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粉读卷(共6页)和答题卷;全卷25小题,满分120分;考时间120分钟。 考生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同时 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考生答题时,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题卷 上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试题卷 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簇新(cu) 凛冽(in)牟取(mao)天纶之乐(lun B.阔绰(chuo) 禁固(gu) 亵渎(du) 顶礼膜拜(mu) C.糍粑(ba) 籍贯(ji) 剽悍(pio)鲜为人知(xian) D.缄默(jian) 菡萏(dan) 嗔视( cheng)呕心历血(li) 2.按要求默写。(4分) ①百川东到海 ?(汉乐府《长歌行》) 四座泪纵横。(杜甫《羌村三首(之三》) ③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④赵师秀的《约客》中含蓄表达作者寂寞心情的句子是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 等等,真是巧夺天工。这句话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 B.大雪覆_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 仗工整
湖北省咸宁市 2014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试题卷(共6页)和答题卷;全卷25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考生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同时 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3、考生答题时,请 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题卷 上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试 题 卷 一、积累运用(20 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簇.新(cù) 凛.冽(lǐn) 牟.取(máo) 天纶.之乐(lún) B.阔绰.(chuò) 禁固.(gù) 亵渎.(dú) 顶礼膜.拜(mú) C.糍粑.(bā) 籍.贯(jí) 剽.悍(piāo) 鲜.为人知(xiǎn) D.缄.默(jiān) 菡萏.(dàn) 嗔.视(chēng) 呕心历.血(lì)[来源:zst^ep%.c~om@&] 2.按要求默写。(4 分)[来源:学,科,网][w~ww.zs^tep*&.co@m] ①百川东到海, ? (汉乐府《长歌行》) ② ,四座泪纵横。(杜甫《羌村三首(之三)》) ③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④赵师秀的《约客》中含蓄表达作者寂寞心情的句子是: , 。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 等等,真是巧夺天工 ....。这句话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 B.大雪覆 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 仗工整
C.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已》都选自《呐喊》。 D.颜真卿、欧阳询、柳宗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代表的颜体、欧 体和柳体书法,各具特色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近期,一部《爸爸去哪儿》的电影风靡全国。这句话的主干是“电影风靡全国”。 B.“风雪载途、花枝招展、温声细语、举世无双”这四个短语,结构不一致。 C.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英国人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用大量事实控诉了日本侵略中国,滥杀无辜。这句话 表述完整,没有语病 5.名著导读。(3分) 蜚声中外的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 书”。该书的作者是 。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 级英雄形象,表现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小说的主人公对 的问题作出 了响亮的回答。 6.诗歌赏析。(2分) 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 寂寞的意境。 7.综合性学习。(5分) 香城中学九(1)班组织开展“我爱家乡”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方言兴趣 小组”负责人,请你完成以下活动内容。 ①为做好方言研究,传承地方文化,请你对媒体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答:A ②请你为“方言兴趣小组”设计一个活动,并对其主要内容稍加说明。(2分) ③下面两道小题,选作一题。(1分 A.请用普通话书面语翻译下面这句咸宁方言。 想舞饭得你恰,又冇得好菜。 答 B.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摘要)拟个恰当的标题 2014年5月,一位从事外语翻泽工作的人来到咸宁农村采访,但他听不懂当地方言。咸
C.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已》都选自《呐喊》。 D.颜真卿、欧阳询、柳宗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代表的颜体、欧 体和柳体书法,各具特色。 4.下面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近期,一部《爸爸去哪儿》的电影风靡全国。这句话的主干是“电影风靡全国”。 B.“风雪载途、花枝招展、温声细语、举世无双”这四个短语,结构不一致。[中国教育出%~&版#网*] C.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英国人拍摄的这部纪录片,用大量事实控诉了日本侵略中国,滥 杀无辜。这句话 表述完整,没有语病。 5.名著导读。(3 分)[来源:zst@ep%.c#om&*] 蜚声中外的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 书”。该书的作者是 。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 这一无产阶 级英雄形象,表现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小说的主人公对 的问题作出 了响亮的回答。 6.诗歌赏析。(2 分) 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www.^z&z@ste*p.co~m]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A.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 寂寞的意境。 7.综合性学习。(5 分) 香城中学九(1)班组织开展“我爱家乡”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方言兴趣 小组”负责人,请你完成以下活动内容。 ①为做好方言研究,传承地方文化,请你对媒体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 分) 答:A ;B ②请你为“方言兴趣小组”设计一个活动,并对其主要内容稍加说明。(2 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答: ③下面两道小题,选作一题。(1 分) A.请用普通话书面语翻译下面这句咸宁方言。[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想舞饭得你恰,又冇得好菜。[中国*教%育#出版&网^] 答: [来源:*z&zstep.#c~om%] B.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摘要)拟个恰当的标题。 2014年 5月,一位从事外语翻译工作的人来到咸宁农村采访,但他听不懂当地方言。咸宁
外事力特地为他找了—位厩懂普通话又懂当地方言的人给他作翻译,帮他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答 、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14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①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 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2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 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③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 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 需要20加元。 ④工作人员是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 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③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⑥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O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 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⑧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 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 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 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⑩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①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 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 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 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 3加元。 ③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 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0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年第18期)
外事办特地为他找了一位既懂普通话又懂当地方言的人给他作翻译,帮他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答: 二、阅读理解(50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8~12 题。(14 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 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 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 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 需要 20 加元。 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 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 不能 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 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 难养活的鱼。 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 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这种鱼本来能活 40 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 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 40 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 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 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 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 3 加元。 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 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开在这记忆深处的花,历久弥新,永远艳丽、清晰,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选自《读者》2012 年第 18 期)[来@源:中*&~国%教育出版 网]
8.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意外→( )→疑惑→( 9.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答: 10.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分) 答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 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12.品析第①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 章,你有怎样的启示?(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12分) 细菌发电前景厂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杄菌 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 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 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 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 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 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 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
8.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 分) 意外→( )→( )→疑惑→( ) 9.品析第⑦段划线句,说说作者“疑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 分) 答: 10.卖鱼店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3 分) 答: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 A.本文把一次买鱼经历中所受到的教益比作“记忆深处的花”,形象生动。[来#&~源:@中^教网] B.对卖鱼人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C.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主题突出。 D.“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 40 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使用的是反问句, 强调了卖鱼人不忍心鱼在婴儿期死掉,为揭示小说主题埋下伏笔。 12.品析第 段划线句,说说“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读了这篇文 章,你有怎样的启示?(3 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16 题。(12 分)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w%^ww.zst&~ep.#com] ①生物学家预言,21 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 1910 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 的培养液中, 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 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 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 80 年代末,细 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 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 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 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 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 即使这样,还有 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 1000
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 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 锯末、秸杄、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 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 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 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 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 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杄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 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 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杄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 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13.“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其中两点优势。(4分) 效率高 14.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5.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划线句说明细菌发电的历史较长 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予以说明的 C.细菌发电的原理很复杂,但都要细菌参与,并与其他物质发生转化。 D.第②段说明细菌发电的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加入糖类就可以了 16.结合第④⑤段思考,你认为第⑤段的“还”在结构起什么作用?并请写出“惊奇发现”的 两点内容。(3分)
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 10 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 200 千克糖即可维 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 锯末、秸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来源^*:&中教%网~]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 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 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 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 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中#*国教育^%~出版网]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 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 大约 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 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 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13.“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 别用三个字概括其中两点优势。(4 分)[来源#*:中国% 教育出~&版网] 效率高 14.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 分) 答: 15.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第②段划线句说明细菌发电的历史较长。 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予以说明的。 C.细菌发电的原理很复杂,但都要细菌参与,并与其他物质发生转化。 D.第②段说明细菌发电的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加入糖类就可以了。[来*@#&源^:中教网] 16.结合第④⑤段思考,你认为第⑤段的“还”在结构起什么作用?并请写出“惊奇发现”的 两点内容。(3 分)[来源:z^@step.&com*%]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