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基础”教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课程组 2006 年 3 月修订 植物病害基础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阐述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发生的致病病原物真 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的性状与分类以及它们与植物病 害的关系。植物病害对生产的影响,病害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原物与 寄主的关系,植物的抗性,群体发病的规律,流行与预测以及病害的诊断 和防治的基本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上述有关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今后工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植物病理学与其他学 科如微生物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病害流行学、植物学、 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 运用病害发生流行与植物、病原、环境条件辩证统一的观点,把课堂讲授、 实验操作、课外读物和教学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学习、反复实践、 反复思考、努力达到本课程的要求。 时间安排: 植物病害基础课堂系统讲授 22 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症状 一、教学目标:
“植物病害基础”教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课程组 2006 年 3 月修订 植物病害基础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阐述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发生的致病病原物真 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的性状与分类以及它们与植物病 害的关系。植物病害对生产的影响,病害侵染过程、病害循环,病原物与 寄主的关系,植物的抗性,群体发病的规律,流行与预测以及病害的诊断 和防治的基本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上述有关基础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以后的专业课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今后工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植物病理学与其他学 科如微生物学、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病害流行学、植物学、 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 运用病害发生流行与植物、病原、环境条件辩证统一的观点,把课堂讲授、 实验操作、课外读物和教学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学习、反复实践、 反复思考、努力达到本课程的要求。 时间安排: 植物病害基础课堂系统讲授 22 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症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定义和类型; 2.掌握植物病害的类型和症状。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植物病害的症状在诊断病害中的作用。 三 、教学设计: 由常见病害引入植物病害概念—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黑板图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 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导 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 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理程序损伤, 没有逐渐发生的病理程序,因此不属病害。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植物 造成的机械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韭菜在弱光下栽 培成为幼嫩的韭黄,是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而形成的异常后果, 也属于植物病害。但从经济学观点考虑,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认为是植 物病害。 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是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 因素。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由生 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侵(传)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侵 (传)染性病害,又称生理病害。 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植物病原物大多具有寄生性, 因此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 主。 植物病害曾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如 1845 年在爱尔兰因马铃薯 发生晚疫病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和大量的移民;1943 年由于水稻发生 胡麻斑病而引发孟加拉国的饥馑,死亡人数超过 200 万。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
1.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定义和类型; 2.掌握植物病害的类型和症状。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植物病害的症状在诊断病害中的作用。 三 、教学设计: 由常见病害引入植物病害概念—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黑板图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 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导 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 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各种植物病害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理程序损伤, 没有逐渐发生的病理程序,因此不属病害。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植物 造成的机械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韭菜在弱光下栽 培成为幼嫩的韭黄,是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受到干扰而形成的异常后果, 也属于植物病害。但从经济学观点考虑,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认为是植 物病害。 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病原是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 因素。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由生 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侵(传)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侵 (传)染性病害,又称生理病害。 生物性病原被称为病原生物或病原物。植物病原物大多具有寄生性, 因此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 主。 植物病害曾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如 1845 年在爱尔兰因马铃薯 发生晚疫病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和大量的移民;1943 年由于水稻发生 胡麻斑病而引发孟加拉国的饥馑,死亡人数超过 200 万。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 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按病 原物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 物病害等。真菌病害又可细分为霜霉病、疫病、白粉病、菌核病、锈病、 炭疽病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掌握同一类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防 治方法。 2.按照寄主作物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以分为农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 林木病害等。农作物病害又分为水稻病害、小麦病害、玉米病害、大豆病 害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统筹制定某种植物多种病害的综合防治计划。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 植物病害可分为气流传播病害、土传病害、水流传播病害、昆虫传播 病害、种苗传播病害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依据传播方式考虑防治措施。 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以划分为叶部病害、果实病害、根部病害等。 另外,还可以按照植物的生育期、病害的传播流行速度和病害的重要 性等进行划分病害、储藏期病害、流行性病害、主要病害、次要病害等。 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感染病原物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生理上、组织上、形 态上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征。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植物感病 后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如苗期为病状,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的特征 性表现称为病征。通常病害都有病状和病征,但也有例外。非侵染性病害 不是由病原物引发的,因而没有病征。侵染性病害中的真菌、细菌、寄生 性植物引起的病害有病征,而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所致的病害无病征。 无论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都是由生理病变开始,随后发 展到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因此,症状是植物内部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在 植物外部的表现。各种植物病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稳定性,对于植 物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依据症状进行识别。 (一)病状类型 1.变色 变色是指植物的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变色是由于色素比例失 调造成的,其细胞并没有死亡。以叶片变色最为多见,如花叶、斑驳、褪 绿、黄化、红化、紫化和明脉等。 2.坏死 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多为局部小面积发生,如各种病斑、 穿孔、叶枯、叶烧、疮痂、溃疡、猝倒和立枯等。 3.腐烂 是植物大块组织的分解和破坏,如干腐、湿腐和软腐等。根据腐烂的
植物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按病 原物分为真菌病害、原核生物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 物病害等。真菌病害又可细分为霜霉病、疫病、白粉病、菌核病、锈病、 炭疽病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掌握同一类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防 治方法。 2.按照寄主作物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以分为农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 林木病害等。农作物病害又分为水稻病害、小麦病害、玉米病害、大豆病 害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统筹制定某种植物多种病害的综合防治计划。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 植物病害可分为气流传播病害、土传病害、水流传播病害、昆虫传播 病害、种苗传播病害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依据传播方式考虑防治措施。 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 植物病害可以划分为叶部病害、果实病害、根部病害等。 另外,还可以按照植物的生育期、病害的传播流行速度和病害的重要 性等进行划分病害、储藏期病害、流行性病害、主要病害、次要病害等。 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是植物感染病原物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生理上、组织上、形 态上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征。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植物感病 后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如苗期为病状,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的特征 性表现称为病征。通常病害都有病状和病征,但也有例外。非侵染性病害 不是由病原物引发的,因而没有病征。侵染性病害中的真菌、细菌、寄生 性植物引起的病害有病征,而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所致的病害无病征。 无论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都是由生理病变开始,随后发 展到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因此,症状是植物内部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在 植物外部的表现。各种植物病害的症状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稳定性,对于植 物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依据症状进行识别。 (一)病状类型 1.变色 变色是指植物的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变色是由于色素比例失 调造成的,其细胞并没有死亡。以叶片变色最为多见,如花叶、斑驳、褪 绿、黄化、红化、紫化和明脉等。 2.坏死 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多为局部小面积发生,如各种病斑、 穿孔、叶枯、叶烧、疮痂、溃疡、猝倒和立枯等。 3.腐烂 是植物大块组织的分解和破坏,如干腐、湿腐和软腐等。根据腐烂的
部位不同又有根腐、茎基腐、果腐和花腐等。 。 4.萎蔫 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主要由于植物维管束 受到毒害或破坏,分吸收和运输困难造成的。病原物侵染引起的萎蔫一般 不能恢复,萎蔫有局部性的和全株性。植株失水迅速仍能保持绿色的称青 枯,不能保持绿色的称枯萎和黄萎。 , 5.畸形 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使被害植物全株 或局部形态异。如矮化、矮缩、丛枝、皱缩、卷叶和瘤肿等。畸形多由病 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侵引发的。 (二)病征类型 1.霉状物 植物发病部位常产生各种霉,如真菌的菌丝、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 面构成的特征,其着生部位、颜色、质地、疏密变化较大。 可分为霜霉、绵霉、灰霉、青霉及黑霉等。 2.粉状物 粉状物是一些孢子和孢子梗聚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根据粉状物的 颜色不同可分为锈粉、白粉、黑粉和白锈等。 3.粒状物 粒状物是在病部产生的形状、大小、色泽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的小颗 粒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和菌核等。 上述三种是植物真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 4.脓状物 是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中细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菌痂或菌胶粒。 植物病害的症状对于病害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常见病害可以根据症状 诊断。但是对某些病害文不能单凭症状进行识别,主要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表现有复杂性。如坏境条件和作物品种不同会使症状发生改变;37℃以上 或 10℃以下,或光照不足,会使烟草病毒病症状不明显或隐症(症状消失); 一种病害往往是几种症状形成的所谓综合症;植株感病时的生育期不同, 症状也有变化。 因此,对于一种新发生的病害,不能简单地根据一般症 状确定病害种类。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症状概念和类型。 其中掌握植物病害症状及使学生透彻理解症状的概念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部位不同又有根腐、茎基腐、果腐和花腐等。 。 4.萎蔫 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主要由于植物维管束 受到毒害或破坏,分吸收和运输困难造成的。病原物侵染引起的萎蔫一般 不能恢复,萎蔫有局部性的和全株性。植株失水迅速仍能保持绿色的称青 枯,不能保持绿色的称枯萎和黄萎。 , 5.畸形 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使被害植物全株 或局部形态异。如矮化、矮缩、丛枝、皱缩、卷叶和瘤肿等。畸形多由病 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侵引发的。 (二)病征类型 1.霉状物 植物发病部位常产生各种霉,如真菌的菌丝、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 面构成的特征,其着生部位、颜色、质地、疏密变化较大。 可分为霜霉、绵霉、灰霉、青霉及黑霉等。 2.粉状物 粉状物是一些孢子和孢子梗聚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根据粉状物的 颜色不同可分为锈粉、白粉、黑粉和白锈等。 3.粒状物 粒状物是在病部产生的形状、大小、色泽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的小颗 粒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和菌核等。 上述三种是植物真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 4.脓状物 是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中细菌性病害所具有的病征菌痂或菌胶粒。 植物病害的症状对于病害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常见病害可以根据症状 诊断。但是对某些病害文不能单凭症状进行识别,主要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表现有复杂性。如坏境条件和作物品种不同会使症状发生改变;37℃以上 或 10℃以下,或光照不足,会使烟草病毒病症状不明显或隐症(症状消失); 一种病害往往是几种症状形成的所谓综合症;植株感病时的生育期不同, 症状也有变化。 因此,对于一种新发生的病害,不能简单地根据一般症 状确定病害种类。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植物病害症状概念和类型。 其中掌握植物病害症状及使学生透彻理解症状的概念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以爱尔兰大饥荒等实例,认识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植物病害症状概念;类型。归纳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概念, 类型。归纳本部分的内容。布置学生做作业题。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 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布置作业: 1.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有哪些? 2.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重要区别?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原真菌(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命名。 2.掌握鞭毛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真菌的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的类型在诊断植物病害中的作用。 三 、教学设计: 由真菌引入植物病原真菌—分析—讲解—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对比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真菌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原物。真菌是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典 型的营养体是菌丝体;营养方式为异养,没有叶绿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 养物质;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孢子。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都受到一种 或几种真菌侵染。有一些农作物如棉花、马铃薯、水稻、小麦等受到几十
以爱尔兰大饥荒等实例,认识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说明植物病害症状概念;类型。归纳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概念, 类型。归纳本部分的内容。布置学生做作业题。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 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布置作业: 1.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有哪些? 2.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重要区别?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植物病原真菌(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命名。 2.掌握鞭毛菌亚门真菌及所致植物病害。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真菌的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的类型在诊断植物病害中的作用。 三 、教学设计: 由真菌引入植物病原真菌—分析—讲解—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对比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真菌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原物。真菌是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典 型的营养体是菌丝体;营养方式为异养,没有叶绿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 养物质;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孢子。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都受到一种 或几种真菌侵染。有一些农作物如棉花、马铃薯、水稻、小麦等受到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