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对作物有害的昆虫称作害虫。如蝗虫、粘虫、蚜虫等。某些害虫,不 仅食害农作物,同时能传播作物病害,使作物病害加速蔓延和扩展。但也 有不少种类对人类有益,称为益虫。如家蚕、蜜蜂、白蜡虫等资源昆虫, 已为人们广泛利用而造福人类。另有些种类以害虫为食料或寄生于害虫, 对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害虫的天敌,在害虫 防治上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种类多,分布广,生活场所和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其外部形态也 就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体态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昆虫成虫的 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体段。头部具有口器和一对触角,并有复眼两个, 通常还有单眼3个。胸部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腹部末端着生外 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须。 (一)昆虫的头部及附器 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 头壳坚硬,多呈半球形,上面生有感觉器官触角、眼和取食器官口器。因 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头壳表面有许多的沟和缝等,把头壳划分成若干区,即前面的额、两 侧的颊、上面的头顶、下面的唇基和后面的后头等,后头有膜质的头颈与 胸部相连接。 昆虫头部的构造,有的发生特殊变化,如象鼻虫的头部是由额和唇基 部分向前伸长作象鼻状,称为管状头。咀嚼式口器着生在管状头的末端, 触角着生在管状头的中部。 1、触角 ⑴触角的构造及类型 昆虫中除少数种类外,都具有1对触角, 着生于额的两侧。触角的基本构造是:柄节、梗节和鞭节三个部分。柄节 是连在头部的第一节,通常粗而短,以膜质连接在触角窝的边缘上。第二 节是梗节,一般比较细小。梗节以后各节通称鞭节,常分若干小节或亚节。 鞭节的形状和分节的多少,随昆虫种类变化而异,因此,触角是昆虫分类 的重要依据。常见的类型有刚毛状、线状或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 状、双栉齿或羽毛状、具芒状、环毛状、棍棒状或球杆状、锤状、鳃叶状。 同种昆虫的触角,还常因性别而异。例如小地老虎雌蛾的触角丝状, 雄蛾却是羽毛状。很多蚊类、蛾类和甲虫雄虫的触角总比雌性发达。所以, 触角还是鉴别昆虫性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⑵触角的功能和趋化性的关系 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器官和 嗅觉器,近距离凭着触觉作用,决定是否停留或取食,远距离靠嗅觉作用 能闻到食源气味或异性个体分泌出的性外激素的气味,借此可找到所需的 食物或配偶。例如二化螟凭借稻酮气味可找到水稻;许多蛾类、金龟子雌 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在空气中挥发,同种雄虫的触角感受器官受到刺激后
成为对作物有害的昆虫称作害虫。如蝗虫、粘虫、蚜虫等。某些害虫,不 仅食害农作物,同时能传播作物病害,使作物病害加速蔓延和扩展。但也 有不少种类对人类有益,称为益虫。如家蚕、蜜蜂、白蜡虫等资源昆虫, 已为人们广泛利用而造福人类。另有些种类以害虫为食料或寄生于害虫, 对控制害虫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害虫的天敌,在害虫 防治上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种类多,分布广,生活场所和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其外部形态也 就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体态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昆虫成虫的 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体段。头部具有口器和一对触角,并有复眼两个, 通常还有单眼3个。胸部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腹部末端着生外 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须。 (一)昆虫的头部及附器 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 头壳坚硬,多呈半球形,上面生有感觉器官触角、眼和取食器官口器。因 此,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头壳表面有许多的沟和缝等,把头壳划分成若干区,即前面的额、两 侧的颊、上面的头顶、下面的唇基和后面的后头等,后头有膜质的头颈与 胸部相连接。 昆虫头部的构造,有的发生特殊变化,如象鼻虫的头部是由额和唇基 部分向前伸长作象鼻状,称为管状头。咀嚼式口器着生在管状头的末端, 触角着生在管状头的中部。 1、触角 ⑴触角的构造及类型 昆虫中除少数种类外,都具有1对触角, 着生于额的两侧。触角的基本构造是:柄节、梗节和鞭节三个部分。柄节 是连在头部的第一节,通常粗而短,以膜质连接在触角窝的边缘上。第二 节是梗节,一般比较细小。梗节以后各节通称鞭节,常分若干小节或亚节。 鞭节的形状和分节的多少,随昆虫种类变化而异,因此,触角是昆虫分类 的重要依据。常见的类型有刚毛状、线状或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 状、双栉齿或羽毛状、具芒状、环毛状、棍棒状或球杆状、锤状、鳃叶状。 同种昆虫的触角,还常因性别而异。例如小地老虎雌蛾的触角丝状, 雄蛾却是羽毛状。很多蚊类、蛾类和甲虫雄虫的触角总比雌性发达。所以, 触角还是鉴别昆虫性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⑵触角的功能和趋化性的关系 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器官和 嗅觉器,近距离凭着触觉作用,决定是否停留或取食,远距离靠嗅觉作用 能闻到食源气味或异性个体分泌出的性外激素的气味,借此可找到所需的 食物或配偶。例如二化螟凭借稻酮气味可找到水稻;许多蛾类、金龟子雌 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在空气中挥发,同种雄虫的触角感受器官受到刺激后
即产生感应,雄虫可在数里外飞来交尾。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功能。如雄蚊触角的梗节具有姜氏器,能听 到雌蚊飞翔时发出的音波而找到雌蚊,雄芫青的触角在交尾时有抱握雌体 的功能;魔蚊的触角有捕食小虫的能力等。 2、眼 眼是昆虫视觉器官,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两种。 ⑴复眼 全变态昆虫成虫期和不全变态昆虫成、幼虫期都具有 复眼。复眼由许多六角形小眼组成。一般小眼数越多,它的视力也越强。 复眼是昆虫主要视觉器官,对于昆虫取食、觅偶、群集、避敌等起着重要 作用。复眼对光的反应比较敏感。如对光的强度、波长、颜色等都有较强 的分辨能力。 ⑵单眼 有些昆虫的成虫,在 1 对复眼之间还生有 1-3 个单眼。 单眼没有调节光度的能力,只能辨别光线强弱。近来有人认为单眼是一种 激动性器官,可使飞行、降落、趋利避害等活动迅速实现。也有些昆虫没 有单眼的。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1.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其他近缘纲的区别 2.昆虫头部的分区 3.附肢的概念 4.昆虫触角的基本结构和类型及眼的特征 其中掌握昆虫头部分区及使学生透彻理解附肢的概念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蝴蝶、蜻蜓、蝈蝈、瓢虫、蚊、蝇等 昆虫及虾、蟹、蜘蛛等是否为昆虫,总结出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其他近缘 纲的区别。借助蝗虫的模式标本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头部分区情况及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 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布置作业: 1.蜘蛛是否为昆虫,为什么? 2.昆虫的头部附肢有哪些?
即产生感应,雄虫可在数里外飞来交尾。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功能。如雄蚊触角的梗节具有姜氏器,能听 到雌蚊飞翔时发出的音波而找到雌蚊,雄芫青的触角在交尾时有抱握雌体 的功能;魔蚊的触角有捕食小虫的能力等。 2、眼 眼是昆虫视觉器官,昆虫的眼有复眼和单眼两种。 ⑴复眼 全变态昆虫成虫期和不全变态昆虫成、幼虫期都具有 复眼。复眼由许多六角形小眼组成。一般小眼数越多,它的视力也越强。 复眼是昆虫主要视觉器官,对于昆虫取食、觅偶、群集、避敌等起着重要 作用。复眼对光的反应比较敏感。如对光的强度、波长、颜色等都有较强 的分辨能力。 ⑵单眼 有些昆虫的成虫,在 1 对复眼之间还生有 1-3 个单眼。 单眼没有调节光度的能力,只能辨别光线强弱。近来有人认为单眼是一种 激动性器官,可使飞行、降落、趋利避害等活动迅速实现。也有些昆虫没 有单眼的。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1.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其他近缘纲的区别 2.昆虫头部的分区 3.附肢的概念 4.昆虫触角的基本结构和类型及眼的特征 其中掌握昆虫头部分区及使学生透彻理解附肢的概念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蝴蝶、蜻蜓、蝈蝈、瓢虫、蚊、蝇等 昆虫及虾、蟹、蜘蛛等是否为昆虫,总结出昆虫纲的特征及其与其他近缘 纲的区别。借助蝗虫的模式标本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头部分区情况及感觉器官的基本特点。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 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布置作业: 1.蜘蛛是否为昆虫,为什么? 2.昆虫的头部附肢有哪些?
第三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的口器、胸部及腹部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昆虫口器的基本特点、胸部、腹部主要器官 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掌握昆虫口器、胸足和翅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掌 握昆虫体壁的结构和功能。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昆虫口器的类型与结构及体壁的结构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三 、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口器—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3、口器 昆虫由于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在构造上有种 种不同的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 口器;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两种食物的为嚼吸式口器。吸收式口器又包括 有刺吸式口器(如蚜虫)、锉吸式口器(如蓟马)、虹吸式口器(如蛾类) 和舐吸式口器(如蝇类)。常见的多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大类: ⑴咀嚼式口器 是昆虫口器的基本形式,由上唇、上颚、下颚、 下唇和舌等五部分组成。 ①上唇 是着生在口器上方的一个薄片,为口器的上盖,其外 面坚硬,里面有柔软的内唇,能辨别食物的味道。 ②上颚 位于上唇之下,是左右各一个的两个坚硬带齿的块状 物,分为切区和磨区,用以切断和磨碎食物;并有御敌功能。 ③下颚 位于上颚下方,左右各一片,构造比较复杂,其主要 功能是握持和推送食物。两个下颚上还分别着生一根分5节的下颚须,有 味觉和嗅觉。 ④下唇 在口器的底部,其构造与下颚相似,但已合并成一个
第三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的口器、胸部及腹部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昆虫口器的基本特点、胸部、腹部主要器官 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掌握昆虫口器、胸足和翅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掌 握昆虫体壁的结构和功能。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昆虫口器的类型与结构及体壁的结构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三 、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口器—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3、口器 昆虫由于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在构造上有种 种不同的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 口器;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两种食物的为嚼吸式口器。吸收式口器又包括 有刺吸式口器(如蚜虫)、锉吸式口器(如蓟马)、虹吸式口器(如蛾类) 和舐吸式口器(如蝇类)。常见的多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大类: ⑴咀嚼式口器 是昆虫口器的基本形式,由上唇、上颚、下颚、 下唇和舌等五部分组成。 ①上唇 是着生在口器上方的一个薄片,为口器的上盖,其外 面坚硬,里面有柔软的内唇,能辨别食物的味道。 ②上颚 位于上唇之下,是左右各一个的两个坚硬带齿的块状 物,分为切区和磨区,用以切断和磨碎食物;并有御敌功能。 ③下颚 位于上颚下方,左右各一片,构造比较复杂,其主要 功能是握持和推送食物。两个下颚上还分别着生一根分5节的下颚须,有 味觉和嗅觉。 ④下唇 在口器的底部,其构造与下颚相似,但已合并成一个
愈合体,其主要功能是承托食物。两侧还分别着生一根分3节的下唇须, 其功能和下颚须相似。 ⑤舌 位于上、下颚之间,口器中央,呈袋状构造,具味觉作 用,并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 上述五部分共同围成一个口腔,食物在这里经咀嚼后送入前肠,舌和 下唇之间有唾液腺的开口,流出的唾液和食物混合,有利食物吞咽。 常见的作物害虫如蝗虫、蝼蛄、蛾蝶类幼虫都是咀嚼式口器,它们咬 食植物组织,在被害植物上造成缺刻、孔洞或切断植株蛀坏组织。 ⑵刺吸式口器 这种口器呈针状,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其构造的主要特点是:下唇延长成1条喙管,喙管里面包藏着由一对上颚 和一对下颚演变成的4根细长的口针。上唇多退化成小形片状物,盖在喙 管基部上面,下颚须和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 常见的作物害虫,如蚜虫、椿象等就是这种口器。它们只能吸收液体 物质。取食将口针刺入寄主组织吸收汁液,常使作物被害部分出现斑点、 卷叶、萎缩、畸形及果实脱落等被害状。 ⑶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了解昆虫的口器构造,取食方 式及被害状,不仅在害虫已经离去时能够判断是哪一种害虫为害,而且对 防治害虫也有密切关系。由于咀嚼式口器昆虫咬食植物茎、叶、花、果等 组织器官,并全部将其吞入消化道内,故可将胃毒作用的化学杀虫剂或在 消化道内产生毒素的微生物农药喷洒(撒)在作物表面或制成毒饵,让害 虫取食,药物一同进入虫体消化道,使其中毒或致病而死亡。而具有刺吸 式口器的害虫,不能大块咬食吞咽固体食物,只将细小的口针刺入植物体 内,故施用胃毒性农药,难于进入其消化道,而以内吸性药剂效果最好, 将这类药剂施于作物的任何部位,都能吸收运转到作物体内各部位,昆虫 刺吸植物体液后就会中毒致死。虹吸式口器害虫,能吸收流体物质。只要 把农药拌在糖液里,就可诱杀这类害虫。应当指出:触杀型和熏蒸型杀虫 剂就不受昆虫口器类型的限制。 (三) 昆虫的胸部及附器 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由三节组成依次称为 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胸节的侧下方均生1对足,依次称前足、中足和后 足。在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通常各生1对翅,分别称前翅和后翅。足和 翅是昆虫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昆虫胸部,由于承受足的强大动力和配合翅的飞行动作,所以体壁高 度骨化,具有复杂的沟和内脊,肌肉特别发达,各节结构紧密,特别是中、 后胸具翅胸节尤为紧凑。 昆虫的每一胸节,均由四块骨板组成,位于背面的称背板,两侧的称 侧板,腹面的称腹板。 1、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胸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是
愈合体,其主要功能是承托食物。两侧还分别着生一根分3节的下唇须, 其功能和下颚须相似。 ⑤舌 位于上、下颚之间,口器中央,呈袋状构造,具味觉作 用,并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 上述五部分共同围成一个口腔,食物在这里经咀嚼后送入前肠,舌和 下唇之间有唾液腺的开口,流出的唾液和食物混合,有利食物吞咽。 常见的作物害虫如蝗虫、蝼蛄、蛾蝶类幼虫都是咀嚼式口器,它们咬 食植物组织,在被害植物上造成缺刻、孔洞或切断植株蛀坏组织。 ⑵刺吸式口器 这种口器呈针状,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其构造的主要特点是:下唇延长成1条喙管,喙管里面包藏着由一对上颚 和一对下颚演变成的4根细长的口针。上唇多退化成小形片状物,盖在喙 管基部上面,下颚须和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 常见的作物害虫,如蚜虫、椿象等就是这种口器。它们只能吸收液体 物质。取食将口针刺入寄主组织吸收汁液,常使作物被害部分出现斑点、 卷叶、萎缩、畸形及果实脱落等被害状。 ⑶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了解昆虫的口器构造,取食方 式及被害状,不仅在害虫已经离去时能够判断是哪一种害虫为害,而且对 防治害虫也有密切关系。由于咀嚼式口器昆虫咬食植物茎、叶、花、果等 组织器官,并全部将其吞入消化道内,故可将胃毒作用的化学杀虫剂或在 消化道内产生毒素的微生物农药喷洒(撒)在作物表面或制成毒饵,让害 虫取食,药物一同进入虫体消化道,使其中毒或致病而死亡。而具有刺吸 式口器的害虫,不能大块咬食吞咽固体食物,只将细小的口针刺入植物体 内,故施用胃毒性农药,难于进入其消化道,而以内吸性药剂效果最好, 将这类药剂施于作物的任何部位,都能吸收运转到作物体内各部位,昆虫 刺吸植物体液后就会中毒致死。虹吸式口器害虫,能吸收流体物质。只要 把农药拌在糖液里,就可诱杀这类害虫。应当指出:触杀型和熏蒸型杀虫 剂就不受昆虫口器类型的限制。 (三) 昆虫的胸部及附器 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由三节组成依次称为 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胸节的侧下方均生1对足,依次称前足、中足和后 足。在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通常各生1对翅,分别称前翅和后翅。足和 翅是昆虫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昆虫胸部,由于承受足的强大动力和配合翅的飞行动作,所以体壁高 度骨化,具有复杂的沟和内脊,肌肉特别发达,各节结构紧密,特别是中、 后胸具翅胸节尤为紧凑。 昆虫的每一胸节,均由四块骨板组成,位于背面的称背板,两侧的称 侧板,腹面的称腹板。 1、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胸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是
昆虫行走的器官。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和 中垫)组成。 昆虫跗节和中垫的表面具有许多感觉器,害虫在喷有触杀剂的植物上 爬行时,药剂也容易由此进入虫体引起中毒死亡。 各种昆虫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不同,足的构造和功能产生了相应 的变化形成各种类型的足。常见的有: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 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等。 了解昆虫足的构造及类型,对于识别昆虫、推断栖息场所、研究它们的 生活习性和危害方式,以及害虫防治和益虫保护都有一定意义。 2、翅和类型 绝大多数昆虫的成虫都具有两对翅。翅是昆虫飞翔的 工具。 昆虫的翅多为膜质薄片,贯穿着翅脉,一般多呈三角形。它有 三条边,前面的边称前缘,后面的边称后缘,外面的边称外缘。它又有三 个角,前缘基部的角称肩角,前缘和外缘之间的角称顶角,外缘和内缘之 间的角称臀角。还有臀褶和基褶等把翅面分成臀前区、臀区、轭区和腋区。 昆虫的翅一般多为膜质,但有些昆虫由于适应特殊需要和功能,而发 生变异,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覆翅 翅的质地如皮革质,翅脉隐约可见,常覆盖于体背。 如蝗虫的前翅。 ②鞘翅 坚硬角质化,似刀鞘,翅脉消失,两翅相接于背中线 上。如甲虫类的前翅。 ③半鞘翅 翅基部为革质或角质,端部则为膜质。如椿象的前 翅。 ④平衡棒 翅退化为小型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 用。如蚊蝇类的后翅。 ⑤缨翅 翅细长,前后缘具有长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 ⑥鳞翅 翅膜质,翅面被有鳞片。如蛾蝶类的翅。 ⑦毛翅 翅膜质,翅面布满细毛。如石蛾的翅。 ⑧膜翅 翅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的翅。 昆虫翅的类型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在昆虫纲内有近半数的目是以 其翅的特征命名的。如直翅目、双翅目等。 (三)昆虫的腹部及附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腹内包藏 着各种脏器和生殖器,腹部末端具有外生殖器,所以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 和生殖的中心。 昆虫的腹部,一般由 9-11 节组成。腹部各体节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 侧板。背板与腹板之间以侧膜相连。 其中1-7节没有附肢,第8、 9节上着生外生殖器,是雌雄交配和产卵的器官。有些昆虫有第 10 或 11 节上着生尾须,是一种感觉器官。腹末还有肛门。1-8腹节两侧各有一
昆虫行走的器官。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和 中垫)组成。 昆虫跗节和中垫的表面具有许多感觉器,害虫在喷有触杀剂的植物上 爬行时,药剂也容易由此进入虫体引起中毒死亡。 各种昆虫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不同,足的构造和功能产生了相应 的变化形成各种类型的足。常见的有: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 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等。 了解昆虫足的构造及类型,对于识别昆虫、推断栖息场所、研究它们的 生活习性和危害方式,以及害虫防治和益虫保护都有一定意义。 2、翅和类型 绝大多数昆虫的成虫都具有两对翅。翅是昆虫飞翔的 工具。 昆虫的翅多为膜质薄片,贯穿着翅脉,一般多呈三角形。它有 三条边,前面的边称前缘,后面的边称后缘,外面的边称外缘。它又有三 个角,前缘基部的角称肩角,前缘和外缘之间的角称顶角,外缘和内缘之 间的角称臀角。还有臀褶和基褶等把翅面分成臀前区、臀区、轭区和腋区。 昆虫的翅一般多为膜质,但有些昆虫由于适应特殊需要和功能,而发 生变异,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覆翅 翅的质地如皮革质,翅脉隐约可见,常覆盖于体背。 如蝗虫的前翅。 ②鞘翅 坚硬角质化,似刀鞘,翅脉消失,两翅相接于背中线 上。如甲虫类的前翅。 ③半鞘翅 翅基部为革质或角质,端部则为膜质。如椿象的前 翅。 ④平衡棒 翅退化为小型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 用。如蚊蝇类的后翅。 ⑤缨翅 翅细长,前后缘具有长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 ⑥鳞翅 翅膜质,翅面被有鳞片。如蛾蝶类的翅。 ⑦毛翅 翅膜质,翅面布满细毛。如石蛾的翅。 ⑧膜翅 翅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的翅。 昆虫翅的类型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在昆虫纲内有近半数的目是以 其翅的特征命名的。如直翅目、双翅目等。 (三)昆虫的腹部及附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腹内包藏 着各种脏器和生殖器,腹部末端具有外生殖器,所以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 和生殖的中心。 昆虫的腹部,一般由 9-11 节组成。腹部各体节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 侧板。背板与腹板之间以侧膜相连。 其中1-7节没有附肢,第8、 9节上着生外生殖器,是雌雄交配和产卵的器官。有些昆虫有第 10 或 11 节上着生尾须,是一种感觉器官。腹末还有肛门。1-8腹节两侧各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