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字音(红色字) 悚然风雨骤至铮铮栗冽砭绿缛渥然黟然 戕贼 二、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 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 擢知制诰、翰林学土;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 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 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 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 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 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与苏轼并称“欧苏
秋声赋 一、字音(红色字) 悚然 风雨骤至 铮铮 栗冽 砭 绿缛 渥然 黟然 戕贼 二、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 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 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 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 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 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 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 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 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与苏轼并称“欧苏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 称为《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 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 形式,为工具。 欧阳修:六一居士的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 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 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 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且时有新见,后人集录成书, 称为《六一诗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 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 形式,为工具。 欧阳修:六一居士的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 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 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 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欧阳修的评论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 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 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曾慥《乐府雅词》序)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尤展成) 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罗 大经)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清·刘 熙载《艺概》卷四)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 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 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
欧阳修的评论 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 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 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曾慥《乐府雅词》序) 六一婉丽,实妙于苏。(尤展成) 欧阳公虽游戏作小词,亦无愧唐人《花间集》。(罗 大经)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清·刘 熙载《艺概》卷四)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 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 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
研读文本 (一)、第一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欧阳子方夜读书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悚然而听之衔枚疾走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欧阳子方夜读书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声在树间 5翻译。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縱縱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三、研读文本 (一)、第一段 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忽奔腾而砰湃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欧阳子方夜读书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悚然而听之 衔枚疾走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欧阳子方夜读书 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声在树间 5.翻译。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描绘。 问2:作者怎样描绘“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 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 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问3:作者与童子,各自对“秋声”的感受如何?这样 写有何作用? 作者:“悚然”“异哉”“此何声也”,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童子:“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 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 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 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问1:请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描绘。 问2:作者怎样描绘“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 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 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问3:作者与童子,各自对“秋声”的感受如何?这样 写有何作用? 作者:“悚然”“异哉” “此何声也”,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童子:“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 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 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 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