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台州一中:董琳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论语》及其教学 ,《论语》的历史价值: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一般来讲,《论语》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对话体散文(《论语》《墨子》) 对话体、篇章式议论文(《孟子》《庄子》) 专题性论辩文(《旬子》《韩非子》) 2、口语性: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文学性:文学价值很高。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性 5、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论语〉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论语》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 1、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 (1)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论语》 (2)道德有继承性,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 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3)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4)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 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 (5)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 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6)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 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论语〉选读》应运而生 2、《论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论语》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语录体散 文的典范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论语》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5、《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是千年万年之经典,虽经波折,但始终存活,在国学兴起之时,《论语》有 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关于《〈论语〉选读》的编排问题 1、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论语〉篇章,高中《〈论语〉选读》不再选入,避免重复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台州一中:董 琳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总说: 《论语》及其教学 一,《论语》的历史价值: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一般来讲,《论语》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对话体散文(《论语》《墨子》) 对话体、篇章式议论文(《孟子》《庄子》) 专题性论辩文(《旬子》《韩非子》) 2、口语性: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文学性:文学价值很高。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性: 5、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论语〉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论语》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 1、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 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论语》; ⑵道德有继承性,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 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⑶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⑷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 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 ⑸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 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⑹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 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论语〉选读》应运而生。 2、《论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论语》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语录体散 文的典范,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论语》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5、《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是千年万年之经典,虽经波折,但始终存活,在国学兴起之时,《论语》有 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关于《〈论语〉选读》的编排问题 1、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论语〉篇章,高中《〈论语〉选读》不再选入,避免重复;
2、注释详细,附带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3、教材共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 3、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 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第二课:“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第三课:“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治到人生” 第四课:“孔子的政治品格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的内涵” 第十五课:“孔子的价值本源观” 《论语》进入语文教材,有特定的编排体系,当然,进入语文课程的《论语》,必有它特 定的解读角度 四、解读《论语》的途径: 解读《论语》有不同角度,解读途径也是多样。 (1)从对人及人的生活的关怀角度来解读: 如:“节用而爱人仁者爱人”等 (2)从政治(政治原则与社会治理)角度来解读: 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从教育(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角度来解读: 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等 (4)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解读 不仅包括《论语》对文学的看法与观点,还可以分析《论语》的文学性、艺术性等。 (5)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论语》中所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角度 (6)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解读: 除上述几个角度而外,还可以从美学角度、从思想史角度、从史学角度等方面来解读。 总之,解读《论语》的角度很多,每个人读它,都可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方面。作为 教学,我们应当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素质入手,适当把握中国古代的文化、文 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以之培养学生的素养。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把握和处理教材。 五、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 该过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 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 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张岱年 尽管对《论语》的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与途径,但我想,对它的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的基 本理念来教学,特别是对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就更应该如此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应从“语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做起 就《〈论语〉选读》整本书的教学而言,我想,我们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
2、注释详细,附带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3、教材共 15 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 ; 3、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 第一课:“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第二课:“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第三课:“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治到人生” 第四课:“孔子的政治品格”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的内涵” 第十五课:“孔子的价值本源观” 《论语》进入语文教材,有特定的编排体系,当然,进入语文课程的《论语》,必有它特 定的解读角度。 四、解读《论语》的途径: 解读《论语》有不同角度,解读途径也是多样。 ⑴从对人及人的生活的关怀角度来解读: 如:“节用而爱人”“仁者爱人”等 ⑵从政治(政治原则与社会治理)角度来解读: 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⑶从教育(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角度来解读: 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等。 ⑷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解读: 不仅包括《论语》对文学的看法与观点,还可以分析《论语》的文学性、艺术性等。 ⑸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论语》中所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角度。 ⑹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解读: 除上述几个角度而外,还可以从美学角度、从思想史角度、从史学角度等方面来解读。 总之,解读《论语》的角度很多,每个人读它,都可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方面。作为 教学,我们应当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素质入手,适当把握中国古代的文化、文 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以之培养学生的素养。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把握和处理教材。 五、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 该过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 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 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张岱年 尽管对《论语》的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与途径,但我想,对它的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的基 本理念来教学,特别是对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就更应该如此。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应从“语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做起。 就《〈论语〉选读》整本书的教学而言,我想,我们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把握必要的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了解必要的古汉语句式;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文言阅读基本功 2,明确《论语》所选篇章的思想意义,初步懂得一些人生哲理,并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 对学生从情感方面进行熏陶 4,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增强语文智力,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常用文言字词意义与用法的理解以及句段篇的翻 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 用 (三)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属文言文 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语录体散文文体 从内容上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涵盖范围很广。 因此,《〈论语〉选读》教学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注意: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分说: 、二、三、四、十四、十五课 备课设想 、这六课核心内容的分布情况简述: 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即政治原则 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即社会治理主张 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属自读课文)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天道观。(属自读课文) 二对这六课教学的教学建议: 1、注意落实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文言阅读基本功 3、注意结合孔子所生存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与评价孔子及孔子的思,力: 2、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加强对原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 4、注意引导学生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5、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认识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智力 第一课: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设想理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1,把握必要的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了解必要的古汉语句式;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文言阅读基本功 2,明确《论语》所选篇章的思想意义,初步懂得一些人生哲理,并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 养;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 ——对学生从情感方面进行熏陶。 4,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增强语文智力,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常用文言字词意义与用法的理解以及句段篇的翻 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 用。 (三)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属文言文; 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语录体散文文体; 从内容上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涵盖范围很广。 因此,《〈论语〉选读》教学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注意: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 分说: 一、二、三、四、十四、十五课 备课设想 一、这六课核心内容的分布情况简述: 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即政治原则; 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即社会治理主张; 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属自读课文)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属自读课文) 二 对这六课教学的教学建议: 1、注意落实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文言阅读基本功; 2、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加强对原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注意结合孔子所生存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与评价孔子及孔子的思想; 4、注意引导学生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5、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认识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智力。 第一课:为政以德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设想理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篇目:2.1、2.3、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除此,还可加上136、2.19两章 理由:常用,更是理解孔子德政思想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等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由: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属于特殊词语,但又是常用词语。 必: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 用: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费用) 相: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年: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成不好,灾荒) 劝: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努力) 共: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绕。) 道: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导”,训道) 齐:齐之以行…齐之以礼(整治,整顿) 3.词语理解: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代汉语与古 汉语词意义的区别) “祸起萧墙”分崩离析ˆ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现今常用语) 理由: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词语间的区别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理由: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理由: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原则。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理由:正确并深刻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建议】 1、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条件,所以,除参阅课文注解外,对课本未加注解 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可古今参照, 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如:围绕“为政以德”的内涵而涉及到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概念:德行 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诸如“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 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 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如: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篇目:2.1、2.3 、1.6 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除此,还可加上 13.6、2.19 两章。 理由:常用,更是理解孔子德政思想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必 、用、社稷 、相 、国家、 年、 劝”等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由: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属于特殊词语,但又是常用词语。 必: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 用: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费用) 相: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年: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成不好,灾荒) 劝: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努力) 共: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绕。) 道: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导”,训道) 齐:齐之以行……齐之以礼(整治,整顿) 3.词语理解: “民免而无耻”“ 节用爱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代汉语与古 汉语词意义的区别) “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鸣鼓攻之”“ 既来之,则安之” (现今常用语) 理由: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词语间的区别。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理由: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理由: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原则。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理由:正确并深刻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建议】 1、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条件,所以,除参阅课文注解外,对课本未加注解 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可古今参照, 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如:围绕“为政以德”的内涵而涉及到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概念:德行、 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诸如“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 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 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如:
①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 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 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 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均贫富”是从百姓角度讲的,“去食”是从为政者的角度说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 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 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讨论问题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 来告诉孔子? 确: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 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 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 做得不对,但又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吃不准,于是两 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讨论问题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明确:孔子的理由有三 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 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 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讨论问题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 同? 明确:“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 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探究问题五: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确:孔子所讲的为政,指的是政治原则。作为思想家与圣人,他是在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 原则,“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本章节中,孔子明确提出“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身正”,则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 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④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 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 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 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均贫富”是从百姓角度讲的,“去食”是从为政者的角度说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 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 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讨论问题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 来告诉孔子? 明确: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 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 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 做得不对,但又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吃不准,于是两 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讨论问题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 明确:孔子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 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 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讨论问题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 同? 明确:“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 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探究问题五: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确:孔子所讲的为政,指的是政治原则。作为思想家与圣人,他是在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 原则,“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本章节中,孔子明确提出“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身正”,则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