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综合确定,宜优先选用成品管:2大型和特大型管渠的断面应方便维修、养护和管理。5.1.7当输送易造成管道内沉析的污水时,管道断面形式应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5.1.8雨水管渠和合流管道除应满足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外,尚应与城镇内涝防治系统中的其他设施相协调,并应满足内涝防治的要求。5.1.9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高于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5.1.10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以重力流为主,不设或少设提升泵站。当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经济时,可采用压力流。5.1.11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宜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利用水体调蓄雨水,并宜根据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峰值流量、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需求,设置雨水调蓄和处理设施。5.1.12污水、合流管道及湿陷土、膨胀土、流沙地区的雨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并应进行严密性试验。5.1.13当排水管渠出水口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根据地区重要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设置防潮门、闸门或泵站等设施。5.1.14排水管渠系统之间可设置连通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水管渠系统和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得设置连通管。2雨水管渠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在连通管处应设闸槽或闸门。连通管和附近闸门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3同一圩区内排人不同受纳水体的自排雨水系统之间,根据受纳水体和管道标高情况,在安全前提下可设置连通管。5.1.15有条件地区,污水输送干管之间应设置连通管。5.2水力计算5.2.1排水管渠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19
求综合确定,宜优先选用成品管; 2 大型和特大型管渠的断面应方便维修、养护和管理。 5. 1. 7 当输送易造成管道内沉析的污水时,管道断面形式应考虑 维护检修的方便。 5. 1. 8 雨水管渠和合流管道除应满足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 外,尚应与城镇内滂防治系统中的其他设施相协调,并应满足内滂 防治的要求。 5. 1. 9 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高千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 渠设计重现期。 5. 1. 10 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以重力流为主,不设或少设提升 泵站。当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经济时,可采用压力流。 5. 1. 11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宜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利用水体调 蓄雨水,并宜根据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峰值流量、提高雨水利 用程度的需求,设置雨水调蓄和处理设施。 5. 1. 12 污水、合流管道及湿陷土、膨胀土、流沙地区的雨水管道 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并应进行严密性试验。 5. 1. 13 当排水管渠出水口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根据地区重要 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设置防潮门、闸门或泵站等设施。 5. 1. 14 排水管渠系统之间可设置连通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雨水管渠系统和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得设置连通管。 2 雨水管渠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 连通管,在连通管处应设闸槽或闸门。连通管和附近闸门井应考 虑维护管理的方便。 3 同一虷区内排入不同受纳水体的自排雨水系统之间,根据 受纳水体和管道标高情况,在安全前提下可设置连通管。 5. 1. 15 有条件地区,污水输送干管之间应设置连通管。 5.2 水力计算 5. 2. 1 排水管渠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19•
Q-Av(5. 2.1)式中:Q—设计流量(m/s);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流速(m/s)。U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式计算:5.2.2R0=(5. 2.2)n式中:U流速(m/s);R水力半径(m);一水力坡降;粗糙系数。n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5.2.3的规定取值。5.2.3表5.2.3排水管渠粗糙系数管渠类别粗糙系数n管渠类别粗糙系数n土明渠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0.013~0.0140.025~0.030水泥砂浆抹面渠道(包括带草皮)干砌块石渠道0.020~0.025水泥砂浆内衬球墨铸铁管0.011~0.0120.012浆砌块石渠道0.017石棉水泥管、钢管浆砌砖渠道UPVC管、PE管、玻璃钢管0.009~0.0100.0155.2.4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1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表5.2.4的规定取值。表5.2.4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或渠高(mm)最大设计充满度0.55200~300350~4500.65500~9000.70≥10000.75注:在计算污水管道充满度时,不包括短时突然增加的污水量,但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时,应按满流复核。.20:
Q=Av (5. 2. 1) 式中心 设计流量 (m3 / s); A 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m2); v 流速 (m/s) 5. 2. 2 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式计算: 1 2 1 V == -R Jz (5. 2. 2) n 式中: 流速 (m/ s); R 水力半径 (m); I 水力坡降; n 粗糙系数。 5. 2. 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 5.2.3 的规定取值。 5.2.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 管渠类别 粗糙系数 管渠类别 粗糙系数 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 土明渠 0. 013~0. 014 o. 025~0. 030 水泥砂浆抹面渠道 (包括带草皮) 水泥砂浆内衬球墨铸铁管 0. 011,._,0. 012 千砌块石渠道 o. 020,-.,0. 025 石棉水泥管、钢管 0.012 浆砌块石渠道 0.017 UPVC 管、 PE 管、玻璃钢管 0. 009,._,0. 010 浆砌砖渠道 0.015 5. 2. 4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 5.2.4 的规定取值。 5. 2. 4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径或渠高 (mm) 最大设计充满度 200,-.,300 0. 55 350~450 0. 65 soo~goo 0. 70 ~1000 0. 75 注:在计算污水管道充满度时,不包括短时突然增加的污水量,但当管径小于或等 300mm 时,应按满流复核。 • 20•
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3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5. 2. 5小1金属管道宜为10.0m/s;2非金属管道宜为5.0m/s,经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5.2.6雨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水流深度为0.4m~1.0m时,宜按表5.2.6的规定取值。表5.2.6雨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m/s)明渠类别最大设计流速0. 8粗砂或低塑性粉质黏土1. 0粉质黏土黏土1. 2草皮护面1. 6干砌块石2. 03. 0浆砌块石或浆砌砖4.0石灰岩和中砂岩4.0混凝土2当水流深度小于0.4m时,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0.85计算;当水流深度大于1.0m且小于2.0m时,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1.25计算;当水流深度不小于2.0m时,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1.40计算。5.2.7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应为0.6m/s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应为0.75m/s;3明渠应为0.4m/s;4设计流速不满足最小设计流速时,应增设防淤积或清淤措施。·21: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3 明渠超高不得小于 0. 2m 5.2.5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管道宜为 10. Om/s; 2 非金属管道宜为 5.0m/s, 经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5.2.6 雨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水流深度为 0. 4m,._, 1. Om 时,宜按表 5. 2. 的规定取值。 5. 2. 6 雨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 (m/s) 明渠类别 最大设计流速 粗砂或低塑性粉质黏土 0.8 粉质黏土 1.0 黏土 1.2 草皮护面 1. 6 干砌块石 2.0 浆砌块石或浆砌砖 3.0 石灰岩和中砂岩 4.0 混凝土 4.0 2 当水流深度小于 0. 4m 时,宜按表 5. 2. 所列最大设计流 速乘以 0.85 计算;当水流深度大于 1. Om 且小千 2. Om 时,宜按表 5.2. 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 1.25 计算;当水流深度不小于 2. Om 时,宜按表 5. 2. 所列最大设计流速乘以 1.40 计算。 5.2.7 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应为 0. 6m/s;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应为 0. 75m/ s; 3 明渠应为 0. 4m/s; 4 设计流速不满足最小设计流速时,应增设防淤积或清淤 措施。 • 21•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表5.2.8的规定取值。5.2.8表5.2.8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m/s)最小设计流速管径(mm)污泥含水率(%)150~250300~4001. 51. 690911. 41. 5921. 31. 4931. 21. 3941. 11. 2951. 01. 1960. 91. 0970.80.9980. 70. 85.2.9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0.7m/s~2.0m/s。5.2.10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和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表5.2.10的规定取值。表 5.2.10 最小管径和相应最小设计坡度管道类别最小管径(mm)相应最小设计坡度污水管、合流管3000.003雨水管300塑料管0.002,其他管0.0032000.010雨水口连接管150压力输泥管-重力输泥管2000.010.22:
5. 2. 8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表 5. 2. 的规定取值。 5. 2. 8 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 {m/s) 最小设计流速 污泥含水率(%) 管径 (mm) 150,._,250 300,._,400 90 1.5 1. 6 91 1. 4 1. 5 92 1.3 1. 4 93 1. 2 1.3 94 1.1 1. 2 95 1.0 1. 1 96 o. 9 1.0 97 0.8 0. 9 98 o. 7 0.8 5. 2. 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 0. 7m/s,._,2. Om/s 5. 2. 10 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和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 5. 2. 10 的规定取值。 5.2.10 最小管径和相应最小设计坡度 管道类别 最小管径 (mm) 相应最小设计坡度 污水管、合流管 300 0.003 雨水管 300 塑料管 0.002, 其他管 0.003 雨水口连接管 200 0.010 压力输泥管 150 重力输泥管 200 0.010 • 22•
5.2.11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变小,但不得超过2级,且不得小于相应条件下的最小管径。5.3管道5.3.1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应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5.3.2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且跌水水头大于0.3m时,可不受此限制。5.3.3管道地基处理、基础形式和沟槽回填土压实度应根据管道材质、管道接口和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5.3.4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的有关规定。当管道穿过粉砂、细砂层并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应采用柔性接口。5.3.5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敷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时,宜采用钢带橡胶正水圈结合上下企口式接口形式。5.3.6排水管道设计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5.3.7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人行道下宜为0.6m,车行道下宜为0.7m。管顶最大覆土深度超过相应管材承受规定值或最小覆土深度小于规定值时,应采用结构加强管材或采用结构加强措施。5.3.8冰冻地区的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当该地区或条件相似地区有浅埋经验或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但应保证排水管道安全运行。.23
5. 2. 11 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变 小,但不得超过 级,且不得小于相应条件下的最小管径。 5. 管道 5. 3. 1 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应采用管顶平接或水 面平接。 5. 3. 2 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 90° 。当管径小 于或等于 300mm 且跌水水头大于 0. 3m 时,可不受此限制。 5.3.3 管道地基处理、基础形式和沟槽回填土压实度应根据管 道材质、管道接口和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 定。 5. 3. 4 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32 的有关规定。当管道穿过粉砂、细砂层并在最高地下水 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烈度为 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应采用柔性接 口。 5.3.5 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敷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 时,宜采用钢带橡胶止水圈结合上下企口式接口形式。 5.3.6 排水管道设计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 灌。 5.3.7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 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人行道下宜为 0. 6m, 车行道下宜为 0. 7m 。管顶最大覆土深度超过相应管材承 受规定值或最小覆土深度小于规定值时,应采用结构加强管材或 采用结构加强措施。 5.3.8 冰冻地区的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当该地区或 条件相似地区有浅埋经验或采取相应措施时,也可埋设在冰冻线 以上,其浅埋数值应根据该地区经验确定,但应保证排水管道安全 运行。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