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学科说明 、命题指导思想 1、命题以教育部制定并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 2、命题应遵循“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确 保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内容创新。 4、命题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建构,结合咸宁市语文教材使用和教学实际,体现新 课程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5、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整卷难度系数控制在 0.55~0.60之间 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赋值 1、考试形式 语文考试实行闭卷考试,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问120分钟。 2、试卷结构及赋值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0分,约占16%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0分,约占42% 第三部分:写作表达50分,约占42% 三、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以现行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主要依据,涉及课 本的考试内容以语文知识为主。课外内容主要为与教材难易相当的现代文阅读,兼及相关的 读写知识和写作 考试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 (一)积累运用 能准确识记教材所涉及的相关语文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正确、规范地书写常用汉字,能辨析并改正错别字 4、在语境中辨析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 5、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及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6、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同义词、反义词及关联词语。 7、正确使用常用词语(熟语或成语) 8、能准确辨析句子成分 9、能准确理解并概括句意。 10、能辨析并改正常见的语病(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错误)。 1、能根据表达需要,对句子加以紧缩或扩展。 12、仿句、造句合乎语境及其规范要求 13、根据语境变换和选择句式 14、能简明、连贯、得体地表情达意
咸宁市 2012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学科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命题以教育部制定并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 2、命题应遵循“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确 保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内容创新。 4、命题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建构,结合咸宁市语文教材使用和教学实际,体现新 课程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5、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整卷难度系数控制在 0.55~0.60 之间。 二、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赋值 1、考试形式 语文考试实行闭卷考试,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问 120 分钟。 2、试卷结构及赋值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20 分,约占 16%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50 分,约占 42% 第三部分:写作表达 50 分,约占 42% 三、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以现行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主要依据,涉及课 本的考试内容以语文知识为主。课外内容主要为与教材难易相当的现代文阅读,兼及相关的 读写知识和写作。 考试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 (一)积累运用 能准确识记教材所涉及的相关语文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l、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正确、规范地书写常用汉字,能辨析并改正错别字。 4、在语境中辨析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 5、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及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6、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同义词、反义词及关联词语。 7、正确使用常用词语(熟语或成语)。 8、能准确辨析句子成分。 9、能准确理解并概括句意。 10、能辨析并改正常见的语病(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错误)。 11、能根据表达需要,对句子加以紧缩或扩展。 12、仿句、造句合乎语境及其规范要求。 13、根据语境变换和选择句式。 14、能简明、连贯、得体地表情达意
15、能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6、能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口语交际。 17、能根据提供的情景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 18、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19、默写教材规定背诵的古诗文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 本阅读,检测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概括、欣赏、 评判、表达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能自主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以课外篇目为主。阅读 能力的考查,突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整体把握,具体要求主要有 1、领会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阐释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概括语段或文章的中心意思。 3、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和观点。 4、理解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5、能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加以分析、归纳 和鉴赏 6、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自己 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文言文阅读 能正确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7、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 8、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并能准确、通畅地用现代汉语翻译。 9、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10、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ll、默写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和篇 (三)写作 能根据表达需要写一般的常见的文体 1、正确理解题意,立意行文有创新意识 2、思想感情真实、健康。 3、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4、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 5、书写规范、工整,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写记叙文,记事写人内容具体形象,有真情实感 8、写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9、写议论文,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0、写应用文类,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符合体式要求
15、能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6、能根据表达需要进行口语交际。 17、能根据提供的情景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 18、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19、默写教材规定背诵的古诗文。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对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 本阅读,检测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概括、欣赏、 评判、表达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能自主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以课外篇目为主。阅读 能力的考查,突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整体把握,具体要求主要有: 1、领会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阐释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概括语段或文章的中心意思。 3、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和观点。 4、理解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5、能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加以分析、归纳 和鉴赏。 6、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自己 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文言文阅读 能正确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7、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 8、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并能准确、通畅地用现代汉语翻译。 9、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10、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11、默写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和篇。 (三)写作 能根据表达需要写一般的常见的文体。 1、正确理解题意,立意行文有创新意识。 2、思想感情真实、健康。 3、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4、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 5、书写规范、工整,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写记叙文,记事写人内容具体形象,有真情实感。 8、写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9、写议论文,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10、写应用文类,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符合体式要求
四、试题示例 、积累与运用 1、读下面这幅对联,完成①~②题。 文辞真比丰年玉 气味还同幽壑兰 ①请用正楷字将这幅对联书写一遍 ②按照传统习惯,对联张贴时,上联应贴在进门的 2、按要求默写。 ① ,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②人家在何许, (梅尧臣《鲁山山行》 ③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 ④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 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 评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4、某学校新建了一栋实验楼,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为“躬行 楼”’,他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请你就“躬行楼”这一命名好在哪里写出两点理由 答:① ② 5、咸爱学校九(1)班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举办了一次“趣味学语文”专 题活动。这次活动包含了演讲、成语接龙、猜谜语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 ①成语接龙。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要求开头一字与前一成语最后一字相同, 最后一字与后一成语开头一字相同。 兴师动众 城下之盟 ②活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一句口误,请修改(只改一处)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乃至汶川遭受巨大损失。 改正: ③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稿中的一句话,请将它改为通俗的表达(尽量口语化)。 第29届奥运会,规模空前,各国运动健儿聚首北京。 6、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 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①灯泡: ②短尺:
四、试题示例 一、积累与运用 1、读下面这幅对联,完成①~②题。 文辞真比丰年玉 气味还同幽壑兰 ①请用正楷字将这幅对联书写一遍。 ②按照传统习惯,对联张贴时,上联应贴在进门的_____边。 2、按要求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②人家在何许,_______________。(梅尧臣《鲁山山行》) ③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 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 评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学校新建了一栋实验楼,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为“躬行 楼”,他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请你就“躬行楼”这一命名好在哪里写出两点理由。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咸爱学校九(1)班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举办了一次“趣味学语文”专 题活动。这次活动包含了演讲、成语接龙、猜谜语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 目。 ①成语接龙。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要求开头一字与前一成语最后一字相同, 最后一字与后一成语开头一字相同。 兴师动众__________________城下之盟 ②活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一句口误,请修改(只改一处)。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乃至汶川遭受巨大损失。”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稿中的一句话,请将它改为通俗的表达(尽量口语化)。 第 29 届奥运会,规模空前,各国运动健儿聚首北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 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①灯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 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 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 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 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批注:“突破”一词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他感受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悬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 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 定前去拜访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 身影,村康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 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 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批注:这一描写极妙:一是切合人物身份:二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11 题。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 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 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 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 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批注:“突破”一词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他感受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悬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 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 100 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 定前去拜访。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 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 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批注:这一描写极妙:一是切合人物身份;二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
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批注:“淡定”一词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淡淡”一词张本。】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 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 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 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批注:这里的“回家”是有潜台词的。】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 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7、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意思是 8、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划线的两句话的解释。 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9、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答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 1l、请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写景的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批注: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 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 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彡
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批注:“淡定”一词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淡淡”一词张本。】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 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 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 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批注:这里的“回家”是有潜台词的。】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 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7、文中倒数第 2 自然段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划线的两句话的解释。 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l、请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写景的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2-16 题。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 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 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