找到不遇的过程及诗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诗意化 的生活情景。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写人道人清幽 之心及自己对这一生活的认同与称赞。此后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贾岛“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都有这一妙意。凡此可见,李白早年对律诗也下过一番苦功。 寻人不遇之境亦成为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抒情模式,本诗是较早的成功之作。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贾岛·《寻隐者不遇》 今朝郡斋冷 , 忽念山中客 . 涧底束荆薪 , 归来煮白石 .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王夫之《唐诗评选》:全不添人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贺贻孙《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 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切题为妙者
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總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 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2、难忘的最后一眼一一说《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淸溪向三峽[2],思君不見下渝州[3]。 []平羌:江水名,今名青衣江,在峨眉县境,至嘉州汇大渡河入岷江,再入长江 2]清溪:地名,《輿地紀勝》:“淸溪驛在嘉州犍爲縣。”后名为板桥驿,《乐山县志》 “板桥驿,出平羌峡口五里,廛居十余家,高临大江傍岸。淸邑宰每迎大僚于此。唐时清溪驿 后名板桥驿,宋时平羌驿也。”此也当是李白出发地 3]君:唐汝洵、沈德潜认为是指峨眉山。 解:诗歌先叙别时之景,再叙别时之情。诗人结束少年苦读求学阶段,开始步入求仕路途。先 于蜀中活动,曾找过苏颋、李邕等人,虽曾获得前辈称赞,但是,并无结果。这当与他无籍身 份有关。要改变这一情况,唯有远走他方。本诗就是作于他决定离家远行时,因此,诗中充满 了对家乡的眷恋。他要在临行前最后再看一眼家乡的月亮、家乡的山水。先叙地点、景物、形 态、时节,“秋”字后移,显示出诗句词序的特色。由山上的月到山下的平羌江水,天上地下 组成一幅绝妙的图景。由江自然过渡到出发地——清溪,自然感到此后难见到,最后不禁感叹 一声:过了渝州我即使想你也看不到你了 评:诗人抓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构象自然而富有美感。山月水光图,空阔宁静,明亮澄澈 有空间感。语言上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诗人有意调整了几处词序,秋、流、下渝州,加强了 绝句音律节奏 王鳯洲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淸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 不勝痕跡矣,可見此老鑪錘之妙。 王麟洲曰: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中不可入兩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 出亦見精嚴,吾以爲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精神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使一句兩入,兩
8 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絶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 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句中求隙,失之逺矣。 2、难忘的最后一眼——说《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 夜發淸溪向三峽[2],思君不見下渝州[3]。 注: [1]平羌:江水名,今名青衣江,在峨眉县境,至嘉州汇大渡河入岷江,再入长江。 [2]清溪:地名,《輿地紀勝》:“淸溪驛在嘉州犍爲縣。”后名为板桥驿,《乐山县志》: “板桥驿,出平羌峡口五里,廛居十余家,高临大江傍岸。清邑宰每迎大僚于此。唐时清溪驿, 后名板桥驿,宋时平羌驿也。”此也当是李白出发地。 [3]君:唐汝洵、沈德潜认为是指峨眉山。 解:诗歌先叙别时之景,再叙别时之情。诗人结束少年苦读求学阶段,开始步入求仕路途。先 于蜀中活动,曾找过苏颋、李邕等人,虽曾获得前辈称赞,但是,并无结果。这当与他无籍身 份有关。要改变这一情况,唯有远走他方。本诗就是作于他决定离家远行时,因此,诗中充满 了对家乡的眷恋。他要在临行前最后再看一眼家乡的月亮、家乡的山水。先叙地点、景物、形 态、时节,“秋”字后移,显示出诗句词序的特色。由山上的月到山下的平羌江水,天上地下 组成一幅绝妙的图景。由江自然过渡到出发地——清溪,自然感到此后难见到,最后不禁感叹 一声:过了渝州我即使想你也看不到你了。 评:诗人抓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构象自然而富有美感。山月水光图,空阔宁静,明亮澄澈, 有空间感。语言上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诗人有意调整了几处词序,秋、流、下渝州,加强了 绝句音律节奏。 王鳳洲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淸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 不勝痕跡矣,可見此老鑪錘之妙。 王麟洲曰: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中不可入兩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 出亦見精嚴,吾以爲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精神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使一句兩入,兩
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蜂腰 鶴膝雙聲疊韻,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寧盡汰之耶 对家乡山水的最后一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诗人在落难中送别一僧 蜀时,又想起这一幕,依原歌调写下一诗《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深情地回忆峨眉看 月的情景: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黄鶴樓前月華白,此 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 師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雲滯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 弄峨眉月 《唐書·肅宗本紀》至德二載十二月以蜀郡為南京、鳳翔郡為西京、西京為中京。胡三省曰以 長安在洛陽、鳳翔、蜀郡、太原之中故為中京。一作峨眉山月 3、新天地激发新才情——说《渡荆門送别》 解题:《通典》:荆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仼滿拒吳漢作浮橋處,在今峽 州宜都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東楚荆門虎牙之間,荆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 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間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荆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 渡遠荆門外,來從楚國遊[1]l山隨平野盡2],江入大荒流[3]。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4]。仍憐故鄉水3],萬里送行舟。 []从,向。 [2]随,一本作“連”。楊齊賢曰荆門軍有山名荆門,蜀之諸山至此不復見矣 3]大荒:此处指空旷的原野。 [4]《史記》:海旁蜃氣象樓臺。《國史補》:海上居人,時見飛樓,如締構之狀甚壯麗 [S]怜:爱
9 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絶唱,殊不厭重,蜂腰 鶴膝雙聲疊韻,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寜盡汰之耶。 对家乡山水的最后一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诗人在落难中送别一僧 蜀时,又想起这一幕,依原歌调写下一诗《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深情地回忆峨眉看 月的情景: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黄鶴樓前月華白,此 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 師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雲滯呉越。君逢聖主遊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 弄峨眉月。 《唐書·肅宗本紀》至德二載十二月以蜀郡為南京、鳳翔郡為西京、西京為中京。胡三省曰以 長安在洛陽、鳳翔、蜀郡、太原之中故為中京。一作峨眉山月。 3、新天地激发新才情——说《渡荆門送别》 解题:《通典》:荆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任滿拒吳漢作浮橋處,在今峽 州宜都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東楚荆門虎牙之間,荆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 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間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荆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 渡逺荆門外,來從楚國遊[1]。山隨平野盡[2],江入大荒流[3]。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4]。仍憐故鄉水[3],萬里送行舟。 注: [1]从,向。 [2]随,一本作“連”。楊齊賢曰荆門軍有山名荆門,蜀之諸山至此不復見矣。 [3]大荒:此处指空旷的原野。 [4]《史記》:海旁蜃氣象樓臺。《國史補》:海上居人,時見飛樓,如締構之狀甚壯麗。 [5]怜:爱。 解:
诗人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时,其《上州裴长史书》曰:“以為士生則桑弧蓬 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逹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見鄉 人相如誇雲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诗人是满怀幻想与热情走岀三峡的。因此,首 句在交代地点与事由中,充满一种到目的地的兴奋。远远渡过荆门之外,从这里开始了我的楚 国游历。结束在三峡里游程,走出了遮天敝日的山谷,诗一下感到眼界开阔起来了。眼前出现 的是无垠的江汉平原,山势随着原野的延伸而转缓直至消失到原野中,狭窄奔腾的江流进入到 大平原上江面也变得开阔起来。正是傍晚时分,在江面上看月亮的倒影,如同天上飞来一面天 镜,远处云气腾起,在月光的照沽名钓耀下产生海市蜃楼一样的幻景。这一切都与蜀中山水是 不同的,让新来乍到的诗人感到新鲜,也让人明确地意识确已走出家乡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土 地。因此,他不禁产生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之情,但是,就在他对刚刚分别的家乡山水眷恋不舍 时,那奔腾的江水已送走他这条远行万里之舟。 评:本诗之长不在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荆门一带山水特征,还在于写出诗人特有感受。一是由 蜀入楚后,对一种新的天地新奇感:二是身处蜀楚分界处所产生的特殊的思乡之情,一方面对 家乡山水难以割舍,另一面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对他又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本诗中诗中人已开 始表现出以激情、幻象为诗的特点。这本身也说明新的生活追求是诗人激发诗人才情的推动力 丁龍友曰: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λ大荒流’。此太白壯語也。子美詩:‘星隨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 哚論 王夫之《唐诗评选》:明丽果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 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静夜思 床前明(或作看)月光(1),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或作山)月,低头思故乡 床:唐时尚无今日卧具之床,此床为井床。南朝乐府中多见。《晋书·乐志》下:“《淮南王 篇》:‘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汲寒浆,饮 少年,少年窈窕何能贤。扬声悲歌音绝天。我欲渡河河无梁,愿作双黄鹄,还故乡。还故乡, 入故里,徘徊故乡,若身不已。繁舞奇歌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
10 诗人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时,其《上州裴长史书》曰:“以為士生則桑弧蓬 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逺遊,南窮蒼梧,東渉溟海。見鄉 人相如誇雲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诗人是满怀幻想与热情走出三峡的。因此,首 句在交代地点与事由中,充满一种到目的地的兴奋。远远渡过荆门之外,从这里开始了我的楚 国游历。结束在三峡里游程,走出了遮天敝日的山谷,诗一下感到眼界开阔起来了。眼前出现 的是无垠的江汉平原,山势随着原野的延伸而转缓直至消失到原野中,狭窄奔腾的江流进入到 大平原上江面也变得开阔起来。正是傍晚时分,在江面上看月亮的倒影,如同天上飞来一面天 镜,远处云气腾起,在月光的照沽名钓耀下产生海市蜃楼一样的幻景。这一切都与蜀中山水是 不同的,让新来乍到的诗人感到新鲜,也让人明确地意识确已走出家乡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土 地。因此,他不禁产生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之情,但是,就在他对刚刚分别的家乡山水眷恋不舍 时,那奔腾的江水已送走他这条远行万里之舟。 评:本诗之长不在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荆门一带山水特征,还在于写出诗人特有感受。一是由 蜀入楚后,对一种新的天地新奇感;二是身处蜀楚分界处所产生的特殊的思乡之情,一方面对 家乡山水难以割舍,另一面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对他又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本诗中诗中人已开 始表现出以激情、幻象为诗的特点。这本身也说明新的生活追求是诗人激发诗人才情的推动力。 丁龍友曰: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壯語也。子美詩:‘星隨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 槩論。 王夫之《唐诗评选》:明丽果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 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静夜思 床前明(或作看)月光(1),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或作山)月,低头思故乡。 床:唐时尚无今日卧具之床,此床为井床。南朝乐府中多见。《晋书·乐志》下:“《淮南王 篇》:‘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汲寒浆,饮 少年,少年窈窕何能贤。扬声悲歌音绝天。我欲渡河河无梁,愿作双黄鹄,还故乡。还故乡, 入故里,徘徊故乡,若身不已。繁舞奇歌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