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Slected Case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anal Relations 课程号:40502047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国际政治学原理、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 面向对象: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是为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经典案例的回原和分析,帮助同学们对当代国际关系 中一些带有标志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以弥补在其他课程学习过程中无 法涉及的内容。第 ,本课程将具体的个案分析与以往学习过的相关理论课程、国际关系史 相互联系和衔接,促进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向题和研究问 题的能力。第三,对任何一个案例的分析,都需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事态发展进程的梳 理,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国际法上的意义等多重视角,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 野,促进各门学科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最后,对任何一个案例 的分析和讨论都 建立在对史实和研究成果熟悉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布置参考文献 和开展课程讨论等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教学参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理论教学:36学时 知识单元1:导论 参考学时:3学时 学习内容: 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特色、教学方法与要求、研究方法等。 知识单元2:经典案例之一:世纪审判(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内容: (一)世纪审判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这场历时6年之久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 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 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 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 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 居杀和日本人对中国南京的屠城大居杀是人 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灾难。为了惩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肃清法西斯的余孽
《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 Slected Case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anal Relations 课程号:405020472 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36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 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国际政治学原理、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 面向对象: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是为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经典案例的回顾和分析,帮助同学们对当代国际关系 中一些带有标志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以弥补在其他课程学习过程中无 法涉及的内容。第二,本课程将具体的个案分析与以往学习过的相关理论课程、国际关系史 相互联系和衔接,促进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研究问 题的能力。第三,对任何一个案例的分析,都需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事态发展进程的梳 理,并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国际法上的意义等多重视角,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 野,促进各门学科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最后,对任何一个案例 的分析和讨论都应建立在对史实和研究成果熟悉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布置参考文献 和开展课程讨论等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教学参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 理论教学:36 学时 知识单元 1:导论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特色、教学方法与要求、研究方法等。 知识单元 2:经典案例之一:世纪审判(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一)世纪审判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这场历时6年之久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 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 洋。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 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 60%至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和日本人对中国南京的屠城大屠杀是人 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种族灭绝灾难。为了惩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肃清法西斯的余孽
通过法庭审判的方式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维护人性和生命的尊严。战争结束后,盟国在纽 伦堡和东京两地组津国际军事法庭,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别、组织和实施者追究个人的战 争责任。 世纪审判的法理基础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的复兴作为三大支柱, 构成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理论基础。 格老秀斯的万国法理论是国际公法学的开之作。对后世影响是大。他认为,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战争与和平两种,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战争还必须具备应 当遵守的共同规则。这些对国 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格老秀斯有关国际法所提出的主要 原则包括:(1)守法原则:(2)中立国原则:(3)和平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5)海洋自由原则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西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战争问题上,他认为,交战双方损害 敌方的权力不是无限的,隐含者超出军事需要的破坏和屠杀行为应是违法行为,战俘的生命 应受到保护和尊重,而不能任意剥夺。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的正义性,即“恶法非法”,而实证法学派正相反,强调只要是经过 法定程序制定实施的法律,就是需要得到遵守的,即“恶法亦法 新康德主义法学的著名 代表人物拉德布鲁赫促进了实证法与自然法的统一与融合,他主张自然法和实证法不是截然 对立的,法律应该是实证的,而其精神却应该是自然法的。这样,传统的自然法和实证法就在 拉德布鲁赫的理论中找到了一条妥协折衷之路,新自然法开始流行。 1899年在海牙召开的和平会议及随之缔结的《国际纷争和平解决公约》(他称《关于和 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实 公约》),第 一次明确对以战争解决国际 端的 “权利” 以限制。 1928年的《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 国际公约。而在此之前,西方传统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一向认为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 利。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危害和平罪)的主要法律根据。 (三)世纪审判的国际实践 第 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 苦与伤害 为 避免类似惨剧的再次发生,191g 年1月,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以及日本的外交部长在凡尔赛召开会议期间,任命了一个 委员会负责处理战争发动者的责任和刑罚问题(Commiss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of War and Enforcement of Penalties) 这是国际社会对以建立国际法庭的方式审判战争罪犯讲行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学试 国阿 变幻的 响,审判工作并未取得预期效 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将 在国际联盟 内又 了多次尝试 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美、苏、英、法四大盟国共同组织对德国纳粹战犯的红 伦堡审判(the Nuremberg Trial)).经过10个月多的审判,法庭最终判决22名被告中的12人绞 刑。 946年1月19日同国发布《军最高统帅部省布成立元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通告 决定在东京设立临时军事法庭,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这是二战结束以后依照国际公法 成立的第二个战争犯罪市判法庭,也是继纽伦堡审判以后第二个具有完备规范性和程序性的 国际军事法庭,其管辖范围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与日本战争犯罪有关的国际刑事案件,判如 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 (四)世纪审判的意义与影响 1、纽伦堡原则的确立。1946年12月1日联合国大会确认并通过了“纽伦堡国际军 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应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即“纽伦堡七原则,确立了国际战争犯罪的认定 种类和责任。纽伦堡审判及东京审判修改传统国际法,认定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必须在法律 上承担责任:明确规定国家及其领导人不仅要对本国及其人民承担义务,而且必须对人类共
通过法庭审判的方式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维护人性和生命的尊严。战争结束后,盟国在纽 伦堡和东京两地组建国际军事法庭,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者追究个人的战 争责任。 (二)世纪审判的法理基础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法的复兴作为三大支柱, 构成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理论基础。 格老秀斯的万国法理论是国际公法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最大。他认为,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战争与和平两种,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战争还必须具备应 当遵守的共同规则。这些对国际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格老秀斯有关国际法所提出的主要 原则包括:(1)守法原则;(2)中立国原则;(3)和平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5)海洋自由原则。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西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战争问题上,他认为,交战双方损害 敌方的权力不是无限的,隐含着超出军事需要的破坏和屠杀行为应是违法行为,战俘的生命 应受到保护和尊重,而不能任意剥夺。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的正义性,即“恶法非法”,而实证法学派正相反,强调只要是经过 法定程序制定实施的法律,就是需要得到遵守的,即“恶法亦法”。 新康德主义法学的著名 代表人物拉德布鲁赫促进了实证法与自然法的统一与融合,他主张自然法和实证法不是截然 对立的,法律应该是实证的,而其精神却应该是自然法的。这样,传统的自然法和实证法就在 拉德布鲁赫的理论中找到了一条妥协折衷之路,新自然法开始流行。 1899 年在海牙召开的和平会议及随之缔结的《国际纷争和平解决公约》(也称《关于和 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第一公约》) ,第一次明确对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权利”加以限制。 1928 年的《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 国际公约。而在此之前,西方传统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一向认为主权国家有诉诸战争的绝对权 利。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危害和平罪)的主要法律根据。 (三)世纪审判的国际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与伤害。为了避免类似惨剧的再次发生,1919 年 1 月,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以及日本的外交部长在凡尔赛召开会议期间,任命了一个 委员会负责处理战争发动者的责任和刑罚问题(Commiss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of War and Enforcement of Penalties)。 这是国际社会对以建立国际法庭的方式审判战争罪犯进行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尝试。 由于受当时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影响,审判工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将 战争罪犯绳之于法的努力并未因此停顿,在国际联盟框架内又作了多次尝试。 1945 年 11 月至 1946 年 10 月, 美、苏、英、法四大盟国共同组织对德国纳粹战犯的纽 伦堡审判(the Nuremberg Trial)。经过 10 个月多的审判,法庭最终判决 22 名被告中的 12 人绞 刑。 1946 年 1 月 19 日,同盟国发布《盟军最高统帅部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通告, 决定在东京设立临时军事法庭,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进行审判,这是二战结束以后依照国际公法 成立的第二个战争犯罪审判法庭,也是继纽伦堡审判以后第二个具有完备规范性和程序性的 国际军事法庭,其管辖范围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与日本战争犯罪有关的国际刑事案件,判处 东条英机等 7 名甲级战犯绞刑。 (四)世纪审判的意义与影响 1、纽伦堡原则的确立。1946 年 12 月 11 日联合国大会确认并通过了“纽伦堡国际军事 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应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即“纽伦堡七原则”,确立了国际战争犯罪的认定、 种类和责任。纽伦堡审判及东京审判修改传统国际法,认定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必须在法律 上承担责任;明确规定国家及其领导人不仅要对本国及其人民承担义务,而且必须对人类共
同体及世界和平负有责任:由此,国际安全的归责原则被改变,引导了战后国际安全观的改 2、确立了现代战争伦理。以格老秀斯的正义战争学说为理论框架,以《海牙公约》、《非 战公约》、《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宪章》为法理依据,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最终实现了 关于战争伦理的法律实践。西方世界大致确认了关于正义战争的规范标准,影响了以联合国 为框架的集体安全体系的构建。 3、促进了战后国际刑法的发展。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新原则的确立,通过追究个人的 刑事责任来避免和减少战争的发生,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20世纪90年代起,前南法庭 卢旺达法庭、国际刑事法庭相继实践,国际安全问题纳入国际刑事法律的规范, 4、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现实主义流派产生。另一方面,战后 盟国着手对德国和日本进行政治改造,实施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和法西斯军 国主义,消灭垄断集团。在传统的国家惩罚措施以外还对德国实施政权变更,改变日本的改 治体制,从而开创了对犯有国际罪行战败国内政进行干预的先例。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历史背景的回顾,对这一重大审判过程的介绍和意义的 分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及战后对法西斯集团的处置、战争罪犯的惩处有 更为清晰的了解,特别要明晰细伦堡原则的产牛及其对国际关系的意义。要求洗课同学事先 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伦堡宙判和东京宙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何客观评价世纪审判? 人类如何才能避免和遏制战争 知识单元3:经典案例之二:柏林危机 参考学时:3学时 欧洲战事结束后,盟军占领了纳粹德国,美、英、法部队从西部,苏军从东部接连进 柏林,分别占据了柏林东西两部分。在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后不久,柏林成为苏联控制下的 东欧和资本主义的西欧之间的分界线,而西柏林则成为一块东德辖区内的飞地。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1949.5)1948年6月24日,苏联占领当局开始封锁柏林与西 占区之间的交通,禁运各种物质, 切断了柏林与西方盟友的联系,美、英、法三国对此作出 了强烈的反应,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1-1959.春)1958年11月27日,苏联單方面向英美法二国发 出照会,要求它們六個月内撒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苏联会把西柏 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东德。英美法三因拒绝了 苏联的要求,並且宣称如果苏 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 它们們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 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6-8)1961年6月,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在谈判 德国和柏林问题时,双方意见尖锐对立,互不相让。6月4日,赫鲁晓夫向肯尼迪递交了
同体及世界和平负有责任;由此,国际安全的归责原则被改变,引导了战后国际安全观的改 变。 2、确立了现代战争伦理。以格老秀斯的正义战争学说为理论框架,以《海牙公约》、《非 战公约》、《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宪章》为法理依据,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最终实现了 关于战争伦理的法律实践。西方世界大致确认了关于正义战争的规范标准,影响了以联合国 为框架的集体安全体系的构建。 3、促进了战后国际刑法的发展。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新原则的确立,通过追究个人的 刑事责任来避免和减少战争的发生,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20 世纪 90 年代起,前南法庭、 卢旺达法庭、国际刑事法庭相继实践,国际安全问题纳入国际刑事法律的规范。 4、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现实主义流派产生。另一方面,战后, 盟国着手对德国和日本进行政治改造,实施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和法西斯军 国主义,消灭垄断集团。在传统的国家惩罚措施以外,还对德国实施政权变更,改变日本的政 治体制,从而开创了对犯有国际罪行战败国内政进行干预的先例。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历史背景的回顾,对这一重大审判过程的介绍和意义的 分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及战后对法西斯集团的处置、战争罪犯的惩处有 更为清晰的了解,特别要明晰纽伦堡原则的产生及其对国际关系的意义。要求选课同学事先 阅读相关参考文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何客观评价世纪审判? 3、世纪审判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是什么? 4、人类如何才能避免和遏制战争? 知识单元 3:经典案例之二:柏林危机 参考学时:3 学时 学习内容: (一)柏林危机案例回放 欧洲战事结束后,盟军占领了纳粹德国,美、英、法部队从西部,苏军从东部接连进驻 柏林,分别占据了柏林东西两部分。在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后不久,柏林成为苏联控制下的 东欧和资本主义的西欧之间的分界线,而西柏林则成为一块东德辖区内的飞地。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1949.5)1948 年 6 月 24 日,苏联占领当局开始封锁柏林与西 占区之间的交通,禁运各种物质,切断了柏林与西方盟友的联系,美、英、法三国对此作出 了强烈的反应,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1-1959.春)1958 年 11 月 27 日,苏联單方面向英美法二国发 出照会,要求它們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為自由市,否則,苏联会把西柏 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东德。英美法三國拒绝了 苏联的要求,並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 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6-8)1961 年 6 月,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在谈判 德国和柏林问题时,双方意见尖锐对立,互不相让。6 月 4 日,赫鲁晓夫向肯尼迪递交了一
份备忘录,要求迅速缔结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对西柏林的占领和交通权,使西柏林成为一个 白由域市。6月15日,赫鲁晓夫在就维也纳会谈所作的电视进话中声明了6个月的最后期 限和苏联以武力对武力的决心。7月8日,赫鲁晓夫宣布增加军事预算1/3,同时暂停执行 1960年1月宣布的裁减军队员额120万的计划。苏联的陆咄逼人使得柏林形势在6月4 之后迅速紧张,出现危机。8月13日,长达166公里的柏林墙开始修建,将整个西柏林环 形包围。 二)柏林危机的终结与柏林墙的拆除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柏林危机有所缓和。1971年9月3日,苏.美、英、法四国签 署《西柏林协定》,柏林危机基本结来 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并 建议推倒这堵墙。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人民误以为柏林 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用墙。此事件后来被称为“柏林墙倒場 事件。 柏林墙的推倒最终导致德国在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国家统 改变了德国以及 万万德国人的命运,同时也使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两大政治 阵营从此放弃了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 (三)对柏林危机事件的解读与分析 1、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本质的典型体现 战后美国的全球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 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 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彻底让位于美国与苏联这两 个侧翼大国。但是美苏冷战在欧洲正式爆发后,依然是以欧洲作为对抗与僵持的主战场。 2、柏林危机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危机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促进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 由于柏林封锁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危机感,促使它们加快了筹建北约的步伐,1949年 月由12国组建,8月正式成立 苏联封锁柏林,使保持中立的北欧国家感受到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除了瑞典继续 保持中立外,挪威、丹麦和冰岛均加入了北约组织。 3、柏林危机与核战争 年。 美制订“战略空中计划与柏林“的备忘录 (S1P-62) 腐空中痒配所精的全部武库258段导和找美毯线铁击” 求战 著总数为3423核武 的轰炸机)全部投向“东方集团”的1077个军事和城市工业目标”。做好了核战争准备 4、柏林危机与大国关系 法国坚持强硬立场,主张不对苏联进行任何形式的妥协,认为要改变现状的应该是苏联 人。西德希望美英法能够承担责任,坚决不承认东德,不希望看到任何西方对苏联的妥协。 英 一方面向维护西方在西柏林的利益 一方面又不想与苏联兵我相见,对法德的不合作态 度表示不满。 5、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认为只有加强战略地位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解决问题,这种观念推动了赫鲁晓夫在 起西方的品列反应 合赫鲁晓夫造成一种错觉,即只 对美国施加更大的直接压力,美国就会屈服于苏联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战争骨险 6、柏林危机与解决国际危机新机制 经过柏林危机的严峻对抗,美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夺依然在进行,但是如何避免对立和
份备忘录,要求迅速缔结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对西柏林的占领和交通权,使西柏林成为一个 自由城市。6 月 15 日,赫鲁晓夫在就维也纳会谈所作的电视讲话中声明了 6 个月的最后期 限和苏联以武力对武力的决心。7 月 8 日,赫鲁晓夫宣布增加军事预算 1/3,同时暂停执行 1960 年 1 月宣布的裁减军队员额 120 万的计划。苏联的咄咄逼人使得柏林形势在 6 月 4 日 之后迅速紧张,出现危机。8 月 13 日,长达 166 公里的柏林墙开始修建,将整个西柏林环 形包围。 (二)柏林危机的终结与柏林墙的拆除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柏林危机有所缓和。1971 年 9 月 3 日,苏﹑美﹑英﹑法四国签 署《西柏林协定》,柏林危机基本结束。 1987 年 6 月 12 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前发表演说并 建议推倒这堵墙。 1989 年 11 月 9 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人民误以为柏林 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围墙。此事件后来被称为“柏林墙倒塌” 事件。 柏林墙的推倒最终导致德国在 1 9 9 0 年 1 0 月 3 日实现了国家统一,改变了德国以及 千千万万德国人的命运,同时也使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两大政治 阵营从此放弃了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显现。 (三)对柏林危机事件的解读与分析 1、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本质的典型体现 战后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 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彻底让位于美国与苏联这两 个侧翼大国。但是美苏冷战在欧洲正式爆发后,依然是以欧洲作为对抗与僵持的主战场。 2、柏林危机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危机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的政治军事联系和合作,促进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 由于柏林封锁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危机感,促使它们加快了筹建北约的步伐,1949 年 4 月由 12 国组建,8 月正式成立。 苏联封锁柏林,使保持中立的北欧国家感受到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除了瑞典继续 保持中立外,挪威、丹麦和冰岛均加入了北约组织。 3、柏林危机与核战争 1961 年 9 月,美制订“战略空中计划与柏林”的备忘录,详细描述了 美军核战争计划 (SIOP-62),要求战略空中指挥部所辖的全部武库(2258 枚导弹和携带著总数为 3423 核武器 的轰炸机)全部投向“东方集团”的 1077 个军事和城市工业目标”。做好了核战争准备。 4、柏林危机与大国关系 法国坚持强硬立场,主张不对苏联进行任何形式的妥协,认为要改变现状的应该是苏联 人。西德希望美英法能够承担责任,坚决不承认东德,不希望看到任何西方对苏联的妥协。 英美一方面向维护西方在西柏林的利益,一方面又不想与苏联兵戎相见,对法德的不合作态 度表示不满。 5、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认为只有加强战略地位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解决问题,这种观念推动了赫鲁晓夫在 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决定。 1961 年 8 月 13 日,苏联在东柏林修建柏林墙的行动并没有引 起西方的强烈反应,事后美国还主动作出种种建议方案,给赫鲁晓夫造成一种错觉,即只要 对美国施加更大的直接压力,美国就会屈服于苏联的要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战争冒险。 6、柏林危机与解决国际危机新机制 经过柏林危机的严峻对抗,美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夺依然在进行,但是如何避免对立和
斗争演变成亚重的对抗和失控的冷战特点更加明显。 美苏开始谋求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妥协并实行合作共治,1963年6月美苏两国达成的“热 线“协定。 决定在两国首都之间建立常年畅通的直 联系线路,以便两国最高领导层在紧 情况下及时磋商。为解决围标社会解决国际危机提供了一个控制机制模本。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数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三次柏林危机历史的回顾,爆发原因及解决过程的分 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初期的历史,特别是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历史有更 为清嘶的了解,深刻体会两大阵营的对立冲突的严性。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 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柏林危机对冷战的影 3、柏林危机中大国关系研究 4、柏林危机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知识单元4:经典案例之三:古巴导弹危机 参考学时:6学 学习内容: (一)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面积约为11 万多平方公里」 1959年1 月 日,卡斯特罗与格瓦拉等人一同起义,建古巴共和国,任第一任总理 1965年卡斯特罗鲁斯组建的七,二六运动组织政名为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任第一书记。 60年代初,卡斯特罗·鲁斯政府领导古巴人民同美国的侵略、干涉、封锁和颠覆进行了 不屈的斗争。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废除一切租让地,把美资企业和私营银 行收归国有。对53,636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实行国有化,在农村进行两次土地改革。 在对外政策上,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持着友好 的关系,在1963 1981年 与苏联签署了5项经济协定。1972年古巴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古贸易额1977年达44亿美元,约占古巴外贸总额61%,1983年占至67%。向苏联出口 的主要产品是糖和镍。从苏联进口石油、机械、粮食等。 (二)古巴导弹危机案例回放 1959年8月,美国在美洲国家会议上拟通过“监督委员会"“泛美警察部队“,干涉古巴内 政,并支持流亡的兰斯上将从佛罗里 起飞,对古巴进行空袭 1960年4月,“猪湾事件"发生,中情局训练的流亡者在古巴登陆,企图推翻卡政权。 行动失败后,美停止对古巴的一切援助:1961年1月,美国与古巴两国断交。 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古巴调整对苏政策,两国达成布署导弹的秘密协定,苏古同盟关 系宣告建立。 1962年10月,美国一架U-2型高空侦察机首次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地对地中程导弹 的照片背尼迪总统立即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委会((ExComm).】 研究如何应对问 最终决定采纳海上封锁方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两个核大国在加勒比海的严重对护 公开化。 苏联发表强硬声明,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开往古巴的船只,表示将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最强
斗争演变成严重的对抗和失控的冷战特点更加明显。 美苏开始谋求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妥协并实行合作共治,1963 年 6 月美苏两国达成的“热 线”协定。决定在两国首都之间建立常年畅通的直接联系线路,以便两国最高领导层在紧急 情况下及时磋商。为解决国际社会解决国际危机提供了一个控制机制模本。 学习目标: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三次柏林危机历史的回顾,爆发原因及解决过程的分 析,使同学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爆发初期的历史,特别是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历史有更 为清晰的了解,深刻体会两大阵营的对立冲突的严峻性。要求选课同学事先阅读相关参考文 献,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作业: 1、柏林危机的起源及发展 2、柏林危机对冷战的影响 3、柏林危机中大国关系研究 4、柏林危机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知识单元 4:经典案例之三:古巴导弹危机 参考学时:6 学时 学习内容: (一)20 世纪 60 年代的古巴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面积约为 11 万多平方公里。 1959 年 1 月 1 日,卡斯特罗与格瓦拉等人一同起义,建古巴共和国,任第一任总理。 1965 年卡斯特罗·鲁斯组建的七·二六运动组织改名为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任第一书记。 60 年代初,卡斯特罗·鲁斯政府领导古巴人民同美国的侵略、干涉、封锁和颠覆进行了 不屈的斗争。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废除一切租让地,把美资企业和私营银 行收归国有。对 53,636 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实行国有化,在农村进行两次土地改革。 在对外政策上,与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持着友好 的关系,在 1963~1981 年与苏联签署了 5 项经济协定。1972 年古巴参加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古贸易额 1977 年达 44 亿美元,约占古巴外贸总额 61%,1983 年占至 67%。向苏联出口 的主要产品是糖和镍。从苏联进口石油、机械、粮食等。 (二)古巴导弹危机案例回放 1959 年 8 月,美国在美洲国家会议上拟通过“监督委员会”“泛美警察部队”,干涉古巴内 政,并支持流亡的兰斯上将从佛罗里达起飞,对古巴进行空袭。 1960 年 4 月,“猪湾事件”发生,中情局训练的流亡者在古巴登陆,企图推翻卡政权。 行动失败后,美停止对古巴的一切援助;1961 年 1 月,美国与古巴两国断交。 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古巴调整对苏政策,两国达成布署导弹的秘密协定,苏古同盟关 系宣告建立。 1962 年 10 月,美国一架 U-2 型高空侦察机首次拍摄到苏联在古巴部署地对地中程导弹 的照片。肯尼迪总统立即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委会(Ex Comm.)、,研究如何应对问题, 最终决定采纳海上封锁方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美苏两个核大国在加勒比海的严重对抗 公开化。 苏联发表强硬声明,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开往古巴的船只,表示将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