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教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课程组 2006 年 3 月修订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建立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综合治 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强调在病虫害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 果与环境的协调性的观点,把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课外读物和教学实习 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反复思考、努力达到本课程的 要求。 时间安排: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堂系统讲授 20 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综合防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综合防治的概念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2.掌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 三、教学设计: 由农田生态环境引入综合治理—分析综合治理的原则—讲解综合治理 方案的制定—目标检测——小结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教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课程组 2006 年 3 月修订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建立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综合治 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强调在病虫害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 果与环境的协调性的观点,把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课外读物和教学实习 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反复思考、努力达到本课程的 要求。 时间安排: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堂系统讲授 20 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综合防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综合防治的概念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2.掌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 三、教学设计: 由农田生态环境引入综合治理—分析综合治理的原则—讲解综合治理 方案的制定—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对比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 世纪以来,人们对 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20 世纪 40 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 剂等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具有 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 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 杀伤有益生物。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 防治问题是不完善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 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 IPM 的防治策略。 一、综合防治的含义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 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植保工作方针。提出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 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 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1986 年 11 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都联合召开 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 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 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 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即以农业生态全局为出发点,以预防为主, 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合理运用 各种防治方法,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 佳防治方案,利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综 合治理不是彻底干净消灭病虫害,而是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综合治理并不降低防治要求,而是把防治措施提高到安全、经济、简便、 有效的水平上。 二、综合防治的原则 (1)从农业生态学观念出发认为植物、病原(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它们同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发生和消长又与其共同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状态密切相关。综合治理 就是在作物播种、育苗、移栽和管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节生态系统 中某些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害天敌生存,不利于病虫发生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对比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 世纪以来,人们对 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20 世纪 40 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 剂等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具有 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 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 杀伤有益生物。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 防治问题是不完善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 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 IPM 的防治策略。 一、综合防治的含义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 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植保工作方针。提出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 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 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1986 年 11 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都联合召开 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 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 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 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 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即以农业生态全局为出发点,以预防为主, 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合理运用 各种防治方法,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 佳防治方案,利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综 合治理不是彻底干净消灭病虫害,而是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综合治理并不降低防治要求,而是把防治措施提高到安全、经济、简便、 有效的水平上。 二、综合防治的原则 (1)从农业生态学观念出发认为植物、病原(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它们同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发生和消长又与其共同所处的生态环境的状态密切相关。综合治理 就是在作物播种、育苗、移栽和管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节生态系统 中某些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害天敌生存,不利于病虫发生
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从安全的观念出发,认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关系密切,要针对 不同的防治对象,又考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协调选用一种或几种有 效的防治措施。如栽培管理、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药剂防 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各项措施协调运用,取长补 短,又要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将对农业生态 系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病虫害的观念出发认 为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要从病虫害、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 出发,科学的选择及合理的使用农药,特别要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 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 和利用天敌,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4)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出发,认为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 虫害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即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阈 值)。根据经济允许水平确定防治指标,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 否则要及时防治。 三、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首先要调查作物病虫害种类,确定主要防治对象和重要天敌类群;明 确主要防治对象的防治指标;熟悉主要防治对象、主要天敌类群的发生规 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相互作用及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综合治 理的措施,力求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 善综合治理方案。 综合防治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出这样一个良好的农田环境,这就是在 农田中病虫害和一切有害生物被抑制到不会危及到作物的产量,而作物和 有益生物都能够最有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就会达到 这种目标,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工作,必须努力创造一定的必须条件。 1、 综合防治的基本条件 (1)摸清家底 摸清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整个农田 生物群落与它们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明确哪些是有害生物,哪些是有益 物,以及它们的主要种类和数量。 (2)掌握规律 对于农田中的主要有害生物和它们的主要天敌 ,要进 一步调查清楚它们的发生规律,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利用 (3)加强测报 在掌握了农田主要有害生物和它们的天敌的规律的基础 上,进行科学地准确地预测预报,以指导综合防治。 2、综合防治的发展步骤 实现综合防治的步骤,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验和防治水平,本着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病虫到多种病害的发展过程,分三个阶
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从安全的观念出发,认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关系密切,要针对 不同的防治对象,又考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协调选用一种或几种有 效的防治措施。如栽培管理、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药剂防 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各项措施协调运用,取长补 短,又要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将对农业生态 系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病虫害的观念出发认 为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要从病虫害、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 出发,科学的选择及合理的使用农药,特别要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 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 和利用天敌,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4)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出发,认为防治病虫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 虫害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即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阈 值)。根据经济允许水平确定防治指标,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 否则要及时防治。 三、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首先要调查作物病虫害种类,确定主要防治对象和重要天敌类群;明 确主要防治对象的防治指标;熟悉主要防治对象、主要天敌类群的发生规 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相互作用及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综合治 理的措施,力求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 善综合治理方案。 综合防治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出这样一个良好的农田环境,这就是在 农田中病虫害和一切有害生物被抑制到不会危及到作物的产量,而作物和 有益生物都能够最有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就会达到 这种目标,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工作,必须努力创造一定的必须条件。 1、 综合防治的基本条件 (1)摸清家底 摸清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整个农田 生物群落与它们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明确哪些是有害生物,哪些是有益 物,以及它们的主要种类和数量。 (2)掌握规律 对于农田中的主要有害生物和它们的主要天敌 ,要进 一步调查清楚它们的发生规律,以便更好的控制和利用 (3)加强测报 在掌握了农田主要有害生物和它们的天敌的规律的基础 上,进行科学地准确地预测预报,以指导综合防治。 2、综合防治的发展步骤 实现综合防治的步骤,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验和防治水平,本着 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病虫到多种病害的发展过程,分三个阶
段进行。 (1) 以一个主要害虫(或病害)为对象,制定它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 (2) 以一种作物或者作物的的某一生育阶段为对象,制定这种作物(或 这一发育阶段)的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3) 以整个农田为对象,制定整个农田的各种主要作物上的主要病虫害 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将它们纳入整个农田的生产管理体系中去。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七、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 要的归纳总结。 八、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业: 什么是综合防治?如何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植物检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检疫的概念,必要性。阐明植物检疫的体系和法规, 检疫 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和检疫对象的确定。介绍植物检疫和检验处理的 技术和方法。介绍重要的检疫性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特征及主要的检测方 法。;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植物检疫对象引入植物检疫概念—分析其必要性—讲解植物检 疫技术和方法—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段进行。 (1) 以一个主要害虫(或病害)为对象,制定它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 (2) 以一种作物或者作物的的某一生育阶段为对象,制定这种作物(或 这一发育阶段)的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3) 以整个农田为对象,制定整个农田的各种主要作物上的主要病虫害 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将它们纳入整个农田的生产管理体系中去。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七、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 要的归纳总结。 八、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业: 什么是综合防治?如何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植物检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检疫的概念,必要性。阐明植物检疫的体系和法规, 检疫 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和检疫对象的确定。介绍植物检疫和检验处理的 技术和方法。介绍重要的检疫性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特征及主要的检测方 法。;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植物检疫对象引入植物检疫概念—分析其必要性—讲解植物检 疫技术和方法—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黑板图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由专门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 进行检验和处理,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的传人或传出, 并防止进一步扩散所采取的植物保护措施。 (一)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植物检疫对象 1.植物检疫的任务 禁止危险性病、虫及杂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输入或由国内输出; 将国内局部地区已经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封锁在一定的范围内,防 止传人未发生地区,采取措施消灭;当危险性病、虫及杂草传人新地区时, 采取紧急措施,就地消灭。 植物检疫分为对内植物检疫(国内检疫)和对外植物检疫(国际检疫)。 对内植物检疫是由县级以上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实 施。其中农业植物检疫名单由国家农业部制定,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制 定本省补充名单,并报国家农业部备案;疫区、保护区的划定由省农业厅 提出,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家农业部备案;对调运的种子等植物繁殖材料 和已列入检疫名单的植物、植物产品,在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之前 必须经过检疫;对无植物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实施产地检疫;从国外 引进的可能潜伏有危险性病虫的种子等繁殖材料必须进行隔离试种。 · 对外植物检疫是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及 国际交通要道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防止本国术发生或只在局部发 生的检疫性病虫草由人为途径传人或传出国境;禁止植物病原物、害虫、 土壤及植物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有关植物、植物产品入境;经检疫发现 的含有检疫性病虫草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做除害、退回或销毁处理,其中处 理合格的准予入境;输入植物需进行隔离检疫的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指 定的场所检疫;对规定要进行检疫的出入境物品实施检疫;对进出境的植 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过程实行检疫监督。 2.植物检疫对象 : 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一是国内尚未发现或只在局部地区发生; 二是危险性大,一旦传人可能造成农林业重大损失,且传人后难以防治的; 三是能随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的。 国家农业部 1995 年颁布的国内检疫性有害生物有 32 种,其中与农作 物有关的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小麦腥黑穗病、玉米霜霉病、马铃薯癌肿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黑板图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由专门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 进行检验和处理,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的传人或传出, 并防止进一步扩散所采取的植物保护措施。 (一)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植物检疫对象 1.植物检疫的任务 禁止危险性病、虫及杂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输入或由国内输出; 将国内局部地区已经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及杂草封锁在一定的范围内,防 止传人未发生地区,采取措施消灭;当危险性病、虫及杂草传人新地区时, 采取紧急措施,就地消灭。 植物检疫分为对内植物检疫(国内检疫)和对外植物检疫(国际检疫)。 对内植物检疫是由县级以上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实 施。其中农业植物检疫名单由国家农业部制定,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制 定本省补充名单,并报国家农业部备案;疫区、保护区的划定由省农业厅 提出,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家农业部备案;对调运的种子等植物繁殖材料 和已列入检疫名单的植物、植物产品,在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之前 必须经过检疫;对无植物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实施产地检疫;从国外 引进的可能潜伏有危险性病虫的种子等繁殖材料必须进行隔离试种。 · 对外植物检疫是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及 国际交通要道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防止本国术发生或只在局部发 生的检疫性病虫草由人为途径传人或传出国境;禁止植物病原物、害虫、 土壤及植物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有关植物、植物产品入境;经检疫发现 的含有检疫性病虫草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做除害、退回或销毁处理,其中处 理合格的准予入境;输入植物需进行隔离检疫的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指 定的场所检疫;对规定要进行检疫的出入境物品实施检疫;对进出境的植 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过程实行检疫监督。 2.植物检疫对象 : 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一是国内尚未发现或只在局部地区发生; 二是危险性大,一旦传人可能造成农林业重大损失,且传人后难以防治的; 三是能随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的。 国家农业部 1995 年颁布的国内检疫性有害生物有 32 种,其中与农作 物有关的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小麦腥黑穗病、玉米霜霉病、马铃薯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