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1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2掌握机会性感染的概念和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3.掌握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掌握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 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4.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熟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机会性感染的概念。机 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0.2学时 第2节细菌的致病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 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掌握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 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3.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 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毒力。 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 毒素: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 主要区别 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教学学时]0.8学时
第 6 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 1 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2.掌握机会性感染的概念和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3.掌握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掌握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 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4.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熟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机会性感染的概念。机 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2 学时。 第 2 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 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掌握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 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3.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 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毒力。 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 毒素: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 主要区别。 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教学学时] 0.8 学时
第3节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熟悉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熟悉体液中 的抗菌物质。熟悉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特点。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2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掌握胞内菌的定义。掌握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 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屏障结构、吞噬作用、 NK细胞、体液因素。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教学学时]05学时。 第4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和来源 2熟悉感染的类型, 3.了解环境对感染的影响 教学内容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类型。 环境对感染的影响。 教学学时]025学时。 第5节医院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 4.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5.了解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内容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的 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学时]0.25学时
第 3 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熟悉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熟悉体液中 的抗菌物质。熟悉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特点。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2.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掌握胞内菌的定义。掌握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 [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屏障结构、吞噬作用、 NK 细胞、体液因素。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教学学时] 0.5 学时。 第 4 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目的要求] 1.掌握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和来源 2.熟悉感染的类型, 3.了解环境对感染的影响。 [教学内容]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类型。 环境对感染的影响。 [教学学时] 0.25 学时。 第 5 节 医院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 4.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5.了解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内容]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的 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学时] 0.25 学时
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掌握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 毒素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 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 检测技术。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 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学时]1学时。 第8章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 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 2.熟悉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 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 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脓、血等标本的分 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査,防治原则 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 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 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査。 柰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
第 7 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掌握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 毒素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 苗,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的概念。 3.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 检测技术。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 念、抗毒素、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细菌感染的治疗。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 8 章 球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 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 2.熟悉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 萄球菌 A 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 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 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 A 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 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柰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
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査、防治原 则 「授课学时]3学时 第9章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3.熟悉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査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査 标准、防治原则。 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防治原则 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沙门氏菌 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教学学时]3学时。 第10章弧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霍乱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 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 2熟悉霍乱弧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査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 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査、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1学时。 第11章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 则。 [授课学时] 3 学时。 第 9 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3.熟悉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概述 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 标准、防治原则。 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 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教学学时] 3 学时。 第 10 章 弧菌属 [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霍乱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 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 2.熟悉霍乱弧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 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 11 章 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