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 技巧的命题特点。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归纳 【把脉高考】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査的重要内容之一(09年10套试题考查), 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 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 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备考策略】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 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表达效果? 、知识储备: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提高得分 率,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 或愁绪。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一般情况是乐景 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李白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 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2)、托物言志(又叫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 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借以表达作者刚 烈、不屈不挠和髙风亮节的品格;“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 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借以表达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 高洁情操的决心。一般是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 技巧的命题特点。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归纳 【把脉高考】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09 年 10 套试题考查), 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 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 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备考策略】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 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表达效果? 二、知识储备: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提高得分 率,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 或愁绪。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一般情况是乐景 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李白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 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2)、托物言志(又叫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 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借以表达作者刚 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 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借以表达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 高洁情操的决心。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 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 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 取知识。一般是哲理诗。 (4)、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 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 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5)、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 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 操的《短歌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 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 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 禹锡的《石头城》)。 (二)、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 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在诗歌欣赏中,虚 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 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 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 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 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 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 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 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 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 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 取知识。一般是哲理诗。 (4)、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 者的内心感受。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 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5)、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 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 操的《短歌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 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 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 禹锡的《石头城》)。 (二)、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 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在诗歌欣赏中,虚 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 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 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 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 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 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 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 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
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 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 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 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 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3)、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 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 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髙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 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 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 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 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 昔盛今衰的感慨。 动静结合就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 种情趣。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一静一动,意境雄 浑开阔。 4、正侧面结合就是对描写的事物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陌上桑》中的罗 敷的形象,就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来把罗敷的美丽展 示了出来,这比直接的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 加形象生动。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 天门山》)以船的一部分“帆”借代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 贺《南园》)“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 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 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 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 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3)、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 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 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 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 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 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 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 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 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 昔盛今衰的感慨。 3、动静结合就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 种情趣。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一静一动,意境雄 浑开阔。 4、正侧面结合就是对描写的事物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陌上桑》中的罗 敷的形象,就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来把罗敷的美丽展 示了出来,这比直接的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三)、修辞手法: 1.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 加形象生动。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 2.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 天门山》) 以船的一部分“帆”借代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 贺《南园》 )“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3.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春望》)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 氛。“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 浦歌》)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反问加强语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 煜《虞美人》) 8.双关意在言外,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 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9.对比让事物、形象突岀,情感表现更鲜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李白《赠汪伦》) 10.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 三、解题技巧: (一)、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二)、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 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题范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赏析】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 征铎”,而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 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 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 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 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 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春望》 ) 4.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 氛。“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 浦歌》) 5.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反问 加强语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7.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 煜《虞美人》) 8.双关 意在言外,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 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9.对比 让事物、形象突出,情感表现更鲜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李白《赠汪伦》) 10.比兴 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 三、解题技巧: (一)、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二)、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 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题范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赏析】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 征铎”,而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 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 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 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 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 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 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 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 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 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第三句“寂寞小 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 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 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 为他牵马,不言可知。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 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 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 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 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又 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 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 进入半睡眠状态。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感觉、听觉 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 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 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 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 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 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 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 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 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 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 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 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 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 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 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 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 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第三句“寂寞小 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 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 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 为他牵马,不言可知。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 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 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 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 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又 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 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 田,又朦朦胧胧, 进入半睡眠状态。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感觉、听觉 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 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 “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 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 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 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 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 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 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说是 “夜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 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 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 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