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影像学、五官学、麻醉学等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编号:YXZB0430理论学时:44实验学时:28 、课程性质及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 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 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 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医学本科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为适应现代 微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本大纲在《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 行了精选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补充了近年发展较快且成熟的新成就,尤其是 对近年来新现和再现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做了重点介绍,树 立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如增加了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博尔纳病病毒、地方流行性 真菌以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与防护等内容。细菌的分类变化较大,以菌 属为基本单元,对细菌的分类做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立克次体一章变化最大。 消毒灭菌相关内容也更接近临床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为题的能力,从微生物学角度为临 床提供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的信息;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及 微生物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形状、 微生物学检査和防治原则等;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检査的的方法,从病原性微 生物学方面为为临床提供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和愈后的信息和决策依据;拓 宽学生微生物学检验理论和技术的范围,对一些流行病、传染病做出及时的防治 通过与实验课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三、教学计划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影像学、五官学、麻醉学等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编号:YXZB0430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28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 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 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 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医学本科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为适应现代 微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本大纲在《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 行了精选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补充了近年发展较快且成熟的新成就,尤其是 对近年来新现和再现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做了重点介绍,树 立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如增加了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博尔纳病病毒、地方流行性 真菌以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与防护等内容。细菌的分类变化较大,以菌 属为基本单元,对细菌的分类做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立克次体一章变化最大。 消毒灭菌相关内容也更接近临床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为题的能力,从微生物学角度为临 床提供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的信息;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及 微生物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形状、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等;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检查的的方法,从病原性微 生物学方面为为临床提供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和愈后的信息和决策依据;拓 宽学生微生物学检验理论和技术的范围,对一些流行病、传染病做出及时的防治。 通过与实验课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三、教学计划
教材选用:《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内容的程序按四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 该课程的教学总学时72,其中理论课44学时,课内实习28学时。课程定于第 四学期开课。 教学内容按大纲“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进行教学,“掌握”部分要求学 生透彻理解,包括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于相关学科的学习及 今后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熟悉”部分要求学生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 理论及技术,并能适当应用;“了解”部分要求学生能对相关概念有一定认识,对 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内容中“掌握”占70%左右:“熟 悉、了解”的内容占30%左右。 实验课教材:选用党冬梅、刘晓斌、刘永仙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课堂教学进度见附表。 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由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由医技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执行。教研 室教学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试讲、教学方法研究、教 学手段应用、教学中期检查和考试工作安排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重点、 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实验课可配合幻灯片、录相教学, 实验分组,2个小班次,5人阻组。辅导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辅导答疑和网络自 学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掌握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 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医学微生物学》(第 8 版)李凡 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内容的程序按四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 该课程的教学总学时 72,其中理论课 44 学时,课内实习 28 学时。课程定于第 四学期开课。 教学内容按大纲“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进行教学,“掌握”部分要求学 生透彻理解,包括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于相关学科的学习及 今后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熟悉”部分要求学生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 理论及技术,并能适当应用;“了解”部分要求学生能对相关概念有一定认识,对 相关内容有所了解。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内容中“掌握”占 70% 左右;“熟 悉、了解”的内容占 30% 左右。 实验课教材:选用党冬梅、刘晓斌、刘永仙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课堂教学进度见附表。 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由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由医技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执行。教研 室教学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试讲、教学方法研究、教 学手段应用、教学中期检查和考试工作安排。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重点、 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实验课可配合幻灯片、录相教学, 实验分组,2 个小班/次,5 人/组 。辅导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辅导答疑和网络自 学。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理论教学部分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2.掌握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 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学时]1学时。 第一篇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 义。掌握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 重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实验课内容)。 4.了解细菌的结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 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 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的定义、化 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学时]2学时。 第2章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掌握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细菌的分解代 谢产物。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 长的原理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一篇 细菌学 第 1 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 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 义。掌握细菌 L 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 重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实验课内容)。 4.了解细菌的结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 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 义。细菌 L 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 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的定义、化 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 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学时] 2 学时。 第 2 章 细菌的生理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掌握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细菌的分解代 谢产物。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 长的原理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及意义。了 解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 3.了解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 4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5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及应用,掌 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6.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7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8.了解细菌的分类 教学内容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 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细菌的 培养(实验课内容)。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 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 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日光与紫外 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 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学时]4学时 第3章噬菌体 目的要求 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2.了解噬菌体的复制特点。 教学内容] 噬菌体的生物学形状,噬斑、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转换 的概念与实例。毒性噬菌体増殖过程
2.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及意义。了 解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 3.了解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 4.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5.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及应用,掌 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6.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7.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8.了解细菌的分类 [教学内容]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 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 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细菌的 培养(实验课内容)。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 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 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日光与紫外 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 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病原微生 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学时] 4 学时。 第 3 章 噬菌体 [目的要求] 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2.了解噬菌体的复制特点。。 [教学内容] 噬菌体的生物学形状,噬斑、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转换 的概念与实例。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
教学学时]1学时。 第4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的过程,结构基因、非结构基 因的概念(略)。 2.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 3掌握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熟悉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4掌握细菌变异的机制。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的概念及机理。掌握F质 粒、R质粒的功能。了解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5.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病原性诊断、特异性防治中的应用,在微生物基因组研 究中的意义。 6.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流行病学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 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细菌性状的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 础:细菌的 染色体,质粒。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 重组:转化、转导、接合的概念与实例。结合学科发展现状讲述微生物遗传变异 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学时]2学时 第5章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教学内容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R质粒。抗菌药物 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遗传机制;生化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教学学时]1学时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 4 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了解 DNA 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的过程,结构基因、非结构基 因的概念(略)。 2.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 3.掌握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熟悉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4.掌握细菌变异的机制。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的概念及机理。掌握 F 质 粒、R 质粒的功能。了解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5.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病原性诊断、特异性防治中的应用,在微生物基因组研 究中的意义。 6.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流行病学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 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细菌性状的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 础:细菌的 染色体,质粒。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 重组:转化、转导、接合的概念与实例。结合学科发展现状讲述微生物遗传变异 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学时] 2 学时。 第 5 章 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教学内容]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R 质粒。抗菌药物 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遗传机制;生化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教学学时] 1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