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部分为著作卷(《资本论》及其 手稿除外),包括第1卷到第29卷。第1卷收入马克思从1833年到 1843年3月所写的著作。全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博士论文和 政论文章,第二部分为中学毕业作文和早年的文学习作。它们反映了 马克思从中学时期直到《莱茵报》停刊为止的思想发展,他从唯心主 义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以及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形成和发展的过 程。 马克思的童年和中学时期是在故乡特里尔市度过的。特里尔位 于德国经济最发达而又深受法国革命影响的莱茵省,自由主义思想 盛行。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学习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收入本 卷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三篇作文,是记述马克思当时思 想状况的最早资料。这三篇作文反映了启蒙思想、理性主义和人道主 义对他的影响,反映了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 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既表达了少年马克思卓越超 群的抱负,又说明他对现实的社会环境抱有冷静客观的态度。他写 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 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 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 1
前 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部分为著作卷(《资本论》及其 手稿除外),包括第1卷到第29卷。第1卷收入马克思从1833年到 1843年3月所写的著作。全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博士论文和 政论文章,第二部分为中学毕业作文和早年的文学习作。它们反映了 马克思从中学时期直到《莱茵报》停刊为止的思想发展,他从唯心主 义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以及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形成和发展的过 程。 马克思的童年和中学时期是在故乡特里尔市度过的。特里尔位 于德国经济最发达而又深受法国革命影响的莱茵省,自由主义思想 盛行。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学习期间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收入本 卷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三篇作文,是记述马克思当时思 想状况的最早资料。这三篇作文反映了启蒙思想、理性主义和人道主 义对他的影响,反映了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 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既表达了少年马克思卓越超 群的抱负,又说明他对现实的社会环境抱有冷静客观的态度。他写 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 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 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 1
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见本卷第459页)。为人类工作这一崇高理想预示了马克思后来思 想发展的方向。 1835年秋,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法 学。在大学初期,他一度热中于诗歌写作。本卷收入了他主要在波恩 和柏林上大学的最初年月里写的文学习作。在献给燕妮·冯·威斯 特华伦的三本诗集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未婚妻的倾慕和思念之情,歌 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表露了对两人的结合遭到阻难的焦虑和自己 的崇高志向。从献给父亲的诗作以及录自他姐姐索菲亚的纪念册和 笔记本的诗作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广博的 文史知识,对腐朽旧势力的反抗精神和疾恶如仇的正直襟怀,对真理 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以及抨击邪恶、针砭时弊的战斗风格。尽管这 些文学习作艺术价值不高,而且作者本人对它们也持批评态度,但 是,它们为了解马克思早年所受思想影响的范围、他在成长时期对周 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他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他的理想和追求, 提供了可贵的材料。马克思很快认识到,诗歌创作不是他合适的发展 方向,便转而专心致志地从事理论研究了。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时期是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 阶段。柏林大学是当时德国思想斗争的中心,黑格尔主义在这里占着 支配地位。黑格尔学派的左翼—— 青年黑格尔派在柏林十分活跃,它 站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教条,捍卫信仰自由和新闻 出版自由,并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引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结 论。1837年起,马克思接近青年黑格尔派,并成为柏林青年黑格尔派 的博士俱乐部的积极成员。1839年起,马克思开始研究古希腊哲学, 特别是伊壁鸠鲁哲学。他曾计划撰写一部全面论述伊壁鸠鲁主义、斯 2 前 言
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见本卷第459页)。为人类工作这一崇高理想预示了马克思后来思 想发展的方向。 1835年秋,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法 学。在大学初期,他一度热中于诗歌写作。本卷收入了他主要在波恩 和柏林上大学的最初年月里写的文学习作。在献给燕妮·冯·威斯 特华伦的三本诗集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未婚妻的倾慕和思念之情,歌 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表露了对两人的结合遭到阻难的焦虑和自己 的崇高志向。从献给父亲的诗作以及录自他姐姐索菲亚的纪念册和 笔记本的诗作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广博的 文史知识,对腐朽旧势力的反抗精神和疾恶如仇的正直襟怀,对真理 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以及抨击邪恶、针砭时弊的战斗风格。尽管这 些文学习作艺术价值不高,而且作者本人对它们也持批评态度,但 是,它们为了解马克思早年所受思想影响的范围、他在成长时期对周 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他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他的理想和追求, 提供了可贵的材料。马克思很快认识到,诗歌创作不是他合适的发展 方向,便转而专心致志地从事理论研究了。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时期是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 阶段。柏林大学是当时德国思想斗争的中心,黑格尔主义在这里占着 支配地位。黑格尔学派的左翼—— 青年黑格尔派在柏林十分活跃,它 站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教条,捍卫信仰自由和新闻 出版自由,并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引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结 论。1837年起,马克思接近青年黑格尔派,并成为柏林青年黑格尔派 的博士俱乐部的积极成员。1839年起,马克思开始研究古希腊哲学, 特别是伊壁鸠鲁哲学。他曾计划撰写一部全面论述伊壁鸠鲁主义、斯 2 前 言
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著作。他选择这个题目,显然同青年黑格尔派 的政治理论需要相联系,他们想通过阐述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 晚期哲学的三个派别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来论证 他们自己的要求个性自由的自我意识哲学、无神论观点和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观点。1841年4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 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他研 究古希腊哲学取得的实际成果。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分析并批判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种种歪 曲和贬低,纠正了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 哲学家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的传统偏见,阐明了他们在自然哲学方 面的差别,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独特的积极的意义。在马克思 看来,重要的是伊壁鸠鲁用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论点纠正了 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从而企图从自然的角 度来阐明个人的意志自由、个性和独立性。马克思指出,原子脱离直 线作偏斜运动不是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偶然的规定,而 是被赋予了普遍意义的原子运动规律,它贯穿于伊壁鸠鲁的整个哲 学。伊壁鸠鲁使原子的所有特性的规定都具有矛盾的性质,他把原子 概念中形式和物质、本质和存在的矛盾客观化了。马克思认为,这里 包含着古希腊哲学家思想中所固有的辩证因素,伊壁鸠鲁实质上提 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辩证思想。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分析,说明 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学说已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自觉地独立 地加以运用。 马克思重视伊壁鸠鲁认为只有原子偏斜运动体现了自我意识的 自由的观点,但并不赞成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自 我意识的心灵宁静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不能抽象地理解自由,不能 前 言 3
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著作。他选择这个题目,显然同青年黑格尔派 的政治理论需要相联系,他们想通过阐述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 晚期哲学的三个派别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来论证 他们自己的要求个性自由的自我意识哲学、无神论观点和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观点。1841年4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 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他研 究古希腊哲学取得的实际成果。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分析并批判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种种歪 曲和贬低,纠正了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 哲学家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的传统偏见,阐明了他们在自然哲学方 面的差别,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独特的积极的意义。在马克思 看来,重要的是伊壁鸠鲁用原子脱离直线作偏斜运动的论点纠正了 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从而企图从自然的角 度来阐明个人的意志自由、个性和独立性。马克思指出,原子脱离直 线作偏斜运动不是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偶然的规定,而 是被赋予了普遍意义的原子运动规律,它贯穿于伊壁鸠鲁的整个哲 学。伊壁鸠鲁使原子的所有特性的规定都具有矛盾的性质,他把原子 概念中形式和物质、本质和存在的矛盾客观化了。马克思认为,这里 包含着古希腊哲学家思想中所固有的辩证因素,伊壁鸠鲁实质上提 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辩证思想。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分析,说明 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学说已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自觉地独立 地加以运用。 马克思重视伊壁鸠鲁认为只有原子偏斜运动体现了自我意识的 自由的观点,但并不赞成伊壁鸠鲁把自由理解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自 我意识的心灵宁静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不能抽象地理解自由,不能 前 言 3
通过把人同周围环境分开并把二者绝对对立的办法来实现自由。只 有当人不被看作是抽象的个别性,而是从人同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 和相互作用中来考察人的时候,自由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深刻 地分析了人和客观现实、哲学和世界的辩证关系,指出:“在自身中变 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 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 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 (见本卷第75页)作为一种意志力量,哲学必然要同外部世界发生关 系,变成一种实践力量。由于哲学和世界这样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一 方面哲学不断扬弃自身内在的缺点和缺陷,另一方面世界也不断合 理化,其结果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诚然,马克 思这时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超出唯心主义的立场,但是,以实践作为 中介对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辩证认识,却为正确理解主体的能动作用 开辟了道路。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还鲜明地阐述了坚定的无神论观点。他反 对宗教,反对宗教对哲学和个人的压制,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 放出来。他把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我痛恨所有的神”作为哲学的格言, 并明确声称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他十分赞赏伊壁鸠鲁站在 无神论的立场上反对整个希腊民族把天体神化的观点,称赞伊壁鸠 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马克思不仅驳倒了旧的理性主义 的神学,而且批判了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对立的做法。他已经开 始把目光投到宗教观念同现实世界的联系上来了。他在驳斥关于神 的存在的证明时指出,因为自然安排得不好,所以神才存在;因为非 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见本卷第101页)。哲学的任务就是 要克服客观存在的非理性,使世界和人本身变得合乎理性。 从1842年初起,马克思直接参与现实政治问题的讨论,注意当 4 前 言
通过把人同周围环境分开并把二者绝对对立的办法来实现自由。只 有当人不被看作是抽象的个别性,而是从人同周围环境的密切联系 和相互作用中来考察人的时候,自由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深刻 地分析了人和客观现实、哲学和世界的辩证关系,指出:“在自身中变 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 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 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 (见本卷第75页)作为一种意志力量,哲学必然要同外部世界发生关 系,变成一种实践力量。由于哲学和世界这样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一 方面哲学不断扬弃自身内在的缺点和缺陷,另一方面世界也不断合 理化,其结果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诚然,马克 思这时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超出唯心主义的立场,但是,以实践作为 中介对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辩证认识,却为正确理解主体的能动作用 开辟了道路。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还鲜明地阐述了坚定的无神论观点。他反 对宗教,反对宗教对哲学和个人的压制,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 放出来。他把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我痛恨所有的神”作为哲学的格言, 并明确声称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他十分赞赏伊壁鸠鲁站在 无神论的立场上反对整个希腊民族把天体神化的观点,称赞伊壁鸠 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马克思不仅驳倒了旧的理性主义 的神学,而且批判了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对立的做法。他已经开 始把目光投到宗教观念同现实世界的联系上来了。他在驳斥关于神 的存在的证明时指出,因为自然安排得不好,所以神才存在;因为非 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见本卷第101页)。哲学的任务就是 要克服客观存在的非理性,使世界和人本身变得合乎理性。 从1842年初起,马克思直接参与现实政治问题的讨论,注意当 4 前 言
时紧迫的政治问题。1842年5月,他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 月15日成了该报编辑。在他的影响下,《莱茵报》由一家自由资产阶 级反对派的报纸变成具有鲜明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人民喉舌。马克 思在自己的政论文章中把矛头指向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要求新闻 出版自由,批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立法,反对查禁进步报刊;批判封 建等级代表制,要求建立人民代表制;剖析普鲁士的立法及其思想基 础;维护区乡制度改革运动,揭露普鲁士政府想取消进步的城乡权利 平等原则的企图;批判普鲁士国家及其社会基础,捍卫全体人民的民 主权利。 马克思在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揭 露了1841年12月24日弗里德里希- 威廉四世所颁布的书报检查 令的伪善本质,论述了实行新闻出版自由的必要性。马克思运用哲学 上的逻辑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通过揭露普鲁士政府的行为在逻辑 上的矛盾,证明普鲁士国家制度的不合理性,指出普鲁士警察国家及 其书报检查立法的目的不是要保障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 位,而是要维护反动势力的利益,把反动统治者的观点和要求提升为 法律,以压制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因此,这个国家是和人民根 本对立的。马克思得出结论说:“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 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见本卷第134页)。这里批判的锋芒 已经指向整个普鲁士国家。 马克思最先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是《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 论》这一组文章中的第一篇《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 论情况的辩论》。在这里马克思已经不是像在评书报检查令的那篇文 章中那样,从一般的理论观点出发,而是从具体的政治观点出发来看 待新闻出版自由了,已经把新闻出版自由的问题同各个社会等级对 前 言 5
时紧迫的政治问题。1842年5月,他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 月15日成了该报编辑。在他的影响下,《莱茵报》由一家自由资产阶 级反对派的报纸变成具有鲜明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人民喉舌。马克 思在自己的政论文章中把矛头指向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要求新闻 出版自由,批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立法,反对查禁进步报刊;批判封 建等级代表制,要求建立人民代表制;剖析普鲁士的立法及其思想基 础;维护区乡制度改革运动,揭露普鲁士政府想取消进步的城乡权利 平等原则的企图;批判普鲁士国家及其社会基础,捍卫全体人民的民 主权利。 马克思在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揭 露了1841年12月24日弗里德里希- 威廉四世所颁布的书报检查 令的伪善本质,论述了实行新闻出版自由的必要性。马克思运用哲学 上的逻辑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通过揭露普鲁士政府的行为在逻辑 上的矛盾,证明普鲁士国家制度的不合理性,指出普鲁士警察国家及 其书报检查立法的目的不是要保障国家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 位,而是要维护反动势力的利益,把反动统治者的观点和要求提升为 法律,以压制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自由。因此,这个国家是和人民根 本对立的。马克思得出结论说:“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 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见本卷第134页)。这里批判的锋芒 已经指向整个普鲁士国家。 马克思最先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是《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 论》这一组文章中的第一篇《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 论情况的辩论》。在这里马克思已经不是像在评书报检查令的那篇文 章中那样,从一般的理论观点出发,而是从具体的政治观点出发来看 待新闻出版自由了,已经把新闻出版自由的问题同各个社会等级对 前 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