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文汇报》 等老报纸,上世纪60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要卖218元,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 也要卖128元。那些按理说没有收藏价值的普通旧报纸居然还卖得挺火。 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卖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 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 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卖来赠送给长辈,以引起长辈 对青春的记忆 这老板叫刘德保,素有收集老报纸的兴趣。他将老报纸的卖点定位于生日礼物上,可谓别出心裁, 既雅致,又有韵味:既可以满足青年人对出生那个年代的好奇,又会唤起中老年人对逝去岁月的 缅怀。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一二百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附加 值了 (十五)科学史上因语文而失误例谈 1.美国化学家路易斯于1916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共价键理论,但在本世纪20年代曾一度被 称为朗缪尔理论。原因是路易斯虽很聪明,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他提出功价键理论后,并未 引起多大反响。致使这一理论濒临泯灭的困境。幸亏三年后,一位思想敏锐的化学家朗缪尔看出 了共价键理论的重大意义,于是,一方面凭借生动活泼流畅的文笔在有影响的《美国化学学会志》 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一方面又以滔滔不绝的口才在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演说,终于使 这一理论走出了困境,得到普遍承认 2.现在举世公认,美国科学家维纳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因为他在上世纪50年代对信息论做了系 统阐述,并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论。可早在30年代就提出信息论的竟是中国数学家 申农。最先提出信息论的却没有成为创始者,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申农未能 充分利用语文工具对信息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广泛宣传,该是原因之一。 3.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早在1873年就已经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由于他在论述这一现象时 用语晦涩,致使这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在长达26年的确时间里被束之高阁。后来幸亏了酷爱诗歌 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以他特有的形象思维和精练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才使这一重大科学发现 公之于众。 (十六)平凡与不平凡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 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 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第三天时,可能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
但上海吴江路就有一家老报纸馆专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文汇报》 等老报纸,上世纪 60 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要卖 218 元,就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普通报纸,每张 也要卖 128 元。那些按理说没有收藏价值的普通旧报纸居然还卖得挺火。 原来,商家打出的宣传是这样的:为自己或者是亲人卖一份生日老报纸吧!颜色已发黄的老报纸 配以充满怀旧情调的包装,就有一些历史韵味。顾客主要是二三岁的上海市民,他们或者购买自 己出生那一天的报纸,看看自己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哪些事,或者卖来赠送给长辈,以引起长辈 对青春的记忆。 这老板叫刘德保,素有收集老报纸的兴趣。他将老报纸的卖点定位于生日礼物上,可谓别出心裁, 既雅致,又有韵味;既可以满足青年人对出生那个年代的好奇,又会唤起中老年人对逝去岁月的 缅怀。三四毛钱一斤的旧报纸得以卖出每张一二百元的高价,价钱翻了千倍以上,可谓极高附加 值了! (十五)科学史上因语文而失误例谈 1.美国化学家路易斯于 1916 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共价键理论,但在本世纪 20 年代曾一度被 称为朗缪尔理论。原因是路易斯虽很聪明,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他提出功价键理论后,并未 引起多大反响。致使这一理论濒临泯灭的困境。幸亏三年后,一位思想敏锐的化学家朗缪尔看出 了共价键理论的重大意义,于是,一方面凭借生动活泼流畅的文笔在有影响的《美国化学学会志》 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一方面又以滔滔不绝的口才在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演说,终于使 这一理论走出了困境,得到普遍承认。 2.现在举世公认,美国科学家维纳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因为他在上世纪 50 年代对信息论做了系 统阐述,并建立了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论。可早在 30 年代就提出信息论的竟是中国数学家 申农。最先提出信息论的却没有成为创始者,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申农未能 充分利用语文工具对信息论进行系统阐述和广泛宣传,该是原因之一。 3.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早在 1873 年就已经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由于他在论述这一现象时, 用语晦涩,致使这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在长达 26 年的确时间里被束之高阁。后来幸亏了酷爱诗歌 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以他特有的形象思维和精练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才使这一重大科学发现 公之于众。 (十六)平凡与不平凡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 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 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第三天时,可能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
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十七)失败是最好的指南针 一个探险家出发去北极,最后却到了南极。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我带的是指南针,找 不到北极。”对方说:"怎么可能呢?南极的对面不就是北极吗?转过身就可以了 成功和失败本是同一片旷野,它是会令你溺水的深潭,也是能为你解渴的甘泉。谁能一开始便明 察秋毫,寻觅到那通往柳暗花明的小径?必得经历失败,把所有不可能的假货、貌似合理的幻想 排除,剩下的才会是唯一的正确 当我们在生活中一次次被撞得晕头转向、头破血流的时候,失败是最好的指南针,以它恒久不变 的指针说着错误的方向,并提示我们:转过向去,对面便是成功 (十八)一枚金币的推销术 在法国的一个城市的偏僻小巷里,人们拥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位50多岁的男人,拿出一瓶强 力胶水,然后拿出一枚金币,他在金币的背后轻轻地涂上一层薄薄的胶水,再贴到墙上。不久, 一个接一个的人都来碰运气,看谁能揭下墙上那枚价值5000法郎的金币 小巷里的人来来往往,最终没有人能拿下那枚金币,金币牢牢地粘在墙上 原来,那男人是个老板,由于他的商店位置偏僻,生意不景气,他便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广告办法: 用出售的胶水把一枚价值5000法郎的金币粘在墙上,谁揭下,那枚金币就归谁。 那天,没有谁那下那枚金币,但是,大家认识了一种强力胶水。从此,那家商店的胶水供不应求。 (十九)选择 古希腊晢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正面 回答,却让他们走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要求是选摘一个最好最大的穗 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穗,高兴地摘下来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 面有许多比他的那个大,但已经没有机会,只得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要提醒自己,后边还有更好的。可当他快到终点时, 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边两个弟子的教训。当走过全程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 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丽的穗。虽说,这 穗不是田里最好最大的一个,但对他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二十)愚顿的力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从村子里找了两个人,一个愚顿且软弱,一个聪明且强壮
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十七)失败是最好的指南针 一个探险家出发去北极,最后却到了南极。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我带的是指南针,找 不到北极。"对方说:"怎么可能呢?南极的对面不就是北极吗?转过身就可以了。" 成功和失败本是同一片旷野,它是会令你溺水的深潭,也是能为你解渴的甘泉。谁能一开始便明 察秋毫,寻觅到那通往柳暗花明的小径?必得经历失败,把所有不可能的假货、貌似合理的幻想 一一排除,剩下的才会是唯一的正确。 当我们在生活中一次次被撞得晕头转向、头破血流的时候,失败是最好的指南针,以它恒久不变 的指针说着错误的方向,并提示我们:转过向去,对面便是成功。 (十八)一枚金币的推销术 在法国的一个城市的偏僻小巷里,人们拥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位 50 多岁的男人,拿出一瓶强 力胶水,然后拿出一枚金币,他在金币的背后轻轻地涂上一层薄薄的胶水,再贴到墙上。不久, 一个接一个的人都来碰运气,看谁能揭下墙上那枚价值 5000 法郎的金币。 小巷里的人来来往往,最终没有人能拿下那枚金币,金币牢牢地粘在墙上。 原来,那男人是个老板,由于他的商店位置偏僻,生意不景气,他便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广告办法: 用出售的胶水把一枚价值 5000 法郎的金币粘在墙上,谁揭下,那枚金币就归谁。 那天,没有谁那下那枚金币,但是,大家认识了一种强力胶水。从此,那家商店的胶水供不应求。 (十九)选择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正面 回答,却让他们走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要求是选摘一个最好最大的穗。 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穗,高兴地摘下来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 面有许多比他的那个大,但已经没有机会,只得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 总要提醒自己,后边还有更好的。可当他快到终点时, 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边两个弟子的教训。当走过全程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 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丽的穗。虽说,这 穗不是田里最好最大的一个,但对他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二十)愚顿的力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从村子里找了两个人,一个愚顿且软弱,一个聪明且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