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634.5101-2002 表11类型标识的语义 在控制方向的系统命令 类型标识=TYPE IDENTIFICATI)N:=UI8[1-8(100109) CON(100》:=站(总)召唤命令 CICNA_1 CON(101):=计数量召唤命令 C CI NA 1 CON(102):=读命令 C_RD_NA_1 CON〈103):=时钟同步命令 C_CS_NA1 CON〈104):=测试命令 CTS_NA_1 CON(105):=复位进程命令 CRPNA1 CON(106):=延时获得命令 C CDNA1 (107·109):=为将来兼容定义保留 注:在控制方向标上(CO)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是被确认的应用服务,在监视方向形成镜像,但传送原因不 同,这些镜像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用来作为肯定/否定认可(验证)。传输原因在72.3中定义。 表12类型标识的语义 在控制方向的参数命令 类型标识=TYPE IDENTIFICATION:=UI8[1…8](110…119) CON(110):=测量值参数,规一化值 PME_NA_1 CON(111〉:=测量值参数,标度化值 P ME NB 1 CON〈112):=测量值参数,短浮点数 PME_NC_1 CON(113):=参数激活 PAC_NA_1 (114…119》:=为将来兼容定义保留 注:在控制方向标上(CO)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是被确认的应用服务,在监视方向形成镜像,但传送原因不 同,这些镜像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用来作为肯定/否定认可(验证)。传输原因在7,2,3中定义。 表13类型标识的语义 文件传输 类型标识=TYPE IDENTIF1 CATION-:=U18[1…8](120127) (120〉:=文件准备就绪 F FR_NA1 (121):=节准备就绪 FSR_NA_1 〈122〉:=召唤目录,选择文件,召唤文件,召唤节 FSC_NA_1 〈123〉:=最后的节,最后的段 F_LS_NA_1 (124》:-认可文件,认可节 FAFNA_1 (125》:=段 F_SG_NA_1 (126):-目录 FDR_TA1 (127):=为将来兼容定义保留 (bit)87654321 7,2.2可变结构限定词 在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中,其数据单元标识符的第二个八位位 图12可变结构限定词 组定义为可变结构限定词(图12),规定如下: 7.2.2.1可变结构限定词域值语义定义 可变结构限定词=VARIABLE STRUCTURE QUALIFIER:=CP8数目、SQ N=数目:=UI7[1.7](0…127) (0):=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不含信息对象 〈1…127):=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信息元素(单个信息元素或同类信息元素组合)的数目 18
DL/T634.5101-2002 SQ=单个或者颗序=BS1[8}(0…1〉 〈0〉:=寻址同一种类型的许多信息对象中单个的信息元素或者信息元素的集合 (1):=寻址ASDU单个信息对象中顺序的单个信息元素或信息元素的同类集合 SQ(0)和N(0…127):=信息对象的数目i SQ(1〉和N(0…127):=每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中单个对象的信息元素或者信息元素的集合的 数目j SQ位规定寻址后续信息对象或单个信息元素/信息元索集合的方法。 $Q:=0由信息对象地址寻址的单个信息元素或信息元素集合。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可以由一个或 者多个同类的信息对象所组成。数目N是一个二进制数,它定义了信息对象的数目。 $Q:=1单个信息元素或者信息元素同类集合的序列(例如同一种格式测量值)由信息对象地址 来寻址(见GB/T18657.3-2002中的5.1.5),信息对象地址是顺序单个信息元素或者信息元素集合的 第一个信息元素或者集合的地址。后续单个信息元素或者信息元素集合的地址是从这个地址起顺序加 1。数目N是一个二进制数,它定义了单个信息元素或者信息元素集合的数目。在顺序单个信息元素或 者信息元素集合的情况下每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仅安排一个信息对象。 7.2.2.2按日历顺序传输信息对象的要求 由被控站的优先控制管理器管理特定优先级别,按照日历顺序正确地传输信息对象,采用如下规 范: 被监视的信息对象可以带下列传送原因传送: 一循环/周期; 背景扫描; 一突发; 被请求; 由远方命令引起的返回信息; 由当地命令引起的返回信息; 一由站召唤和组召唤所召唤; 一一由总的计数数请求和分组计数量请求所召唤。 传输特定信息对象的连续值应按测量这些值的时间顺序进行。 注:为了保证特定信息对象的值按正确的日历顺序传输,信息对象采用单个优先级缓冲区,或者信息对象的值放在 不同优先级缓冲区,这些值之间有协调关系。 存储在优先级缓冲区的信息对象的传输,如图13所示。 从优先缓冲区正确传输信息对象的日历顺序集,要按照下述过程来实现。在图13的例子中,类型 标识为A、B、C的信息对象在优先缓冲区1内按随机顺序存储。从这个缓冲区中传输信息对象,将类 型标识A名为A1和A2的最先两个信息对象组 传编缓冲区 装成一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将信息对象B1和 优先级控制管理器 B2组装成第二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然后将信 息对象A3和A4组装成第三个应用服务数据单优先级】 优先级2 优先级界 元等等。一般地,优先缓冲区具有特定类型标识 类型A1 类垢A2 和传送原因的信息对象按照日历的顺序存储,中 类型1 间不会有不同类型标识的信息对象,这些同类的 类型2 类型A3 信息对象组在一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中传输。如 类型A4 果在缓冲区中有不同类型标识的信息对象,这个 类型C1 类型C2 信息对象在下一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中传输。下 一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同样是按单一类型标识信 图13在优先缓冲区内类型信息对象的表示 19
DL/T634.5101-2002 息对象组装。在一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内组装的信息对象具有相同的传输优先级。 传输帧的最大长度是一个固定的参数。因为不同类型标识信息对象的长度不相同,因此在一个应用 服务数据单元内给定类型的最大信息对象数目可能随类型从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变化而变化。如果 在缓冲区有足够数量顺序存储的同一类型标识和传送原因的信息对象,将用信息对象填充应用服务数据 单元直至最大规定的长度。 不允许为了使这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达到最大可能的长度,而等待新的信息对象存储到缓冲区,延 时传输这个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在每一个优先级缓冲区仅存储单一类型标识的信息对象可达到最高的效率。这通常由配置参数完成。 本节指出了事件的突发传输,但是没有规定如何构成信息元素序列,这些信息元素序列用于具有非 结构信息对象地址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内,例如对站召唤的响应。但必须遵守按正确的日历顺序传输单 个信息对象的所有值。 在本节定义的实现优先级缓冲区和优先级控制管理器:必需保证不带时标的信息对象(当前版本) 传输到控制站之前,这些相同信息对象在这之前所产生的全部版本已经传输到控制站。 由于下述一些原因必须十分小心: )由不同传输原因产生的信息对象(例如为背景扫描所采集或者突发传输的事件)不会在同一 时刻产生。这样同一信息对象的两种版本当它们产生的时间非常接近的时候,可能不是准确 的按照日历时间顺序进入优先级缓冲区。 b)进入不同优先级缓冲区的信息对象流不可能是同-一种速度,这意味着按照正确日历时间顺序 进入这些缓冲区的信息对象,可能不会仍然按照同一日历时间顺序出现在优先级控制管理器。 c)当采用非平衡模式链路过程,在传输区等待传输的一些对象可能不会按照它们进人缓冲区的 同一日历时间顺序进行传输。这是因为被控站无法控制请求1级用户数据和请求2级用户数 据的接收顺序。 维持正确的日历时间顺序的方法是当地的事情(是特定被控站内部的事情),不在本标准中定义。 当采用结构信息对象地址,由于寻址序号可能有间隙,为单个信息对象的顺序信息元素所定义的一 些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不会按最佳帧长实现。它降低了站召唤过程的组装效率。 7,2.2.3缓冲区溢出 被控站采用单点信息对象表示缓冲区溢出状态(STATUS=〈1〉溢出,STATUS=〈0)未溢出)。 控制站为缓冲区溢出所采取的动作是实现特定的事情。 7,2.3传送原因 在应用服务数据单元中,其数据单元标识符的第三个八位位组或任选的第四个八位位组定义为传送 原因,如图14所示: Bit 8 65 4321 TPN2L因 12° 传送原因 源发站地址 器每个系统任选 图14传送原因域 7.2.3.1传送原因域值语义定义 传送原因=:=CP16{Cause,PN,T,源发站地址(任选)} 其中Cause:=UI6[1…6](0…63) (0〉:=未定义 〈1…63):=传送原因序号 〈1…47):=本配套标准的标准定义(兼容范围)见表14 20
DL/T634.5101一2002 表14传送原因的语义 原因=Cause:=UI6[1…6]〈0…63) (0):=未用 〈):=周期、循环 per/cyc 〈2〉:=背景扫描》 back (3》:=突发(自发) spont (4):=初始化 init (5〉:=请求或者被请求 req (6):=激活 act (7):=激活确认 actcon (8》:=停止激活 deact (9》:=停止激活确认 deactcon (10):=激活终止 actterm 〈11〉:=远方命令引起的返送信息 retrem (12):=当地命令引起的返送信息 retloc 〈13》:=文件传输 file 〈14·19》:=为配套标准兼容范围保留 (20):=响应站召唤 introgen (21〉:=响应第1组召唤 inrol (22》:=响应第2组召唤 inro2 (23》:=响应第3组召唤 inro3 (24〉:-响应第4组召唤 inro4 (25》:=响应第5组召唤 inro5 (26〉:-响应第6组召唤 inro6 (27):=响应第7组召唤 inro7 (28〉:=响应第8组召唤 inro8 (29》:=响应第9组召唤 inro9 (30):÷响应第10组召唤 inrol0 (31〉:=响应第11组召唤 inroll (32):=响应第12组召唤 inrol2 〈33》:=响应第13组召唤 inro13 (34》:=响应第14组召唤 inrol4 (35):=响应第15组召唤 inrol5 (36):=响应第16组召唤 inrol6 (37):=响应计数量(累计量)站(总)召唤 reqcogen 〈38》:=响应第1组计数量(累计量)召唤 reqcol (39〉:=响应第2组计数量(累计量》召唤 reqco2 (40):=响应第3组计数量(累计量)召唤 reqco3 (41):=响应第4组计数量(累计量)召唤 reqco4 〈42…43):=为配套标准兼容范围保留 (44):=未知的类型标识 (45):=未知的传送原因 〈46〉:=未知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 (47):=未知的信息对象地址 (48…63〉:=特殊应用保苗(专用范围) 注:基于连续传送方式,用于监视方向将被控站的过程信息去同步控制站的数据库,优先级较低。 3
DL/T634.5101-2002 (48…63):=专用范围 PN:=BS1[7](0,1) 〈0》:=肯定确认 〈1〉:=否定确认 T=test:=BS1[8](0,1) (0〉:=未试验 〈1〉:≠试验 源发站地址:=U18[9…16](0…255) 〈0〉:=缺省值 (1…255〉:=源发站地址号 控制站将舍弃那些给定类型标识中的传送原因值没有被定义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将应用服务数据单元送给某个特定的应用任务(程序)时,应用任务(程序)根据传送原因的内容 便于进行处理。 PN位用以对由始发应用功能所请求的激活以肯定或者否定确认,在无关的情况下PN置零。 原因中测试比特定义了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是在测试条件下所产生的。它被用于(例如)去测试传输 和设备,但不控制过程。 在控制方向标上(CON)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是被应用服务所确认,在监视方向形成镜像,但传 送原因不同(见表9、11和12)。 源发站地址指引这些镜像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和在监视方向所召唤(例如由站(总)召唤所召唤) 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送给激活这个进程的源地址。 如果没有使用源发站地址,在系统中有多个源,在镜像方向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将被送给系统全部 有关的源。在这种情况下,特定的受影响的源必须选择它自己的特定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如果采用了源发站地址,定义如下。 (0〉:=缺省 0用来定义过程信息当作返回信息、事件等,它们必须传输到分布系统的所有部分。 〈1…255) 此值域用于寻址系统的特定部分,在镜像方向上向系统这些特定部分返回相应的信息。 在一个系统内,系统的各部分可以是启动站(总)召唤、请求累计总量、命令等的信息源。返回的 信息仅对启动请求或命令的源是重要的。在这些系统中信息源将在控制方向设置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源 发站地址。被控站将在监视方向的响应中回应这个源发站地址。 示例1: 由特定源(在图15中控制站A)启动的站召唤,在监视方向返回的召唤信息将惟一地引到特定源, 不引导到系统的其他部分(例如图15中控制站B)。站召唤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标明特定的(范围为 〈1…255)源发站地址。在监视方向返回所召唤的信息(例如,在图15中通过集中站)带有源发站地址 按规定的路线送到启动源。 示例2: 由特定源(在图16中控制站A,传送原因=激活)发送命令,返回认可(传送原因一激活确认、 激活终止),此认可仅对启动命令的源是重要的。因此激活确认、激活终止将惟一地(通过集中站见图 16)引到特定源。然而,代表过程信息(具有传送原因11、12)的相应的返回信息,它们将存储和控 制在整个系统的不同的数据库中(图16的控制站A和B),它们的源发站地址=0,就可向需要这些信 息的所有部分传送。 在控制方向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其数据单元标识符以及信息对象地址为未定义的值(可变结构限定 词除外),被控站以“PN=〈1〉否定确认”以及下述传送原因回答。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