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 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 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枫树,高 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 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 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流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 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 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 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 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 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 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 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 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 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0、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 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的含义?(4分) 答 11、文中⑤~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的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4分) (1)白天的玉山: (2)夜晚的玉山: 2、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4分 13、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4、作者笔下的山神奇而美丽,令人向往。你曾登临过哪些山?试用形象的 文字描述一、两处风景,突出山的特点及你登山的感受。(6分) ](15分)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 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 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枫树,高 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 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 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流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 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 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 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 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 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 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 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 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 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0、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 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的含义?(4 分) 答: 11、文中⑤~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的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4 分) ⑴白天的玉山: ⑵夜晚的玉山: 12、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4 分) 13、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 14、作者笔下的山神奇而美丽,令人向往。你曾登临过哪些山?试用形象的 文字描述一、两处风景,突出山的特点及你登山的感受。(6 分) [三](15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5、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题2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7、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 情?(4分,每问2分) 18、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 篇简要概括层意。(3分) 甲文 乙文 三写作(55分) 19、请以“请你理解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5、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4 分)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每题 2 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7、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 情?(4 分,每问 2 分) 18、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 一篇简要概括层意。(3 分) 甲文: 乙文: 三 写作(55 分) 19、请以“请你理解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