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一九七二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81、获奖者安芬森,C.B.(美国)情况介绍 安芬森C.B.(Christian Boehmer Anfinsen,l916~l995),美国化学家,由于他 对核糖核酸酶的三维结构及其124个氨基酸顺序的研究作出创造性贡献于1972年获诺贝 尔化学奖,时年56岁。 【安芬森教授的履历】 1916年3月26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莫内森:1937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尔学院,获 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有机化学,1939年获硕士学位:1939年~1940 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卡尔斯伯格实验室学习;1940年进入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攻读生物化 学,194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任该院生物化学系教师,后任副教授:1944年和1946年还 兼在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办公室任职:1947年~194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医学诺贝尔研究 所生物化学部作为美国癌学会高级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1962年在马里兰州贝 塞斯达的国家心脏研究所任细胞生理学和代谢作用实验室主任;1962年任哈佛医学院生 物化学教授;1963年任贝塞斯达国家关节炎和代谢疾病研究所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 1971年一1972年被选为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主席:他还任韦兹曼科学协会常务理事: 《阮化学进展》杂志编辑:1982年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聘为生物学教授:1995年5月 14日逝世,享年79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在酶研究中作出创造性贡献,论证了一个蛋白质三维活性结构在它伯氨基酸链区中 被决定,和核糖核酸酶的纯化和重激活作用。他还进一步阐明了蛋白质结构和细胞功用间 的关系。 他1940年开始进行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和细胞生理代谢方面的研究,1943年以眼视网 膜中酶的测定方法论文获博士学位,1945年他从一种毒物中发现和提取出核糖核酸酶, 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1948年开始研究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链区及其立体结构的测定, 用桑格试剂和其它方法成功地获得肽键的氨基酸序列和二硫的位置,确定核糖核酸酶是 种由1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以四对二硫链连接形成具有高精细结构的蛋白 质。他还发现酶的构像变化未能改变基本结构,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由它的一级结构决定。 由细胞内核糖核酸按脱氧核糖核酸遗传信息构建的蛋白质特定氨基酸序列,决定它的特定 高级结构。这一发现从理论上说明化学合成酶的可能性,并阐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 的关系及其遗传学基础。1953年者手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1959年在对蛋 白质进化发展史的研究中,提出用标记分子研究生物化学演变的方向。1973年开始研究 人体干扰素,研究这种抗病毒物质的特性并分离出干扰素,为以后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5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授予他社会服务荣誉奖:他是丹麦皇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 学院、美国生物化学家联合会等学术团体的成员或名誉成员:他被斯沃思莫尔学院、乔治 128
敦大学、纽约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布兰代斯大学、普罗维登斯学院等许多大学授子 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在核糖核酸酶中二疏化物链基的还原裂解》(1957);《生物演化的分子基础》 (1959)《在降解多肽链的氢化作用中,天然核糖核酸酶形成的动力学》(1961): 《在聚丙氨酸核糖核酸酶中,二硫化物链的可逆还原反应》(1962):《在核糖核酸酶 中,不反应的氨基原子团的识别和其在酶化活性上的重要作用》(1963):《二硫化物转 换作用和蛋白质的三维结构》(1965):《牛肝中能催化氢硫基二疏化物转换成蛋白质的 酶的提纯和性质》(1966);《配合基诱导的金球核酸酶的抵抗力和被枯草菌溶素、胰凝 乳朊酶、热解酶解朊作用的T核酸酶》(1969);《关于金球T核酸酶活性位置区的一种 固态合成研究》(1971):《一多肽构造平衡免疫学入门》(1972);《支配蛋白质链折 叠原则方面的研究》(1973);《抗病毒活性人体干扰素》(1976);《人体淋巴胚干扰 素的主要成份的氨基终结》(1980) 第二节082、获奖者穆尔,S.(美国)情况介绍 穆尔S.(Stanford Moore,1913~1982),美国生物化学家,他研究酶和蛋白质与 疾病防治的关系,为发展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作出了贡献于1972年获诺贝尔化学 奖,时年59岁。 【穆尔教授的履历】 1913年9月4日生于美国艺加哥:1931年进入范德毕尔特大学学习,1935年获化学 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威斯康辛大学从师卡尔·保罗·林克攻读有机化学,1938年获有 机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到盛约洛克菲勒医学科学研究所马克斯·伯格曼实验室工作:1941 年在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办公室任职;不久被派到夏威夷陆军军事研究部工作:1945年到 洛克菲勒大学任教:1950年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和桑 格一起工作:1952年任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并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正式成 员:1968年曾被任为范德毕尔待大学医学院的健康医学访问教授:1981年被授予洛克菲 勒教授头衔:1982年8月23日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69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用定量分析法解决了有关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生物化学问题。在研究蛋白质生 物合成过程中,他阐明了酶的活性和酶与底物作用的机理。他研究酶和蛋白质和疾病防治 的关系,为发展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作出了贡献 1931年~1935年从师阿瑟·英格索尔学习研究有机化学和分子结构。1938年在林克 指导下以“作为苯并咪唑衍生物的碳水化合物特性”论文获博士学位。1939年开始研究 测定蛋白质的氨基酸组份。1945年开始定量氨基酸的分析研究,1950年找到一种离子交 换树脂来分离氨基酸的方法,称之为“氨基酸柱层析法”。还研制出一台氨基酸自动分析
1934年他开始研究蛋白质化学,1938年以“蛋白质弹性硬朊的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论文获博士学位。1939年开始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分析研究,与莫尔合作致力于蛋白质化 学的光谱分析及相应方法的研究。1941年他参加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办公室有关化学战 中使用化学武器在生理学上的效应课题研究,主要研究芥子气体与氨基酸和蛋白质分子之 间的化学反应。1945年继续进行定量氨基酸分析研究工作,并开始对牛胰脏中的核糖核 酸酶A的结构进行研究测定。他们改进纸色谱法,发明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层分析法, 有效地把蛋白质中各种不同氨基酸分离出来,并测定它们的准确含量,在测定大分子量的 蛋白质结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1954年研究发现在多种蛋白质中的氨基酸。1960年成功 测定了牛胰核糖核酸酶A的一级结构,和莫尔一起发明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含有磺酸盐 的聚苯乙烯色层柱自动分析仪和氨基酸自动程序分析仪,为蛋白质的研究和测定作出了巨 大贡献。1967年对酶的活性部位和催化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弄清了酶的活性中心,阐 明了酶与底物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此外,他在色层分析和电泳技术方面都颇有成就。 【获得奖励及荣誉】 1964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色谱学和电泳研究奖:1972年获美国化学学会授予的 理查德奖章:197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颁发的优秀奖:还获得丹麦授予的朗格奖: 他是国际科学技术协会、美国科学艺术协会、美国生物学家协会、英国生物化学家协会、 美国高等科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的成员或名誉成员:哥伦比亚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等一些 大学还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弹性硬朊的组份》(1938);《蛋白质氨基酸组份的色层分离测定》(与莫尔合 著,1949):《胰核糖核酸酶的一种色层分离研究》(与莫尔合著,1953);《核糖核酸 酶的氨基酸组份》(与莫尔合著,1954):《蛋白质结构》(与莫尔合著,1961):《在 核糖核酸酶活性位置上,组氨酸残留物的烷化和识别》(与莫尔合著,1963);《在核糖 核酸酶活性位置上,组氨酸残留物的性质与形成》(与莫尔合著,1963);《胰核糖核酸 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的化学结构》(与莫尔合著,1972);《牛的脱氧核糖核酸酶A中溴 化氯肽的离析:多肽链的完全共价结构》(与莫尔合著,1973)
第六十五章一九七三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84、获奖者费舍尔,E.0.(德国)情况介绍 费舍尔E.0.(Ernst0 tto Fischer,1918~),德国化学家,由于他研究金属有机 化合物方面的贡献于197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5岁。 【费舍尔教授的履历】 1918年11月1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37年由幕尼黑的恃蕾色恩大学预科毕业: 1941年~1942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化学,1946年继续在该校学习,1949年毕业,考 取该校无机化学研究所沃尔特·希伯特的博士研究生;195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 助理研究员:1954年被聘为副教授:1957年被慕尼黑大学聘为副教授:1959年任该校无 机化学研究所无机化学教授:这段时间他还担任德国耶拿大学和马尔堡大学、美国威斯康 辛大学客座教授:1964年被聘为幕尼黑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主任;1971年在美国佛 罗里达大学和1973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工业学院任客座教授:1984年由慕尼黑工业大学退 休,被授予荣誉教授头衔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制备和测定了有机金属化合物,如二茂铁和二苯铬等的夹心原子结构。在有机金属 化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就。他是过渡金属有机化学和茂金属化学的开拓者,为汽油、 石油防爆剂,火箭助燃剂、抗辐射剂等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1946年起从师希伯特开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和研究,1952年以《镍的四碳基化 合物合成》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接者他对二茂铁化合物的异常化学稳定性进行研究,用X 光衍射法精确测定其结构,开创了X光结晶学。他还对环戊二烯基、环戊茆基与其它过渡 金属的衍生物进行研究,阐明了二茂铁化合物等的特殊构型,它们是由过渡金属与芳环等 直接结合形成具有夹心结构的π络合物。1955年他合成测定了二苯络化合。过渡金属π 络合物的发现,开辟了茂金属化学的新领域,促进了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和发展, 对有机合成和催化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过渡金属π络合物作为一种高效、高选 择性催化剂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他还研究了中心原子为钒、铝、钉、钴、铑、铱、镍等某 些芳烃金属络合物,证实它们均是夹心结构的化合物。1964年开始研究碳烯和碳炔络合 物,并制取了第一个碳烯烃与过渡金属的化合物。1973年他成功制取了第一个碳炔与过 渡金属化合物,为有机金属化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获得奖动及荣誉】 1957年获哥丁根科学院授予的化学奖;1959年获德国化学学会授予的阿尔弗勒 德·斯托克纪念奖:他是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巴伐利亚科学协会、德国科学院、德国国 家自然科学院等一些学术团体的成员和名誉成员:他还被慕尼黑大学、埃朗根大学、纽雷 姆堡大学、威斯康辛理工学院、佛罗里达理工学院、马塞诸萨州理工学院等大学授予名誉 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通过一氧化碳镍和钴盐生成连二亚硫酸盐》(1952);《镍和钴碳酰化合物新的实 验方法》(1952):《二茂铁的结构》(1952):《环戊间二烯金属化合物:新类型金属 132
第六十六章一九七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情况介绍 第一节086、获奖者弗洛里,P.J.(美国)情况介绍 弗洛里P.(Paul J.F1ory,1910~1985),美国物理化学家,由于他在长链分子物 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7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64岁。 【弗洛里教授的履历】 1910年7月19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斯特林市:1927年在印第安纳州曼彻斯特大学 从师霍尔攻读化学,1931年毕业,获化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从师布尔 德读研究生,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在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部工 作;1938年在辛辛那提大学基础科学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1940年~1943年受聘到新泽 西州标准石油发展公司依索实验室任高级化学工程师:1943年~1948年受聘到古德伊尔 轮胎橡胶公司任研究实验室主任:1948年被康奈尔大学聘为化学系教授:195?年任匹兹 堡梅隆研究所工业研究室主任:1961年被聘为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1968年被国际商 业机器公司聘为顾问:1975年退休:1985年9月9日逝世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苏尔, 享年75岁。 【获奖原因及主要成就】 他在研究大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卓有成就,为发展高分子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 阐明了大分子在化学动力学、热动力学和统计力学中的基本原理。 1932年获硕士学位论文是《关于氮氧化物的光化学》。1934年他在卡罗瑟斯指导下 开始研究聚合物高分子化学,1935年推导出表明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具有几何级 数,称之为弗洛里分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1936年发表了阐述尼龙缩聚物缩合反应的统 计学结果和几率理论的研究论文,首次运用几率理论研究高分子聚合反应。1938年他研 究文化和网状结构的形成,提出网状高分子凝胶化条件和临界反应程度的概念,系统地发 展了多官能团单体缩合反应的“凝胶化理论”。他还曾提出烯烃聚合反应的链转移概念。 1941年开始研究溶液热力学和橡胶弹性。1942年首先提出用晶格模型来表达高分子形 态,推导出表明高分子溶液混合熵的理论公式,称之为“弗洛里一哈金斯”原理,在理论 上对高分子溶液统计热力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应用这个理论,他描述了高分子溶液的渗透 压、蒸气压和相平衡等热力学性质,解决了求高分子分子量及其分布、高分子链在溶液中 形态参数等一系列问题。二战期间,他对人造橡胶合成的研究,为美国橡胶工业生产体制 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1948年他开始研究纤维蛋白质的弹性理论,提出“排斥体积理论”,对发展高分子 稀溶液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他还首次计算出决定高分子物性的一些重要形态参数,奠定了 高分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1961年开始研究高聚物长链分子的构像与性能的关系,绘出 大分子的结构图,为研制新型聚合物开辟道路,为现代塑料工业奠定了基础。1975年开 始研究橡胶弹性现象和在网络性质方面计算内分子反应影响的理论,建立了弗洛里一厄曼 理论】 【获得奖励及荣誉】 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