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的因素,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与△G的关系;化学平衡的移动。2.难点:化学学科的主要分支;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一依数性;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反应速率理论,标准平衡常数与△G°的关系。【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按时间顺序讲解化学从古代炼金术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关键人物和单程碑事件,分析化学在农业、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详细介绍无机化学的起源、重要发现当前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推导并讲解pV=nRT公式的含义、适用条件及应用,分别介绍这道尔顿分压定律与阿玛加分体积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在混合气体中的应用,简述菲克定律及其在气体扩散中的应用,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分数、摩尔分数等概念及计算方法,介绍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现象及其原理并指出这些数值的升高或降低只与稀溶液中溶质的数量有关,而与种类无关,总结为稀溶液的依数性。通过介绍、摘、吉布斯自由能等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术语;讲解盖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饸、标准摩尔燃烧熔等,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通过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热力学不可逆定律)、第三定律(绝对零度定律)的内容、意义及应用,带领学生结合实例利用热力学讨论反应的自发性与方向性;介绍反应速率的定义、度量单位及表示方法,从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角度分析它们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简要介绍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反应速率理论,详细讲解催化剂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具体影响。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判断标准,从浓度、温度、压力等角度分析它们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讲解等温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在化学平衡计算中的应用,介绍该原理的内容及其在分析平衡移动中的应用。2.案例分析:举例浓氨水与浓盐酸产生白烟的现象,提问“白烟”的位置距离哪种溶液更近,分析白烟产生的未知及原因,用气体扩散定律讨论这一现象;结合工业生产中高炉废气的处理,讨论反应温度对反应方向的影响,及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反应方向是否会发生逆转,及产物分解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性。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人/小组,每组围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产生影响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4.自主学习:以掌握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解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掌握15
15 率的因素,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与ΔG θ的关系 ;化学平衡的移动。 2. 难点:化学学科的主要分支;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依数性;四个重 要的状态函数,反应速率理论,标准平衡常数与ΔGθ的关系。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按时间顺序讲解化学从古代炼金术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 重点介绍关键人物和里程碑事件,分析化学在农业、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 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详细介绍无机化学的起源、重要发现、 当前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推导并讲解 pV=nRT 公式的含义、适用条件及 应用,分别介绍这道尔顿分压定律与阿玛加分体积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在混合 气体中的应用,简述菲克定律及其在气体扩散中的应用,讲解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质量分数、摩尔分数等概念及计算方法,介绍稀溶液的蒸汽压 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现象及其原理并指出这些数值的升高或降低只 与稀溶液中溶质的数量有关,而与种类无关,总结为稀溶液的依数性。通过介 绍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等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术语;讲解盖 斯定律、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化学反 应的热效应。通过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热力学不 可逆定律)、第三定律(绝对零度定律)的内容、意义及应用,带领学生结合实 例利用热力学讨论反应的自发性与方向性;介绍反应速率的定义、度量单位及 表示方法,从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角度分析它们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简要介绍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反应速率理论,详细讲解催化剂的定义、分 类、作用机制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具体影响。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及判断 标准,从浓度、温度、压力等角度分析它们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讲解等温方程 式的书写方法及在化学平衡计算中的应用,介绍该原理的内容及其在分析平衡 移动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举例浓氨水与浓盐酸产生白烟的现象,提问“白烟”的位置 距离哪种溶液更近,分析白烟产生的未知及原因,用气体扩散定律讨论这一现 象;结合工业生产中高炉废气的处理,讨论反应温度对反应方向的影响,及讨 论在特定条件下反应方向是否会发生逆转,及产物分解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的 可能性。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人/小组,每组围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 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产生影响进行讨论。 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 考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自主学习:以掌握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解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掌握
晶体学的分析方法为目标,通过阅读教材、通过MOOC学习及查阅相关知识自主学习固体与晶体相关的内容。【学习要求】1.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基本知识与内容。2.能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融雪剂的融雪原理、防冻液的工作原理等。3.学习爱课程、MOOC等网站的相关内容,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与思考。【复习与思考】1.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如何利用化学造福人类?2.如何用道尔顿分压定律解释生活中洗澡需要开窗,否则有可能缺氧?3.如何用稀溶液的依数性解释融雪剂、防冻剂等作用原理?4,热力学函数的物理意义及相关计算。5.状态函数与非状态函数。6.热力学第一、第二及第三定律的内容。7.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概念、计算。8.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解释温度、反应物浓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9.分别定性与定量讨论温度、反应物浓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0.化学平衡的前提、条件、标志及特点。11.经验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及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计算。12.反应物及产物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资源】1.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SU-1206635811?from=study中国大学MOOC(慕课)无机化学课程学习资源-第二到四讲;2.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3396.html爱课程无机化学-第一到三章;模块二、原子、分子与晶体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简单历史: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原理、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及薛定方程及其解的意义。理解四个量子数、波函数和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的概念和意义;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理解原子结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的三个原理和s、P、d、f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讨论元素的某些16
16 晶体学的分析方法为目标,通过阅读教材、通过 MOOC 学习及查阅相关知识自 主学习固体与晶体相关的内容。 【学习要求】 1. 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 能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融雪剂的融雪原理、防冻液 的工作原理等。 3. 学习爱课程、MOOC 等网站的相关内容,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与思考。 【复习与思考】 1. 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如何利用化学造福人类? 2. 如何用道尔顿分压定律解释生活中洗澡需要开窗,否则有可能缺氧? 3. 如何用稀溶液的依数性解释融雪剂、防冻剂等作用原理? 4. 热力学函数的物理意义及相关计算。 5. 状态函数与非状态函数。 6. 热力学第一、第二及第三定律的内容。 7. 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概念、计算。 8. 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解释温度、反应物浓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9. 分别定性与定量讨论温度、反应物浓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 化学平衡的前提、条件、标志及特点。 11. 经验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及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计算。 12. 反应物及产物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习资源】 1.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SU-1206635811?from=study 中国大学 MOOC(慕课) 无机化学课程学习资源-第二到四讲; 2.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396.html 爱课程 无机化学-第一 到三章; 模块二、原子、分子与晶体结构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简单历史;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不确 定原理、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及薛定谔方程及其解的意义。理解四个量子 数、波函数和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的概念和意义;熟悉 s、p、d 原子 轨道的形状和方向;理解原子结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的三个原 理和 s、p、d、f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 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讨论元素的某些
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熟练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间的关系;熟悉109号以前元素的符号、中文名称(正确书写与读音)及89号以前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2.掌握价键理论的内容;会用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特征,会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的分子结构;初步认识分子轨道,掌握第二周期元素的分子轨道特点。3.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离子键的基本特征:掌握离子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离子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影响。【课程内容】1.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确立、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2.路易斯共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VB法)、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及分子轨道理论。3,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对分子熔沸点的影响:离子极化学说简介:离子键的本质、离子化合物的特征;金属的共价键理论、金属密堆积结构。【重点、难点】1.重点:四个量子数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共轭大IⅡI键;等电子体原理:分子轨道理论。范德华力和氢键:离子键、金属键特征:离子极化。2.难点: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波函数图形,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轭大IⅡ键。离子极化的大小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确立,利用四个量子数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进行描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及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介绍路易斯价键理论,介绍原子如何形成共价分子,讲解路易斯理论的优缺点,引入现代价键理论介绍共价键的本质;为解释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引入杂化轨道理论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讲解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双原子分子的稳定性;通过介绍分子间作用力使学生理解共价分子如何形成物质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介绍离子键理论,离子晶体的特征及离子极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讲解金属键理论及金属的密堆积结构。2.案例分析:选取甲烷、氨及水分子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三种分子在形成过程中中心原子所采取的杂化方式、杂化轨道的数目、配位体的数目及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并分别用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相应现象,以氧气分子为例解释化合物的磁性从分子轨道理论角度入手解释为何具有偶数个电子的双原子分子具有顺磁性以及双原子分子稳定性的问题。17
17 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熟练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间的关系;熟悉 109 号以 前元素的符号、中文名称(正确书写与读音)及 89 号以前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式。 2. 掌握价键理论的内容;会用价键理论解释共价键的特征,会用价电子对 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的分子结构;初步认识分子轨道,掌握第二 周期元素的分子轨道特点。 3.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离子键的基本特征;掌握 离子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离子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课程内容】 1. 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确立、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 述、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2. 路易斯共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VB 法)、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 互斥理论(VSEPR)及分子轨道理论。 3.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对分子熔沸点的影响;离子极化学说 简介;离子键的本质、离子化合物的特征;金属的共价键理论、金属密堆积结 构。【重点、难点】 1. 重点:四个量子数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共轭大Π键;等电子体原理;分子轨道 理论。范德华力和氢键;离子键、金属键特征;离子极化。 2. 难点: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波函数图形,杂化轨道理论;分 子轨道理论;共轭大Π键。离子极化的大小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确立,利用四个量子数对原子核外电子 运动状态进行描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及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介绍路 易斯价键理论,介绍原子如何形成共价分子,讲解路易斯理论的优缺点,引入 现代价键理论介绍共价键的本质;为解释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引入杂化轨道理论 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讲解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双原子分子的稳定性;通过介 绍分子间作用力使学生理解共价分子如何形成物质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对分子晶 体熔沸点的影响;介绍离子键理论,离子晶体的特征及离子极化的影响因素与 作用结果;讲解金属键理论及金属的密堆积结构。 2. 案例分析:选取甲烷、氨及水分子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三种分子在 形成过程中中心原子所采取的杂化方式、杂化轨道的数目、配位体的数目及化 合物的空间构型并分别用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相应现象, 以氧气分子为例解释化合物的磁性从分子轨道理论角度入手解释为何具有偶数 个电子的双原子分子具有顺磁性以及双原子分子稳定性的问题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H2O、I3、SF6、ICl3的空间构型进行小组讨论,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计算孤电子对书并讨论孤电子对在不同杂化类型的杂化轨道中的排布,从而学会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化合物的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及化合物的空间构型,组织学生讨论卤化氢的熔沸点变化规律及原因从而引出分子间作用力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从离子的特征入手讨论极化作用与变形性的影响因素,通过讨论卤化银的颜色、溶解度的变化规律讨论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4.自主学习:以理解金属晶体的基本结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为目标,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大学生MOOC及课外资料查询对金属晶体部分内容进行进一步掌握与了解。【学习要求】1.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基本知识与内容。2.能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判断共价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化合物熔沸点的递变规律等。3.学习爱课程、MOOC等网站的相关内容,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与思考。【复习与思考】1.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及描述。2.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3.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4.现代价键理论的内容与作用。5.杂化轨道理论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H2O、NH3、CH4的空间构型。6.分子轨道理论解释O2分子的磁性、He2能否存在、部分双原子分子的稳定性。7.分子间相互作用及作用力变化规律。8.离子键理论、离子化合物的特征、影响离子化合物稳定的因素。9.离子极化的内容、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学习资源】1.无机化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icourse163.org)-第八、九、十讲:2.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3396.html爱课程无机化学-第四、五、六章;模块三、溶液化学【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酸碱质子理论,以及一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18
18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 H2O、I3−、SF6、ICl3的空间构型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计算孤电子对书并讨论孤电子对在不同杂化类型的杂 化轨道中的排布,从而学会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化合物的价层电子对 空间构型及化合物的空间构型,组织学生讨论卤化氢的熔沸点变化规律及原因 从而引出分子间作用力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从离子的特征 入手讨论极化作用与变形性的影响因素,通过讨论卤化银的颜色、溶解度的变 化规律讨论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4. 自主学习:以理解金属晶体的基本结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为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大学生 MOOC 及课外资料查询对金属晶体部分内容进 行进一步掌握与了解。 【学习要求】 1. 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基本知识与内容。 2. 能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判断共价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化合物熔沸点的递 变规律等。 3. 学习爱课程、MOOC 等网站的相关内容,独立完成课后作业与思考。 【复习与思考】 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及描述。 2.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 3.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 4. 现代价键理论的内容与作用。 5. 杂化轨道理论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解释 H2O、NH3、CH4的空间构型。 6. 分子轨道理论解释 O2分子的磁性、He2能否存在、部分双原子分子的稳 定性。 7. 分子间相互作用及作用力变化规律。 8. 离子键理论、离子化合物的特征、影响离子化合物稳定的因素。 9. 离子极化的内容、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 【学习资源】 1. 无机化学_中国大学 MOOC(慕课) (icourse163.org)-第八、九、十讲; 2. 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396.html 爱课程 无机化学-第四、 五、六章; 模块三、溶液化学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酸碱质子理论,以及一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
衡和近似计算:熟悉多元酸、多元碱、两性物质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2.熟练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内容、意义和应用:学会判断反应体系有无沉淀生成、是否沉淀完全、能否通过分步沉淀实现离子分离:了解沉淀溶解的一般方法,分析沉淀转化的可能性。【课程内容】1.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间的基本关系,酸碱反应的本质,酸碱强弱的相对性,酸度平衡常数和碱度平衡常数。一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酸度、碱度、分析浓度概念:多元酸、多元碱、两性物质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的概念;pH对溶质存在状态的影响。缓冲溶液的作用和组成、缓冲作用机制、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缓冲作用范围;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方法及计算。3.溶度积常数:Ksp=[c(Ab+)]α·[c(Ba-)]b与溶度积规则;沉淀生成的计算与应用,判断溶液中的沉淀生成或溶解情况;沉淀的溶解和转化,加入另外一种沉淀剂后沉淀的转化。【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间的基本关系、酸碱反应的本质和酸碱强弱的相对性,引人酸度平衡常数和碱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解释其意义。讲解一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介绍近似计算方法,拓展至多元酸、多元碱和两性物质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介绍缓冲溶液的作用、组成和缓冲作用机制,讲解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以及缓冲作用能力的影响因素和缓冲作用范围;解释溶度积常数Ksp的概念和溶度积规则介绍沉淀生成、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基本原理。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应用、缓冲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等。3.案例分析:人体血液的正常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通过复杂的酸碱缓冲系统来实现的。当体内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时,这些缓冲系统能够迅速中和这些物质,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人体通过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CO2,在体液中会生成HCO3,从而形成H2CO3-HCO3的缓冲体系,从而保持机体的pH稳定:水垢主要是由水中的钙、镁离子与碳酸根或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的难溶化合物,如碳酸钙、氢氧化镁等。这些化合物在锅炉、热水器等设备内部沉积,会影响设备的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当水中的钙、镁离子浓度较高时,它们容易与碳酸根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沉淀。这些沉淀在设备内部逐渐积累,形成水垢。那么如何处理容器中的水垢?为了去除和预防水垢,可以利19
19 衡和近似计算;熟悉多元酸、多元碱、两性物质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 2. 熟练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内容、意义和应用;学会判断反应体系有无沉淀 生成、是否沉淀完全、能否通过分步沉淀实现离子分离;了解沉淀溶解的一般 方法,分析沉淀转化的可能性。 【课程内容】 1.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间的基本关系,酸碱反应的本质, 酸碱强弱的相对性,酸度平衡常数和碱度平衡常数。一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 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酸度、碱度、分析浓度概念;多元酸、多元碱、 两性物质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 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的概念; pH 对溶质存在状态的影响。缓冲溶液的 作用和组成、缓冲作用机制、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能 力的影响因素及缓冲作用范围;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方法及计算。 3. 溶度积常数:Ksp= [�(A b+)]� ⋅ [�(B a-)]�与溶度积规则;沉淀生成的计算 与应用,判断溶液中的沉淀生成或溶解情况;沉淀的溶解和转化,加入另外一 种沉淀剂后沉淀的转化。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讲解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间的基本关系、酸碱反应的本质 和酸碱强弱的相对性,引入酸度平衡常数和碱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解释其意 义。讲解一元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介绍近似计算方法,拓 展至多元酸、多元碱和两性物质的质子转移平衡和近似计算。介绍缓冲溶液的 作用、组成和缓冲作用机制,讲解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方法,以及缓冲作用 能力的影响因素和缓冲作用范围;解释溶度积常数 Ksp 的概念和溶度积规则, 介绍沉淀生成、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基本原理。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酸碱质子理论的内容应用、缓冲 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等。 3. 案例分析:人体血液的正常 pH 值维持在 7.35~7.45 之间,这是通过复杂 的酸碱缓冲系统来实现的。当体内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时,这些缓冲系统能够 迅速中和这些物质,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人体通过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 CO2,在体液中会生成 HCO3−,从而形成 H2CO3- HCO3−的缓冲体系,从而保持 机体的 pH 稳定;水垢主要是由水中的钙、镁离子与碳酸根或氢氧根离子结合 形成的难溶化合物,如碳酸钙、氢氧化镁等。这些化合物在锅炉、热水器等设 备内部沉积,会影响设备的热效率和使用寿命。当水中的钙、镁离子浓度较高 时,它们容易与碳酸根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沉淀。这些沉淀在设备内部逐渐 积累,形成水垢。那么如何处理容器中的水垢?为了去除和预防水垢,可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