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试题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瘙痒(sdo)豇豆(gang 捋虎须(luo) 出头露面(1ou) B.怪癖(pi) 说服(shuo)好莱坞(w) 戏谑之言(xue) C.札记(zha)蹩脚(bie)潜意识(qian)剑拔弩张(n) D.皴裂(cun)槟郎(bin) 喝倒彩(he) 里应外合(yi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经典著作具有不朽的性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经典著作最能经受岁 月的磨蚀。故居和陵墓都会颓败消失,政绩和证章也会在风云变幻中失去光彩, 而经典著作则与世长存,历久弥新 B.世界经济正处在衰退期,主要经济体能把国计民生安抚好,就已经谢天谢地 了,谁还有闲情逸志来办奥运?里约获得申办权时信心满满,到现在诸病缠身 巴西没有改弦易辙就已经够意思了。 C.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卓见,时至今日仍新 颖如故,熠熠生辉。当诱惑袭来,髙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 扫杂念,守护心灵 D.有的人在一个行当里稍稍弄出了点名气,就有人送上大师的名号,送者不必 花昂贵的帽子制作费,受者嘴上谦虚哪里哪里,心里却颇为受用,以为在别人心 中自己真的有了至高无尚的地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为保障G20峰会的顺利召开,市政法委对维稳安保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 查,在督查中发现个别单位和部门存在管理不足的问题,有些漏洞还不止一个 B.在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张自飞善于开动脑筋,屡出奇招 降服犯罪分子,先后四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016年更是被评为“十佳政法干 警 C.李教授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一旦谈到自己的专业便变得异常健谈,最 近又在核心期刊了发表了文章,观点石破天惊,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D.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对记者说,这个人两三岁时父亲就没了,小学没毕 业就跟着别人进城打工去了,十几年过去了,不成气候,从来没有回过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写乡村小说的时候,像婴幼儿模仿大人说话似的模拟乡人说话的口吻,我 感觉到了乡人语言的魅力,也体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活 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这次校园文化节的重头戏是那场大型文艺汇演,这完全是由我们学生自己负 责节目编排、主持人组合和舞台布置等事项的一次活动,整台节目进行了将近三 个多小时。 C.教育部一位官员不久前说,现在一些大学生,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洗,宁 可付一笔快递费,把积压多日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让家长洗好了再寄回来。 D.客人们开始还互相抱拳致敬的,酒过三巡便个个傲慢起来,虽然都是一些科 长处长的,可他们共同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都觉得天下没有自 己办不成的事。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 2017 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试题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瘙痒(sào) 豇豆(ɡānɡ) 捋虎须(luō) 出头露面(lòu) B.怪癖(pǐ) 说服(shuō) 好莱坞(wù) 戏谑之言(xuè) C.札记(zhá) 蹩脚(bié) 潜意识(qiǎn) 剑拔弩张(nǔ) D.皴裂(cūn) 槟郎(bīn) 喝倒彩(hè) 里应外合(yì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经典著作具有不朽的性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经典著作最能经受岁 月的磨蚀。故居和陵墓都会颓败消失,政绩和证章也会在风云变幻中失去光彩, 而经典著作则与世长存,历久弥新。 B.世界经济正处在衰退期,主要经济体能把国计民生安抚好,就已经谢天谢地 了,谁还有闲情逸志来办奥运?里约获得申办权时信心满满,到现在诸病缠身, 巴西没有改弦易辙就已经够意思了。 C.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卓见,时至今日仍新 颖如故,熠熠生辉。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 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D.有的人在一个行当里稍稍弄出了点名气,就有人送上大师的名号,送者不必 花昂贵的帽子制作费,受者嘴上谦虚哪里哪里,心里却颇为受用,以为在别人心 中自己真的有了至高无尚的地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保障 G20 峰会的顺利召开,市政法委对维稳安保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 查,在督查中发现个别单位和部门存在管理不足的问题,有些漏洞还不止一个。 B.在同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张自飞善于开动脑筋,屡出奇招 降服犯罪分子,先后四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016 年更是被评为“十佳政法干 警”。 C.李教授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一旦谈到自己的专业便变得异常健谈,最 近又在核心期刊了发表了文章,观点石破天惊,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D.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对记者说,这个人两三岁时父亲就没了,小学没毕 业就跟着别人进城打工去了,十几年过去了,不成气候,从来没有回过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写乡村小说的时候,像婴幼儿模仿大人说话似的模拟乡人说话的口吻,我 感觉到了乡人语言的魅力,也体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活 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B.这次校园文化节的重头戏是那场大型文艺汇演,这完全是由我们学生自己负 责节目编排、主持人组合和舞台布置等事项的一次活动,整台节目进行了将近三 个多小时。 C.教育部一位官员不久前说,现在一些大学生,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洗,宁 可付一笔快递费,把积压多日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让家长洗好了再寄回来。 D.客人们开始还互相抱拳致敬的,酒过三巡便个个傲慢起来,虽然都是一些科 长处长的,可他们共同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都觉得天下没有自 己办不成的事。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一天,阿Q在赵太爷家里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倘在 别家,吃过晚饭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赵府上晚饭早,虽说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 便睡觉,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 因为这一条例外,所以阿Q 在动手舂米之前,还坐在厨房里吸旱烟。 A.在赵大爷未进秀才和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和点灯春米 B.其一,是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其二,便是赵大爷未进秀才 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 C.在阿Q来做短工和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春米和点灯读文章 D.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Q来做短 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6.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2015年7月14日,经过9.5年共计50亿千米的飞行,美国宇航局“新视野” 号探测器在约7750英里上空飞掠冥王星,对冥王星进行了约150项观测工作, 采集了大量数据。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1930年,24岁的美 国天文学家汤博通过查看大量星空照片,确认位于太阳系边缘的这个小光点,并 在英国11岁小女孩的建议下以希腊神话中冥王普鲁托的名字命名它。 2006年,美国宇航局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对冥王星的首次探 索。“新视野”携带了7种科学仪器,还有包括一盎司汤博的骨灰、冥王星邮票 及美国硬币等9件纪念品,以超过3万英里/小时的速度飞往冥王星。 这次“新视野”号探测器的造访,传回了大量的冥王星照片,包括最近距离的真 实画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冥王星的一次探测,也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一次 空间探索任务。美国宇航局的专家称,有关冥王星的全部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传输完毕。 7.校团委暑期将组织全校师生向西南山区翠山初级中学捐书,其中要求高三同 学每人捐两本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图书,并写几句推荐语附在扉页上。请你在下 面的横线上写上书名及相应的推荐语。(书名除外两处各不超过50个字)(5 分)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 “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 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 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 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这一天,阿 Q 在赵太爷家里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倘在 别家,吃过晚饭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赵府上晚饭早,虽说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 便睡觉,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 。因为这一条例外,所以阿 Q 在动手舂米之前,还坐在厨房里吸旱烟。 A.在赵大爷未进秀才和阿 Q 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和点灯舂米。 B.其一,是阿 Q 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其二,便是赵大爷未进秀才 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 C.在阿 Q 来做短工和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和点灯读文章。 D.其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 Q 来做短 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6.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4 分) 2015 年 7 月 14 日,经过 9.5 年共计 50 亿千米的飞行,美国宇航局“新视野” 号探测器在约 7750 英里上空飞掠冥王星,对冥王星进行了约 150 项观测工作, 采集了大量数据。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 1930 年,24 岁的美 国天文学家汤博通过查看大量星空照片,确认位于太阳系边缘的这个小光点,并 在英国 11 岁小女孩的建议下以希腊神话中冥王普鲁托的名字命名它。 2006 年,美国宇航局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开启了人类对冥王星的首次探 索。“新视野”携带了 7 种科学仪器,还有包括一盎司汤博的骨灰、冥王星邮票 及美国硬币等 9 件纪念品,以超过 3 万英里/小时的速度飞往冥王星。 这次“新视野”号探测器的造访,传回了大量的冥王星照片,包括最近距离的真 实画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冥王星的一次探测,也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一次 空间探索任务。美国宇航局的专家称,有关冥王星的全部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传输完毕。 、 、 、 7.校团委暑期将组织全校师生向西南山区翠山初级中学捐书,其中要求高三同 学每人捐两本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图书,并写几句推荐语附在扉页上。请你在下 面的横线上写上书名及相应的推荐语。(书名除外两处各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⑴ 《 》: ⑵ 《 》: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 “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 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 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 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 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 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 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 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 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 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 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 “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 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 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 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 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 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 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 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 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 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 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 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 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 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8.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 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 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 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 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 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 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 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 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 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 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 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 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 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 “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 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 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 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 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 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从公元前 5、4 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 载。公元前 4 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 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 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 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 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 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 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 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8.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 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 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士”的原型主要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 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 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 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 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 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10.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李玫 ①看见过两棵树。那两棵树直到清明过去一周才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清瘦的树 干,稀疏的小枝,隐隐透着寒意,像留在春天深处的最后一抹雪,有倪瓒画里的 简净和澹泊。 ②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③跟人类的呼朋引伴相比,树的世界多少是有些疏离的。它们在季节里的变绿变 红还是变黄,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枫杨绿得早,水杉绿得晚,栾树不知道是 在什么时候醒来,我们是直到初秋见到它满树都是成簇的黄色小碎花,才想起它 在那里 ④但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到处都是绿,人在很多时候不会 注意绿也有浓淡疏密,反正都是绿,连那些对节气物候异常敏感的人,也会在春 天一次次新芽的惊喜之后渐渐习以为常。 ⑤在人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开花结果,叶子颜色和果 子的形状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会眉开眼笑怒气冲冲,树却没什么表情,它们通常 跟同一家族的其它树共用一个名字:马褂木、橙果海棠或者紫叶李。但一个细心 的人会知道,树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情的。初夏时节,有人问起:那些在同一片 土地上按相同节气生长的同一品种的树,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呢?某博物人士回答说:这取决于树的心情。所以紫叶李的果实成熟的季节,我 在校园里遇到每一棵果树时都会在树下满地野花的草丛中捡一粒来尝尝:这一棵 是略显酸涩,下一棵树的是清甜。情节无从知晓,但一棵树的心情是这样深埋在 果子的味道里。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 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 中捡一棵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⑥比心情更让人深感震动的,是它们还会有深深埋藏着的故事。一棵树要是在夏 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说出它们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静 ⑦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时。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经长 出过一棵小小的构树。这原本是应该惊喜的,但从第一天辨认出它是一棵树而不 是普通的野草花时,我就开始时时生出些无力感来:除了像养花那样定期浇水施 肥,我不知道该怎么在花盆里养活一棵树。 ⑧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夏天的疯长。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无端地想着它可以一直 这样长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树长在盆里吗,或者树都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也说 不定呢,植物总是默默地呈现它的各种品质给我们惊喜不是吗,我于是在无所适 从中退到一边盼望奇迹的出现。但冬天之后,它没有再发芽。 ⑨倒出盆土时发现,它居然长出过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的卷绕在花盆里,长成 花盆的形状。一棵树曾经这样努力地寻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终于没有找
D.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 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10.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3 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李玫 ①看见过两棵树。那两棵树直到清明过去一周才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清瘦的树 干,稀疏的小枝,隐隐透着寒意,像留在春天深处的最后一抹雪,有倪瓒画里的 简净和澹泊。 ②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③跟人类的呼朋引伴相比,树的世界多少是有些疏离的。它们在季节里的变绿变 红还是变黄,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枫杨绿得早,水杉绿得晚,栾树不知道是 在什么时候醒来,我们是直到初秋见到它满树都是成簇的黄色小碎花,才想起它 在那里。 ④但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到处都是绿,人在很多时候不会 注意绿也有浓淡疏密,反正都是绿,连那些对节气物候异常敏感的人,也会在春 天一次次新芽的惊喜之后渐渐习以为常。 ⑤在人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开花结果,叶子颜色和果 子的形状也可以忽略不计。人会眉开眼笑怒气冲冲,树却没什么表情,它们通常 跟同一家族的其它树共用一个名字:马褂木、橙果海棠或者紫叶李。但一个细心 的人会知道,树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情的。初夏时节,有人问起:那些在同一片 土地上按相同节气生长的同一品种的树,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呢?某博物人士回答说:这取决于树的心情。所以紫叶李的果实成熟的季节,我 在校园里遇到每一棵果树时都会在树下满地野花的草丛中捡一粒来尝尝:这一棵 是略显酸涩,下一棵树的是清甜。情节无从知晓,但一棵树的心情是这样深埋在 果子的味道里。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 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 中捡一棵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⑥比心情更让人深感震动的,是它们还会有深深埋藏着的故事。一棵树要是在夏 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说出它们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静。 ⑦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时。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经长 出过一棵小小的构树。这原本是应该惊喜的,但从第一天辨认出它是一棵树而不 是普通的野草花时,我就开始时时生出些无力感来:除了像养花那样定期浇水施 肥,我不知道该怎么在花盆里养活一棵树。 ⑧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夏天的疯长。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无端地想着它可以一直 这样长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树长在盆里吗,或者树都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也说 不定呢,植物总是默默地呈现它的各种品质给我们惊喜不是吗,我于是在无所适 从中退到一边盼望奇迹的出现。但冬天之后,它没有再发芽。 ⑨倒出盆土时发现,它居然长出过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的卷绕在花盆里,长成 花盆的形状。一棵树曾经这样努力地寻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终于没有找
到一一它怎么可能找到。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 但那些根的形状说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经独自在黑暗中的惊心动魄,因为感知到 困境而寻找出路但终于没能找到一一它沉默不语的一生里原来有过这样的努力 和放弃。 ⑩人类的秘密有时会如蚌腹之砂,层层磨砺之后化为一粒珍珠,打开时仅有温润 可人,时光里的辗转隐痛都不复可见。而那些没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化蛹为蝶的部 分,却是另一种形态。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个中风之后神志和手脚一并变得失控 的老人,经常步履蹒跚着在阳光下大声斥骂着谁,口齿狞厉地宣泄着大约压抑很 久了的秘密,情节具体,指名道姓。 人类靠自己守口如瓶来守住一生的秘密原来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爱恋和 长久压抑的怨恨或者在某一天就这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奔涌而出,那样的场景总是 让人觉得异常惨烈。 ⑩D跟人相比,树的无声无息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智慧,它们像是用一种只有少数人 才能读懂的文字写下的记录一一那些能读懂的人是真的懂了,会因此生出些读懂 之后的相惜和静默;读不懂的人即便是路过,也什么都看不见。 3那些从未被倾听的故事,会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长成年轮,从 树根到枝梢,每一圈都是记忆。很多年之后,一个专注的工匠会在锯末纷飞中看 见深藏已久的它们,那些在时间里沉淀出来的好看的纹。他会在反复比划之后挑 一个最好的角度让那些木纹成为隐藏在木器中的画,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 另一个晨起伏案读书的清净之人,会看见它们。 00在盛夏的喧嚣之外,一棵树的沉默里可以有着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它 们在时间里慢慢沉淀。 ⑩5跟它们的静默相比,人类转瞬即逝的雄辩滔滔很多时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11.为什么作者说“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3分) 1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2)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 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 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13.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经历?(4分) 14.第十段在文中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15.请从树的“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中概括出两点,并结合文意谈谈你 的感悟和启发。(5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议介子推不言禄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 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 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 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 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
到——它怎么可能找到。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 但那些根的形状说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经独自在黑暗中的惊心动魄,因为感知到 困境而寻找出路但终于没能找到——它沉默不语的一生里原来有过这样的努力 和放弃。 ⑩人类的秘密有时会如蚌腹之砂,层层磨砺之后化为一粒珍珠,打开时仅有温润 可人,时光里的辗转隐痛都不复可见。而那些没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化蛹为蝶的部 分,却是另一种形态。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个中风之后神志和手脚一并变得失控 的老人,经常步履蹒跚着在阳光下大声斥骂着谁,口齿狞厉地宣泄着大约压抑很 久了的秘密,情节具体,指名道姓。 ⑾人类靠自己守口如瓶来守住一生的秘密原来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爱恋和 长久压抑的怨恨或者在某一天就这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奔涌而出,那样的场景总是 让人觉得异常惨烈。 ⑿跟人相比,树的无声无息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智慧,它们像是用一种只有少数人 才能读懂的文字写下的记录——那些能读懂的人是真的懂了,会因此生出些读懂 之后的相惜和静默;读不懂的人即便是路过,也什么都看不见。 ⒀那些从未被倾听的故事,会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长成年轮,从 树根到枝梢,每一圈都是记忆。很多年之后,一个专注的工匠会在锯末纷飞中看 见深藏已久的它们,那些在时间里沉淀出来的好看的纹。他会在反复比划之后挑 一个最好的角度让那些木纹成为隐藏在木器中的画,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 另一个晨起伏案读书的清净之人,会看见它们。 ⒁在盛夏的喧嚣之外,一棵树的沉默里可以有着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它 们在时间里慢慢沉淀。 ⒂跟它们的静默相比,人类转瞬即逝的雄辩滔滔很多时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11.为什么作者说“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3 分) 1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2)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 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 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13.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经历?(4 分) 14.第十段在文中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4 分) 15.请从树的“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中概括出两点,并结合文意谈谈你 的感悟和启发。(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议介子推不言禄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 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 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 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 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