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是法国 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通过一般10~40t 的重锤和10~40m的落距,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 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 的湿陷性等。同时,夯击能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 强夯置换法是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夯锤夯击形成连续的强 夯置换墩。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施工工期短和施工费用低等优点 当前,应用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工程范围极为广泛,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 油罐、储仓、公路和铁路路基、飞机场跑道及码头等。总之,强夯法在某种程度上比机械 的、化学的和其它力学的加固方法更为广泛和有效。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 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 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同时应在设计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具有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使用经济等优点,因而被世界各 国工程界所重视。对各类土强夯处理都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但对饱和软土的 加固效果,必须给予排水的出路。为此,强夯法加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是一个在软粘 土地基上进行综合处理的加固途径 1、加固机理 强夯法是利用强大的夯击能给地基一冲击力,并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力作用 下,夯锤对上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体结构破坏,形成夯坑,并对周围土进行动力挤压 目前,强夯法加固地基有三种不同的加固机理: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和动力置换,它 取决于地基土的类别和强夯施工工艺。 (1)动力密实 采用强夯加固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是基于动力密实的机理,即用冲击型动力荷 载,使土体中的孔隙减小,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 就是土中的气相(空气)被挤出的过程,其夯实变形主要是由于土颗粒的相对位移引起。实 际工程表明,在冲击动能作用下,地面会立即产生沉降,一般夯击一遍后,其夯坑深度可 达0.6~1.Ⅷm,夯坑底部形成一层超压密硬壳层,承载力可比夯前提高2~3倍。非饱和土 在中等夯击能量1000~2000kN·m的作用下,主要是产生冲切变形,在加固深度范围内气 相体积大大减少,最大可减少60%
23 4.2.3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是法国 Menard 技术公司于 1969 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通过一般 10~40t 的重锤和 10~40m 的落距,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 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 的湿陷性等。同时,夯击能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 强夯置换法是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夯锤夯击形成连续的强 夯置换墩。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施工工期短和施工费用低等优点。 当前,应用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工程范围极为广泛,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 油罐、储仓、公路和铁路路基、飞机场跑道及码头等。总之,强夯法在某种程度上比机械 的、化学的和其它力学的加固方法更为广泛和有效。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 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 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同时应在设计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具有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使用经济等优点,因而被世界各 国工程界所重视。对各类土强夯处理都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但对饱和软土的 加固效果,必须给予排水的出路。为此,强夯法加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是一个在软粘 土地基上进行综合处理的加固途径。 1、加固机理 强夯法是利用强大的夯击能给地基一冲击力,并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力作用 下,夯锤对上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体结构破坏,形成夯坑,并对周围土进行动力挤压 目前,强夯法加固地基有三种不同的加固机理: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和动力置换,它 取决于地基土的类别和强夯施工工艺。 (1)动力密实 采用强夯加固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是基于动力密实的机理,即用冲击型动力荷 载,使土体中的孔隙减小,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 就是土中的气相(空气)被挤出的过程,其夯实变形主要是由于土颗粒的相对位移引起。实 际工程表明,在冲击动能作用下,地面会立即产生沉降,一般夯击一遍后,其夯坑深度可 达 0.6~1.0m,夯坑底部形成一层超压密硬壳层,承载力可比夯前提高 2~3 倍。非饱和土 在中等夯击能量 1000~2000kN·m 的作用下,主要是产生冲切变形,在加固深度范围内气 相体积大大减少,最大可减少 60%
(2)动力固结 用强夯法处理细颗粒饱和土时,则是借助于动力固结的理论,即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 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 加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由于软土的触变 性,强度得到提高。动力固结理论可概述为: 1)饱和土的压缩性 Menard教授认为,由于土中有机物的分解,第四纪土中大多数都 含有以微气泡形式出现的气体,其含气量大约在1%~4%范围内,进行强夯时,气体体积压 缩,孔隙水压力增大,随后气体有所膨胀,孔隙水排出的同时,孔隙水压力就减少。这样 每夯击一遍,液相气体和气相气体都有所减少。根据实验,每夯击一遍,气体体积可减少 40%。 2)局部产生液化在重复夯击作用下,施加在土体的夯击能量,使气体逐渐受到压缩 因此,土体的沉降量与夯击能成正比。当气体按体积百分比接近零时,土体便变成不可压 缩的。相应于孔隙水压力上升到覆盖压力相等的能量级,土体即产生液化。孔隙水压力与 液化压力之比称为液化度,而液化压力即为覆盖压力。当液化度为100%时,亦即为土体产 生液化的临界状态,而该能量级称为“饱和能”。此时,吸附水变成自由水,土的强度下 降到最小值。一旦达到“饱和能”而继续施加能量时,除了使土起重塑的破坏作用外,能 量纯属是浪费。 3)渗透性变化在很大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体中出现冲击波和动应力。当所出现的 超孔隙水压力大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致使土颗粒间出现裂隙,形成排水通道。此时, 土的渗透系数骤增,孔隙水得以顺利排出。在有规则网格布置夯点的现场,通过积聚的夯 击能量,在夯坑四周会形成有规则的垂直裂缝,夯坑附近出现涌水现象。 当孔隙水压力消散到小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裂隙即自行闭合,土中水的运动重新 又恢复常态。国外资料报道,夯击时出现的冲击波,将土颗粒间吸附水转化成为自由水, 因而促进了毛细管通道横断面的增大。 4)触变恢复在重复夯击作用下,土体的强度逐渐减低,当土体出现液化或接近液化 时,使土的强度达到最低值。此时土体产生裂隙,而土中吸附水部分变成自由水,随着孔 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时自由水重新被土颗 粒所吸附而变成了吸附水,这也是具有触变性土的特性。 鉴于以上强夯法加固的机理, Menard对强夯中出现的现象,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弹簧活 塞模型,对动力固结的机理作了解释。 静力固结理论与动力固结理论的模型间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特性,见表
24 (2)动力固结 用强夯法处理细颗粒饱和土时,则是借助于动力固结的理论,即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 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 加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由于软土的触变 性,强度得到提高。动力固结理论可概述为: 1)饱和土的压缩性 Menard 教授认为,由于土中有机物的分解,第四纪土中大多数都 含有以微气泡形式出现的气体,其含气量大约在 1%~4%范围内,进行强夯时,气体体积压 缩, 孔隙水压力增大,随后气体有所膨胀,孔隙水排出的同时,孔隙水压力就减少。这样 每夯击一遍,液相气体和气相气体都有所减少。根据实验,每夯击一遍,气体体积可减少 40%。 2)局部产生液化 在重复夯击作用下,施加在土体的夯击能量,使气体逐渐受到压缩。 因此,土体的沉降量与夯击能成正比。当气体按体积百分比接近零时,土体便变成不可压 缩的。相应于孔隙水压力上升到覆盖压力相等的能量级,土体即产生液化。孔隙水压力与 液化压力之比称为液化度,而液化压力即为覆盖压力。当液化度为 100%时,亦即为土体产 生液化的临界状态,而该能量级称为“饱和能”。此时, 吸附水变成自由水,土的强度下 降到最小值。一旦达到“饱和能”而继续施加能量时,除了使土起重塑的破坏作用外,能 量纯属是浪费。 3)渗透性变化 在很大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体中出现冲击波和动应力。当所出现的 超孔隙水压力大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致使土颗粒间出现裂隙,形成排水通道。此时, 土的渗透系数骤增,孔隙水得以顺利排出。在有规则网格布置夯点的现场,通过积聚的夯 击能量,在夯坑四周会形成有规则的垂直裂缝,夯坑附近出现涌水现象。 当孔隙水压力消散到小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裂隙即自行闭合,土中水的运动重新 又恢复常态。国外资料报道,夯击时出现的冲击波,将土颗粒间吸附水转化成为自由水, 因而促进了毛细管通道横断面的增大。 4)触变恢复 在重复夯击作用下,土体的强度逐渐减低,当土体出现液化或接近液化 时,使土的强度达到最低值。此时土体产生裂隙,而土中吸附水部分变成自由水,随着孔 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时自由水重新被土颗 粒所吸附而变成了吸附水,这也是具有触变性土的特性。 鉴于以上强夯法加固的机理,Menard 对强夯中出现的现象,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弹簧活 塞模型,对动力固结的机理作了解释。 静力固结理论与动力固结理论的模型间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特性,见表 4.2.3-1
表4.2.3-1 静力固结和动力固结理论对比 静力固结理论(图4.2.3-1a) 动力固结理论(图4.2.3-1b) ①不可压缩的液体 ⑩含有少量气泡的可压缩液体 ②固结时液体排出所通过的小孔,其孔径是不②固结时液体排出所通过的小孔,其孔径是变 变的 化的 ③弹簧刚度是常数 ③弹簧刚度为变数 ④活塞无摩阻力 ④活塞有摩阻力 (3)动力置换 动力置换可分为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整式置换是采用强夯将碎石整体挤入淤泥中 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换土垫层。桩式置换是通过强夯将碎石填筑土体中,部分碎石桩(或墩) 间隔地夯入软土中,形成桩式(或墩式)的碎石墩(或桩)。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振冲法等形成 的碎石桩,它主要是靠碎石内摩擦角和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桩体的平衡,并与墩间土起复 合地基的作用。 2、强夯法的设计 (1)有效加固深度 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 般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或按表4.2.3-2预估: (4.2.3-1) 式中H—一有效加固深度(m):M—一夯锤重(t);h——落距(m α—一系数,须根据所处理地基土的性质而定,对软土可取0.5,对黄土可取0.34 表4.2.3-2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 单击夯击能/kN·m 碎石土、砂土 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 等粗颗粒土 等细颗粒土 1000 4.0~5.0 6.0~7.0 3000 7.0~8.0 6.0~7.0 8.0~9.0 7.0~8.0 9.0~9.5 8.0~8.5 9.5~10.0 8.5~9.0 8000 100~10.5 9.0~9.5 注: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25 表 4.2.3-1 静力固结和动力固结理论对比 静力固结理论(图 4.2.3-1a) 动力固结理论(图 4.2.3-1b) ①不可压缩的液体 ②固结时液体排出所通过的小孔,其孔径是不 变的 ③弹簧刚度是常数 ④活塞无摩阻力 ①含有少量气泡的可压缩液体 ②固结时液体排出所通过的小孔,其孔径是变 化的 ③弹簧刚度为变数 ④活塞有摩阻力 (3)动力置换 动力置换可分为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整式置换是采用强夯将碎石整体挤入淤泥中, 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换土垫层。桩式置换是通过强夯将碎石填筑土体中,部分碎石桩(或墩) 间隔地夯入软土中,形成桩式(或墩式)的碎石墩(或桩)。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振冲法等形成 的碎石桩,它主要是靠碎石内摩擦角和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桩体的平衡,并与墩间土起复 合地基的作用。 2、强夯法的设计 (1)有效加固深度 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一 般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或按表 4.2.3-2 预估: H = M h (4.2.3-1) 式中 H ——有效加固深度(m); M ——夯锤重(t); h ——落距(m); ——系数,须根据所处理地基土的性质而定,对软土可取 0.5,对黄土可取 0.34~ 0.5。 表 4.2.3-2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 单击夯击能/kN·m 碎石土、砂土 等粗颗粒土 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 等细颗粒土 1000 5.0~6.0 4.0~5.0 2000 6.0~7.0 5.0~6.0 3000 7.0~8.0 6.0~7.0 4000 8.0~9.0 7.0~8.0 5000 9.0~9.5 8.0~8.5 6000 9.5~10.0 8.5~9.0 8000 10.0~10.5 9.0~9.5 注: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2)夯锤和落距 单击夯击能为夯锤重M与落距h的乘积。一般说夯击时最好锤重和落距大,则单击能 量大,夯击击数少,夯击遍数也相应减少,加固效果和技术经济较好。整个加固场地的总 夯击能量(即锤重×落距×总夯击数)除以加固面积称为单位夯击能。强夯的单位夯击能应 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可通过试验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对粗颗粒土可取1000~3000kNm/m2,对细颗粒土可取1500~4000kN-/m2。 但对饱和粘性土所需的能量不能一次施加,否则土体会产生侧向挤出,强度反而有所 降低,且难于恢复。根据需要可分几遍施加,两遍间可间歇一段时间,这样可逐步增加土 的强度,改善土的压缩性。 在设计中,根据需要加固的深度初步确定采用的单击夯击能,然后再根据机具条件因 地制宜地确定锤重和落距 一般国内夯锤可取10~25t。夯锤材质最好用铸钢,也可用钢板为外壳内灌混凝土的锤。 夯锤的平面一般为圆形,夯锤中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它可 减小起吊夯锤时的吸力(在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厂的试验工程中测出,夯锤的吸力达三倍锤 重):又可减少夯锤着地前的瞬时气垫的上托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 值可取25~40kPa,对砂性土和碎石填土,一般锤底面积为2~4m2:对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 议用3~4m: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6m2:对于黄土建议采用4.5~5.5m2。同时应控制 夯锤的高宽比,以防止产生偏锤现象,如黄土,高宽比可采用1:2.5~1:2.8。 夯锤确定后,根据要求的单点夯击能量,就能确定夯锤的落距。国内通常采用的落距 是8~25m。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常选用大落距的施工方案,这是因为增大落距可获得较大 的接地速度,能将大部分能量有效地传到地下深处,增加深层夯实效果,减少消耗在地表 土层塑性变形的能量。 (3)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1)夯击点布置夯击点布置一般为三角形或正方形。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 范围,具体的放大范围,可根据建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决定。对一般建筑物,每 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 2)夯击点间距夯击点间距(夯距)的确定,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 而定。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 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以保证使夯击能量传递到深处和保护夯坑周围所产 生的辐射向裂隙为基本原则 (4)夯击击数与遍数
26 (2)夯锤和落距 单击夯击能为夯锤重 M 与落距 h 的乘积。一般说夯击时最好锤重和落距大,则单击能 量大, 夯击击数少, 夯击遍数也相应减少, 加固效果和技术经济较好。整个加固场地的总 夯击能量(即锤重×落距×总夯击数)除以加固面积称为单位夯击能。强夯的单位夯击能应 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可通过试验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对粗颗粒土可取 1000~3000kN·m/m2,对细颗粒土可取 1500~4000kN·m/m2。 但对饱和粘性土所需的能量不能一次施加,否则土体会产生侧向挤出,强度反而有所 降低,且难于恢复。根据需要可分几遍施加,两遍间可间歇一段时间,这样可逐步增加土 的强度,改善土的压缩性。 在设计中,根据需要加固的深度初步确定采用的单击夯击能,然后再根据机具条件因 地制宜地确定锤重和落距。 一般国内夯锤可取 10~25t。夯锤材质最好用铸钢,也可用钢板为外壳内灌混凝土的锤。 夯锤的平面一般为圆形,夯锤中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可取 250~300mm,它可 减小起吊夯锤时的吸力(在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厂的试验工程中测出,夯锤的吸力达三倍锤 重);又可减少夯锤着地前的瞬时气垫的上托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 值可取 25~40kPa,对砂性土和碎石填土,一般锤底面积为 2~4m2;对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 议用 3~4m2;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 4~6m2;对于黄土建议采用 4.5~5.5m2。同时应控制 夯锤的高宽比,以防止产生偏锤现象,如黄土,高宽比可采用 1:2.5~1:2.8。 夯锤确定后,根据要求的单点夯击能量,就能确定夯锤的落距。国内通常采用的落距 是 8~25m。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常选用大落距的施工方案,这是因为增大落距可获得较大 的接地速度,能将大部分能量有效地传到地下深处,增加深层夯实效果,减少消耗在地表 土层塑性变形的能量。 (3)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1)夯击点布置 夯击点布置一般为三角形或正方形。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 范围,具体的放大范围,可根据建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决定。对一般建筑物,每 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 1/2~2/3,并不宜小于 3m。 2)夯击点间距 夯击点间距(夯距)的确定,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 而定。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 2.5~3.5 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 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以保证使夯击能量传递到深处和保护夯坑周围所产 生的辐射向裂隙为基本原则。 (4)夯击击数与遍数
1)夯击击数每遍每夯点的夯击击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击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 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当 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 b.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 c.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总之,各夯击点的夯击数,应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一般为 4~10击 2)夯击遍数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平均夯击能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 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 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彼此搭接 (5)垫层铺设 强夯前要求拟加固的场地必需具有一层稍硬的表层,使其能支承起重设备:并便于对 所施工的“夯击能”得到扩散;同时也可加大地下水位与地表面的距离,因此有时必需铺 设垫层。对场地地下水位在-2m深度以下的砂砾石土层,可直接施行强夯,无需铺设垫层; 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粘性土与易液化流动的饱和砂土,都需要铺设砂、砂砾或碎石垫层 才能进行强夯,否则土体会发生流动。垫层厚度随场地的土质条件、夯锤重量及其形状等 条件而定。当场地土质条件好,夯锤小或形状构造合理,起吊时吸力小者,也可减少垫层 厚度。垫层厚度一般为0.5~2.0m。铺设的垫层不能含有粘土 (6)间歇时间 各遍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加固土层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要的时间。对砂性土,孔隙 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消散时间只有2~4min,故对渗透性较大的砂性土,两 遍夯间的间歇时间很短,亦即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故当夯 击能逐渐增加时,孔隙水压力亦相应地叠加,其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 般为3~4周。目前国内有的工程对粘性土地基的现场埋设了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 以便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缩短间歇时间。有时根据施工流水顺序先后,两遍间也能达 到连续夯击的目的 (7)现场测试 1.地面及深层变形地面变形研究的目的是: 1)了解地表隆起的影响范围及垫层的密实度变化 2)研宄夯击能与夯沉量的关系,用以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量 3)确定场地平均沉降和搭夯的沉降量,用以研究强夯的加固效果
27 1)夯击击数 每遍每夯点的夯击击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击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 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 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 4000kN·m 时为 50mm;当 单击夯击能为 4000~6000kN·m 时为 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 6000kN·m 时为 200mm; b.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 c.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总之,各夯击点的夯击数,应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一般为 4~10 击。 2)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平均夯击能确定。可采用点夯 2~3 遍, 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 2 遍,满 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彼此搭接。 (5)垫层铺设 强夯前要求拟加固的场地必需具有一层稍硬的表层,使其能支承起重设备;并便于对 所施工的“夯击能”得到扩散;同时也可加大地下水位与地表面的距离,因此有时必需铺 设垫层。对场地地下水位在-2m 深度以下的砂砾石土层,可直接施行强夯,无需铺设垫层; 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粘性土与易液化流动的饱和砂土,都需要铺设砂、砂砾或碎石垫层 才能进行强夯,否则土体会发生流动。垫层厚度随场地的土质条件、夯锤重量及其形状等 条件而定。当场地土质条件好,夯锤小或形状构造合理,起吊时吸力小者,也可减少垫层 厚度。垫层厚度一般为 0.5~2.0m。铺设的垫层不能含有粘土。 (6)间歇时间 各遍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加固土层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要的时间。对砂性土,孔隙 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消散时间只有 2~4min,故对渗透性较大的砂性土, 两 遍夯间的间歇时间很短,亦即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故当夯 击能逐渐增加时,孔隙水压力亦相应地叠加,其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 一般为 3~4 周。目前国内有的工程对粘性土地基的现场埋设了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 以便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缩短间歇时间。有时根据施工流水顺序先后,两遍间也能达 到连续夯击的目的。 (7)现场测试 1.地面及深层变形 地面变形研究的目的是: 1) 了解地表隆起的影响范围及垫层的密实度变化; 2) 研究夯击能与夯沉量的关系,用以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量; 3) 确定场地平均沉降和搭夯的沉降量,用以研究强夯的加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