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13-1-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与叙事线索,把握文章 主旨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教材助读: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 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 思想变化的原因。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 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但是,现实的教育, 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 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 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 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 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 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 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 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字词积累(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疑难字词)。 1摘录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及补充的字词) 2解词 绯红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补充解释的有 3.多音字、形似字注音及组词(常见常用易错的)
2021-2-13- 1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1 -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与叙事线索,把握文章 主旨。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教材助读: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 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 思想变化的原因。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 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但是,现实的教育, 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 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 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 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 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 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 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 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字词积累(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疑难字词)。 1.摘录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及补充的字词) 2.解词 绯红: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补充解释的有: 3.多音字、形似字注音及组词(常见常用易错的)
2021-2-13-2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4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三个词语造句或连词成段) 文学常识--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有: 三、细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题。 ①文章写了很多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从1、4、38段中找三个地名将课文 分为三个部分。 ②本文以 的推移, 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 顺序 记叙的 ③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的变化;暗线是 的变化 ④概括文章内容: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想在这篇文章中知道什么问题写下 来,供课堂上解决。 探究案: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 1.速读课文,以藤野为中心理清文章段落结构。(提示:注意地点的转换) 2.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优秀品质? 3.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是哪些事引发了作者改变主意的?这些事件反映 了作者什么思想?
2021-2-13- 2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2 - 4.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三个词语造句或连词成段) 二、文学常识----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有: 三、细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题。 ①文章写了很多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从 1、4、38 段中找三个地名将课文 分为三个部分。 ②本文以 的推移, 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 顺序 记叙的。 ③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的变化;暗线是 的变化。 ④概括文章内容: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想在这篇文章中知道什么问题写下 来,供课堂上解决。 探究案: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 1.速读课文,以藤野为中心理清文章段落结构。(提示:注意地点的转换) 2. 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优秀品质? 3.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是哪些事引发了作者改变主意的?这些事件反映 了作者什么思想?
2021-2-13-3-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4.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 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 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和写藤野 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 5本文材料繁多,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6品味语言 ①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良心发现”“正人君子” 分别是什么意思? ②运用反语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试举例说明。 ③完成课后二题 拓展延伸: 1本文写作特点 2猜猜我是谁?---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 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也可以创作小诗,写写自 己的一位恩师,(日记本上完成) 检测反馈: 、积累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1)《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为 ,作者 在 初一时,我们曾学过一篇《 》,它也是收在这本集子里的。 (2)《藤野先生》中共有两条线索。明线是 暗线是 (3)《藤野先生》赞扬了藤野先生 抒写了作者对他 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 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仿照下列句式,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他像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 中温暖地闪亮 仿句:恩师是 二、阅读理解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 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 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划分本段层次。 2.概括本段内容
2021-2-13- 3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3 - 4.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 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 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和写藤野 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 5.本文材料繁多,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6.品味语言 ①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良心发现” “正人君子” 分别是什么意思? ②运用反语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试举例说明。 ③完成课后二题 拓展延伸: 1.本文写作特点: 2.猜猜我是谁?-------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 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也可以创作小诗,写写自 己的一位恩师,(日记本上完成) 检测反馈: 一、积累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1)《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为 ,作者 。在 初一时,我们曾学过一篇《 》,它也是收在这本集子里的。 (2)《藤野先生》中共有两条线索。明线是 , 暗线是 。 (3)《藤野先生》赞扬了藤野先生 抒写了作者对他 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 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仿照下列句式,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他像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 中温暖地闪亮。 仿句:恩师是 二、阅读理解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 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 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髺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划分本段层次。 2.概括本段内容
2021-2-13-4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3.本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4.“无非”的含义是什么?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我的收获 2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培 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材助读: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善良,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 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 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 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 有不虚此行之感。 故事一:与街头小贩的友谊 故事二: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走 故事三:与末代皇帝溥仪的交往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字词积累(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疑难字词)。1.摘录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及补充的字词) 2结合语境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 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补充解释的有
2021-2-13- 4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4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非”的含义是什么?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2 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培 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材助读: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善良,在北京,胡适家里每到星期六 总是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什么问题都可以问, 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尽力解答。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 他晓以大义。也有人只是去问候,他便报以零零散散的闲谈。客人辞别后,都 有不虚此行之感。 故事一:与街头小贩的友谊 故事二: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走 故事三:与末代皇帝溥仪的交往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字词积累(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 释,解决疑难字词)。1.摘录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及补充的字词) 2.结合语境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 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补充解释的有:
2021-2-13-5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八年级下册 3多音字、形似字注音及组词(常见常用易错的) 4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三个词语造句或连词成段) 、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本文节选自《_》作者 笔名 等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他第一个用 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 2.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 2本文写了母亲哪五件事?表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行? 3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但很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这 种感情如何体现呢?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想在这篇文章中知道什么问题写下 来,供课堂上解决。 探究案:(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 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跳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 “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么教导之外,还用了更多
2021-2-13- 5 -曙光学校语文导学案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 5 - 3.多音字、形似字注音及组词(常见常用易错的) 4.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三个词语造句或连词成段) 二、文学常识 1. 走近作者:本文节选自《 》作者 ,字 笔名 等 1920 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他第一个用 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 响。 2.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 2.本文写了母亲哪五件事?表现了母亲的哪些品行? 3.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但很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这 种感情如何体现呢?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想在这篇文章中知道什么问题写下 来,供课堂上解决。 探究案:(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 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 跳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 “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么教导之外,还用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