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13-16-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3背诵全文。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文体介绍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 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古今异义。 (1)因以为号焉(古义 今义 (2)每有会意(古义: 今义 2.词类活用。 性嗜酒 亦不详其姓字 以乐其志 3.重点词语。 (1)每有会意 (2)造饮辄尽 (3)期在必醉 (4)曾不吝情去留 (5)晏如也 (6)戚戚 (7)汲汲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9)赞曰 补充的还有: 六、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你从文中读出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谈一谈 我的疑问 探究案: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但为什么“不求甚解”? 3.‘嗜酒”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2021-2-13- 16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16 - 3.背诵全文。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文体介绍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 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古今异义。 (1)因以为号焉(古义: 今义: ) (2)每有会意(古义: 今义: ) 2.词类活用。 性嗜酒 亦不详其姓字 以乐其志 3.重点词语。 (1)每有会意 (2)造饮辄尽 (3)期在必醉 (4)曾不吝情去留 (5)晏如也 (6)戚戚 (7)汲汲 (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9)赞曰 补充的还有: 六、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你从文中读出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谈一谈。 我的疑问: 探究案: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但为什么“不求甚解”? 3.“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2021-2-13-17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黔娄之妻的 话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6.文中写到“颇示己志”“以乐其志”,两次提到“志”。联系结尾的“无怀氏 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和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五柳先生的“志” 是什么。 拓展延伸: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 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检测反馈:一、积累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名 号 我国 时期诗人、 家。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 ”故事也广为流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亦不详其姓字 (2)性噎酒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曾不吝情去留 (5)箪瓢屡空,晏如也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8)衔觞赋诗 (9)或置酒而招之 3.下列语句中“其”字指代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B亲旧知其如此C言兹若人之俦乎D.以乐其志 4.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或置酒招之 B黔娄之妻 C.无怀氏之民欤 5.用课文中原句填空 (1)总写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 (2)展现五柳先生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句子是 (3)展现五柳先生率真放达的个性的句子是 (4)描述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 6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作业:模仿课文以古文的形式为自己写一150字左右的小传 我的收获:
2021-2-13- 17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17 - 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黔娄之妻的 话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6.文中写到“颇示己志”“以乐其志”,两次提到“志”。联系结尾的“无怀氏 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和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五柳先生的“志” 是什么。 拓展延伸: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 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检测反馈:一、积累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名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我国 _________时期诗人、_________家。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 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 “_____________”故事也广为流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亦不详其姓字 (2)性嗜酒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曾不吝情 去留 (5)箪瓢屡空,晏如也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8)衔觞赋诗 (9)或置酒而招之 3.下列语句中 “其”字指代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亦不详其姓字 B 亲旧知其如此 C 言兹若人之俦乎 D.以乐其志 4.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或置酒招之 B.黔娄之妻 C.无怀氏之民欤 5.用课文中原句填空。 (1)总写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现五柳先生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现五柳先生率真放达的个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述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 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作业:模仿课文以古文的形式为自己写一 150 字左右的小传 我的收获:
2021-2-13-18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23.马说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 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 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 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 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 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 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伯乐不常有 之(策之不以其道 其(其真无马邪 而(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 临之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词类活用
2021-2-13- 18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18 - 23.马 说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 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 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 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 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 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 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而 伯乐不常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 其真无马邪 而 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 临之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词类活用:
2021-2-13-19-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4古今异义 5我找到的重点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我的疑问 探究案: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人?“伯乐与千里马” 是什么关系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你认为现实生活中,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 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检测反馈: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祗辱骈死槽枥 粟外见 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 2.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3.“以”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 不为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2021-2-13- 19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19 - 4.古今异义: 5.我找到的重点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我的疑问: 探究案: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人?“伯乐与千里马” 是什么关系?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你认为现实生活中,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 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检测反馈: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祗辱 骈死 槽枥 粟 外见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 2.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3.“以” 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 不为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执策而临之 D 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2021-2-13-20-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6.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 是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理解: 5.翻译: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我的收获 24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作者克服困难、执着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3.背诵课文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文学常识 1作者(名、时、地、评、作) 2关于“序”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 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舍生皆被绮绣。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2021-2-13- 20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20 - 6. 理解填空。 ①突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②叙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 是 4.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的理解: 5.翻译: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我的收获: 24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作者克服困难、执着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3.背诵课文。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 1.作者(名、时、地、评、作) 2.关于“序”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 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舍生皆被绮绣。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