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EngineeringEthics)执笔者:赵春旺审核人:许泳行编写日期:2022年5月课程基本信息材料化学适用专业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否课程性质限选课是否为双语学分数1学分学时数总学时16,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后续课程二、课程简述《工程伦理学》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伦理学是以工程中的伦理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与伦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学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伦理、责任、风险四大概念及其关系,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工程师的责任,工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工程利益相关方的博奔,工程中的诚信与道德,工程与生态责任,工程伦理的应用等。该课程以增强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敏感性、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为目的,传授工程伦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为工科大学生将来在工程实践中创建造福人类的工程奠定基础。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度3-3能够在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材料化H约束下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L实践需求的解决方案。3-4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6.工程与社会:能够在工程实践中6-1了解与材料生产有关的社会、健康、安H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全、法律及文化方面的知识。11
11 《工程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Ethics) 执笔者:赵春旺 审核人:许泳行 编写日期:2022 年 5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材料化学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限选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1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16,其中:实验(实训) 0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 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述 《工程伦理学》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伦理学是以工程中的伦理 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与伦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学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伦理、责任、 风险四大概念及其关系,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工程师的责任,工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与社会 责任,工程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工程中的诚信与道德,工程与生态责任,工程伦理的应用等。 该课程以增强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敏感性、掌握工程伦理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为目的, 传授工程伦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 伦理问题的能力,为工科大学生将来在工程实践中创建造福人类的工程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支撑度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材料化 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满足 实践需求的解决方案。 3-3 能够在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 约束下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H 3-4 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 L 6.工程与社会:能够在工程实践中 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 6-1 了解与材料生产有关的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及文化方面的知识。 H
化等因素,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6-2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L范,履行社会责任。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流程。7-1了解材料制备工艺流程中原料选取、“三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认M废”排放及工艺环节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识并充分考虑材料化学领域工程发展的影响。实践活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17-2能根据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评展的影响。L价制订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H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8-2能够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遵守工程职业H规范。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具有独立开展工作M9-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以及团队整合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9-2能够在从事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的团学科背景下担任团队成员或负责H队中承担相应角色。人。(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3-3能够在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下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讲授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决策中的利益冲突、环境保护与工程伦理等知识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因而能够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3-4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通过讲授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决策中的利益冲突、环境保护与工程伦理等知识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因而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6-1了解与材料生产有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了解与材料生产有关的社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知识。6-2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流程:通过讲授工程伦理准则、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工程中的人道主义、工程风险及其规避等知识点,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等影响,从而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流程。7-1了解材料制备工艺流程中原料选取、“三废"排放及工艺环节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讲授工程的生态观、工程师的生态责任意识、绿色工程、生态伦理对工程的新挑战、可持续消费等知识点,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了解材料制备工艺流程中原料选取、“三废"排放及工艺环节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7-2能根据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评价制订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通过讲授工程的生态观、工程师的生态责任意识、绿色工程、生态伦理对工程的新挑战、可持续消费等知识点,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根据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评价制订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12
12 化等因素,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 范,履行社会责任。 6-2 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 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流程。 L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认 识并充分考虑材料化学领域工程 实践活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的影响。 7-1了解材料制备工艺流程中原料选取、“三 废”排放及工艺环节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 M 7-2 能根据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评 价制订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L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和 规范。 8-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H 8-2 能够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遵守工程职业 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 H 9.个人和团队:具有独立开展工作 以及团队整合工作所需的自然科 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多 学科背景下担任团队成员或负责 人。 9-1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 M 9-2 能够在从事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的团 队中承担相应角色。 H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3-3 能够在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下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讲授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决策中的利益冲突、环境保护与工程伦理等知识点,学生能够理解 和掌握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因而能够对研发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3-4 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通过讲授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决策中的利益冲 突、环境保护与工程伦理等知识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社会、安全、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约 束,因而能够针对研发方案提出优化的措施。 6-1 了解与材料生产有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材料化学工 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了解与材料生产有关的社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6-2 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流程:通过讲授 工程伦理准则、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工程中的人道主义、工程风险及其规避等知识点, 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等影响,从而选择 适当的材料和工艺流程。 7-1 了解材料制备工艺流程中原料选取、“三废”排放及工艺环节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影响:通过讲授工程的生态观、工程师的生态责任意识、绿色工程、生态伦理对工程的新挑 战、可持续消费等知识点,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了解材料制备 工艺流程中原料选取、“三废”排放及工艺环节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能根据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评价制订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通过讲授工程的生态 观、工程师的生态责任意识、绿色工程、生态伦理对工程的新挑战、可持续消费等知识点, 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根据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评价制订材 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建设与社会责任、与商业有关的工程诚信与道德、社会责任与揭发等知识点,学生能够树立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8-2能够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通过讲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等知识点,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9-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通过讲授工程及其利益相关者、工程决策中的博奔、工程施工中的博奔、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的对策、工程师与经理之间的博奔、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契约理论等知识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9-2能够在从事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的团队中承担相应角色:通过讲授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师责任的种类、工程师在公共事务中承担社会角色时的诚信与道德、对雇主的忠诚与道德等知识点,学生能够在从事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的团队中承担相应角色。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工程伦理基本规范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与课程报告相结合。(三)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课程报告占总评成绩的60%。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一章概论重点:工程,工程师,工程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伦理准则,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难点:工程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诚信、公正、客观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道德底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对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第一节工程和工程师一、工程概述:“工程”一词的由来,工程理念,工程思维,工程哲学,工程管理,工程文化,工程教育,工程活动的内涵。13
13 8-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建设与社会责 任、与商业有关的工程诚信与道德、社会责任与揭发等知识点,学生能够树立人文社会科学 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8-2 能够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通过讲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等知识点,以及对材料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的讲授,学生能够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遵守工程职 业道德规范并履行责任。 9-1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通过讲授工程及其利益相关者、工程决策中的博弈、工程施 工中的博弈、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的对策、工程师与经理之间的博弈、工程伦理准则与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契约理论等知识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或意识。 9-2 能够在从事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的团队中承担相应角色:通过讲授工程伦理准则与工 程师的职业伦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师责任的种类、工程师在公共事务中承担社会角 色时的诚信与道德、对雇主的忠诚与道德等知识点,学生能够在从事材料生产、研究和开发 的团队中承担相应角色。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在考核学生对工程伦理基本规范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社 会责任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与课程报告相结合。 (三)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成绩的 40%,课程报告占总评 成绩的 6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工程和工程师 一、工程概述:“工程”一词的由来,工程理念,工程思维,工程哲学,工程管理,工程 文化,工程教育,工程活动的内涵。 重点:工程,工程师,工程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伦理准则,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 难点:工程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诚信、公正、客观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道德底线,培养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对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
二、工程师:工程师的起源和发展,工程师的职业特征与工程知识问题,工程师的职业困境和工程师的职业责任问题,工程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问题。第二节工程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一、当代工程的新特征:高科技化,大规模的集成化,更深刻的社会化。二、工程与伦理:工程各阶段的伦理问题。三、工程技术活动的伦理意蕴:首先表现在行为层次,其次在规范层次,最后涉及到观念层次。四、技术共同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技术共同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通过技术规范进行。第三节伦理学及工程伦理学的含义一、伦理与伦理学:伦理的意义,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二、工程伦理学的含义:工程伦理学是旨在理解应当用以指导工程实践的道德价值、解决工程中道德问题以及论证与工程有关的道德判断的活动和学科。第四节研究工程伦理学的意义及方法一、研究工程伦理学的意义:提高工程师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使工程师增强道德意识。二、研究工程伦理学的方法:规范性研究、概念性研究和事实性研究。第五节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一、工程师个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工程师不仅要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关系。二、工程伦理准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关爱生命原则,安全可靠原则,关爱自然原则,公平正义原则。三、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质量和安全,诚信、正直和公正,工程师与管理者。四、工程师等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博、通的知识基础,实、创、理的思维方式,责、学、和的品格素养。第二章伦理学与工程伦理学研究综述重点:伦理学和工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难点:工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课程思政:激励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对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第一节伦理学研究综述一、伦理学理论演进的阶段与范式:一阶段说(改革开放至今),二阶段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三阶段说。二、我国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与争鸣:当代中国应当确立起何种道德观念与伦理秩序?14
14 二、工程师:工程师的起源和发展,工程师的职业特征与工程知识问题,工程师的职业 困境和工程师的职业责任问题,工程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问题。 第二节 工程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一、当代工程的新特征:高科技化,大规模的集成化,更深刻的社会化。 二、工程与伦理:工程各阶段的伦理问题。 三、工程技术活动的伦理意蕴: 首先表现在行为层次,其次在规范层次,最后涉及到观念 层次。 四、技术共同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技术共同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通过技术规 范进行。 第三节 伦理学及工程伦理学的含义 一、伦理与伦理学:伦理的意义,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 二、工程伦理学的含义:工程伦理学是旨在理解应当用以指导工程实践的道德价值、解 决工程中道德问题以及论证与工程有关的道德判断的活动和学科。 第四节 研究工程伦理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工程伦理学的意义:提高工程师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使工程师增强道德意识。 二、研究工程伦理学的方法:规范性研究、概念性研究和事实性研究。 第五节 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一、工程师个体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影响:工程师不仅要精通技术业务、能够创造性地解 决有关技术难题,还要善于管理和协调、处理好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关系。 二、工程伦理准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关爱生命原则,安全可靠原则,关爱自然原则, 公平正义原则。 三、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质量和安全,诚信、正直和公正,工程师与管理者。 四、工程师等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博、通的知识基础,实、创、理的思维方 式,责、学、和的品格素养。 第二章 伦理学与工程伦理学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伦理学研究综述 一、伦理学理论演进的阶段与范式:一阶段说(改革开放至今),二阶段说(改革开放前 后两个阶段),三阶段说。 二、我国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与争鸣:当代中国应当确立起何种道德观念与伦理秩序? 重点:伦理学和工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工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课程思政:激励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对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
如何确立现代性道德观念和伦理秩序?三、我国伦理学研究的使命与展望:伦理学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伦理学理论展望。第二节工程伦理学研究综述一、工程伦理课题得以凸显的原因:在工程界普遍存在对工程伦理的片面性认识,缺乏对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及对工程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二、建立工程伦理学的现实基础:国内普遍认为工程伦理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和急需的。三、建立工程伦理学的途径和方法:价值评判,案例分析,道德审视。四、工程伦理学的内容:责任,公平,安全,风险。五、工程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复杂性,特殊性。六、狭义的工程伦理学与广义的工程伦理学: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工程活动中的决策、政策和价值。第三章工程师的责任重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师责任的种类。难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树立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对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第一节工程观及其演变一、工程和工程观:工程系统观,工程社会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伦理观,工程文化观。二、工程观的演变:听天由命,征服自然,天人和谐。第二节工程责任观的演变一、强调公司忠诚(18世纪末一一20世纪初):工程师的基本义务是对机构忠诚、对雇主负责。二、强调技术专家领导(20世纪上半叶):技术统治运动。三、强调社会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把对人类造福作为最高责任。第三节工程技术发展与责任的关系一、工程技术与责任关系的演变二、相关学者观点第四节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一、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承担与职业地位相应的社会责任。二、工程师个人职业道德发展过程:前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有原则的专业人员。三、工程师职业道德标准规范之间的伦理冲突:对立的不服从,不参与的不服从,抗议15
15 如何确立现代性道德观念和伦理秩序? 三、我国伦理学研究的使命与展望:伦理学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伦理学理论展望。 第二节 工程伦理学研究综述 一、工程伦理课题得以凸显的原因:在工程界普遍存在对工程伦理的片面性认识,缺乏 对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及对工程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进行伦理道德的教 育。 二、建立工程伦理学的现实基础:国内普遍认为工程伦理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 是可能的和急需的。 三、建立工程伦理学的途径和方法:价值评判,案例分析,道德审视。 四、工程伦理学的内容:责任,公平,安全,风险。 五、工程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复杂性,特殊性。 六、狭义的工程伦理学与广义的工程伦理学: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工程活动中的决策、 政策和价值。 第三章 工程师的责任 第一节 工程观及其演变 一、工程和工程观:工程系统观,工程社会观,工程生态观,工程伦理观,工程文化观。 二、工程观的演变:听天由命,征服自然,天人和谐。 第二节 工程责任观的演变 一、强调公司忠诚(18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程师的基本义务是对机构忠诚、对雇 主负责。 二、强调技术专家领导(20 世纪上半叶):技术统治运动。 三、强调社会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把对人类造福作为最高责任。 第三节 工程技术发展与责任的关系 一、工程技术与责任关系的演变 二、相关学者观点 第四节 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一、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承担与职业地位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工程师个人职业道德发展过程:前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有原则的专业人员。 三、工程师职业道德标准规范之间的伦理冲突:对立的不服从,不参与的不服从,抗议 重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师责任的种类。 难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树立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职业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对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