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诗歌鉴赏 、【2019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 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中的“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是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13.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12.A13.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噪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 边塞特异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阙的抒情蓄势。 【解析】 【12题详解】 A项理解有误。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为国建功的情怀 【13题详解】 本题考査诗歌关键句赏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 要求作答。“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 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崇山峻 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 特殊背景。 【2019届安山西省中考模拟一】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 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7.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18.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 专题 13:诗歌鉴赏 一、【2019 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中的“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是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13.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12.A13.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噪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 边塞特异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阙的抒情蓄势。 【解析】 【12 题详解】 A 项理解有误。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为国建功的情怀。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 要求作答。“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 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崇山峻 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 特殊背景。 二、【2019 届安山西省中考模拟一】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 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7.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18.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 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18.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 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 【17题详解】 题干要求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 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 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 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 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 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 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18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 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 为任人碾压的尘土。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 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 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三、【2019届湖北丹江口九年级3月诊】阅读下面古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 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 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 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2 【答案】17.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 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18.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 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 【17 题详解】 题干要求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 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 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 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 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 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 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18 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 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 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 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通过对 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 花这一形象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 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 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三、【2019 届湖北丹江口九年级 3 月诊】阅读下面古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 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 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 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2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答案】23.D24.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 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 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从中任选一个方面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题详解】 D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 向吧。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 虽寿》四章结尾都是这句话。所以“卒章显志”“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错。 【24题详解】 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本诗歌的手法比较多,要选择比 较重要的来分析。如《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 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 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再如“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 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四、【2019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古诗文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十千”“万钱”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诗人却“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真实情景, 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C.“闲来垂的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两位历史人物的经 历,激起了诗人对前途、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并坚信远大的 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答案】B 【解析】 【详解】B对诗歌赏析有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真实情景
3 2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答案】23.D24.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 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 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从中任选一个方面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 题详解】 D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 向吧。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龟 虽寿》四章结尾都是这句话。所以“卒章显志”“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错。 【24 题详解】 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本诗歌的手法比较多,要选择比 较重要的来分析。如《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 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 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再如“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 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四、【2019 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古诗文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十千”“万钱”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诗人却“停杯投箸 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真实情景, 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C.“闲来垂的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两位历史人物的经 历,激起了诗人对前途、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并坚信远大的 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答案】B 【解析】 【详解】B 对诗歌赏析有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并非真实情景
五、【2019届河南平顶山初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文天祥怎样的精神? 【答案】19.修辞角度示例:(1)“双关”:“惶恐”和“零丁”一语双关,既指两个地名,又写出 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2)“对偶”:“惶恐滩”对“零丁洋”,“说惶恐”对“叹零丁”,对仗 工整,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这两句彰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 【解析】 【19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先要写出其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写出表达的情感。“惶恐滩头 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 丁”,巧借地名的谐音双关,进而表达出作者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危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20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整首诗的理解,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 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意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可抓住诗 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 六、【2019届河南许昌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19.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8.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 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19.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解析】 【18题详解】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
4 五、【2019 届河南平顶山初三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文天祥怎样的精神? 【答案】19.修辞角度示例:(1)“双关”:“惶恐”和“零丁”一语双关, 既指两个地名,又写出 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2)“对偶”:“惶恐滩”对“零丁洋”,“说惶恐”对“叹零丁”,对仗 工整,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20.这两句彰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 【解析】 【19 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先要写出其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写出表达的情感。“惶恐滩头 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 丁”,巧借地名的谐音双关,进而表达出作者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危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20 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整首诗的理解,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 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意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可抓住诗 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 六、【2019 届河南许昌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19.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8.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 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19.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解析】 【18 题详解】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
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岀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通过塔髙联想到登塔所见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19题详解】 考查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对表现诗人人生态度的作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为借景抒情(“浮云遮望眼”用典也可),寓抽象 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感情奔放,气势磅礴,风格有劲且有力。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豁达的心情。体 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揭示了要排除前方阻碍,提升自我,得到认识的飞 跃的道理 七、【2019届湖北广水市九年级3月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②“骚人”二句:“骚人”、“楚 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桂花虽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却秉性温雅柔和。她又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 君子,贏得了世人的敬佩。 B.“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李清照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可见她对梅花和菊 花的厌弃 C.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先贤屈原,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 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D.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 堪称别开生面。 1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案】10.B11.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査对诗文理解与赏析。词句“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意思是:梅花肯定 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梅 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 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 出了桂花的美好,表达对桂花赞美之情。并不是说“对梅花和菊花的厌弃”。故答案为B
5 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通过塔高联想到登塔所见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19 题详解】 考查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对表现诗人人生态度的作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为借景抒情(“浮云遮望眼”用典也可),寓抽象 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感情奔放,气势磅礴,风格有劲且有力。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豁达的心情。体 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揭示了要排除前方阻碍,提升自我,得到认识的飞 跃的道理。 七、【2019 届湖北广水市九年级 3 月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 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②“骚人”二句:“骚人”、“楚 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桂花虽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却秉性温雅柔和。她又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 君子,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B.“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李清照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可见她对梅花和菊 花的厌弃。 C.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先贤屈原,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 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D.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 堪称别开生面。 1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案】10.B11.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理解与赏析。词句“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的意思是:梅花肯定 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梅 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 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 出了桂花的美好,表达对桂花赞美之情。并不是说“对梅花和菊花的厌弃”。故答案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