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投影63)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 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五、写作特色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 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 何体现的?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 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 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 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等。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 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 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 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 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投影64-67)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 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 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 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 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 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 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 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 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 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 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 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 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六、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 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投影68-89)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 和书>。 七、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 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 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八、小结: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一—<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 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21 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投影 63)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 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五、写作特色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 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 何体现的?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 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醮感情:“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 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 23 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 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等。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 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 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 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 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投影 64-67)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 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 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 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 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 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 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 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 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 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 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 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 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六、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 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投影 68-89)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 和书>。 七、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 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八、小结: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 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重点: l、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3、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散文,饱含着诗人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更须让学生自 主体悟,与文本对话。 教学设计: 第一本书,激越引读。 司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 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 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 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 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 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2、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 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 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 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 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 文题、作者) 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醅(ku4)似掺(chan)脊(j1)背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3)请列出人物,并简单地复述相关的故事。(运用实物投影显示有关人物)简单示意: 父亲 第一本书 乔元贞 人性善 “弄不成” 人情美 生活艰辛 读书乐趣 生活与命运
22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重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3、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散文,饱含着诗人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更须让学生自 主体悟,与文本对话。 教学设计: 一、第一本书,激趣引读。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 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 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 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 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 1923 年,1940 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 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2、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 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 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 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 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 文题、作者)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3)请列出人物,并简单地复述相关的故事。(运用实物投影显示有关人物)简单示意: “我” 父亲 第一本书 乔元贞 人性善 “弄不成” 人情美 生活艰辛 读书乐趣 生活与命运
2、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 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谁能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 常的经历。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 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谁能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走进书本。 设置问题情景 “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 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 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 的乐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感激、珍爱的感情追忆“第 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 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 点乐趣和温情。 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 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 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设置问题情景三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 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 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 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 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 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 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 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 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 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四、语言揣摩,体会含义。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 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 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 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 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 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 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 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 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
23 2、60 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 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谁能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 常的经历。 学生跳读课文 3 至 8 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 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谁能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走进书本。 设置问题情景一: “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 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 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 的乐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感激、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 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 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 一点乐趣和温情。 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 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 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设置问题情景三: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 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 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 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 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 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 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 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 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 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四、语言揣摩,体会含义。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 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 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 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 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 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 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 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 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
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 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 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 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 要是后者。) 五、研读文本, (一)感动温情 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 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学生发言) 明确:1因为作者感动。乔元贞家里极穷,连读的书也买不起,作者把自己的书撕成两 半,送一半给乔元贞,让同学有书读。作者的同情心和对同学的情谊让人感动 2父亲的慈爱、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也让人感动。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 结束,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当父亲看到“我”那本凄惨的课本时,愣了半天,翻来覆去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 批评指责,只是深深的叹着气。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这深深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 法的默许,又有对儿子同学生活贫困的深深同情。 3当时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也让人感动。“我”和狗引得十几个学生哄堂大 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达理的父亲的面上,我今天不打 你手板了。”尽管有失老师身份,但却表露了邻里间的友好 4还有那人与狗的故事也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被作者儿童时代的童趣深深感动。作者 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乐趣,那是他童年生活艰辛沉重。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 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 小狗在一起,回到大自然,都是快乐的,而且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是在学习条 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如此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苦中求乐,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 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教师评说:…作者也怀着敬重和珍爱的感情在追忆这“第一本书”。因为除却苦难 这书里还有来自于“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就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深情、同 学友情及童年上学的乐趣。这艰苦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也是弥足珍贵, 让人感怀的。女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因为铭刻在心,因为感动。 也因此,事过几十年,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 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作者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遭遇艰难困苦而能矢志不渝、努力追求 的精神支柱,是作者人生发展成长之本。所以作者不会忘本,以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这“第 本书”。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 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一人与狗合演“双簧戏” 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 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 动故事中的温情。) (二)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 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 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 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 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 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 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 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 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 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24 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 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 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 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 要是后者。) 五、研读文本, (一)感动温情 作者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他心情沉重,但作者却又说这第一本书 “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学生发言) 明确:1 因为作者感动。乔元贞家里极穷,连读的书也买不起,作者把自己的书撕成两 半,送一半给乔元贞,让同学有书读。作者的同情心和对同学的情谊让人感动。 2 父亲的慈爱、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也让人感动。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 结束,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当父亲看到“我”那本凄惨的课本时,愣了半天,翻来覆去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 批评指责,只是深深的叹着气。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这深深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 法的默许,又有对儿子同学生活贫困的深深同情。 3 当时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也让人感动。“我”和狗引得十几个学生哄堂大 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达理的父亲的面上,我今天不打 你手板了。”尽管有失老师身份,但却表露了邻里间的友好。 4 还有那人与狗的故事也令人忍俊不禁,让我们被作者儿童时代的童趣深深感动。作者 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乐趣,那是他童年生活艰辛沉重。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 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 小狗在一起,回到大自然,都是快乐的,而且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是在学习条 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如此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苦中求乐,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 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教师评说:……作者也怀着敬重和珍爱的感情在追忆这“第一本书”。因为除却苦难, 这书里还有来自于“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就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深情、同 学友情及童年上学的乐趣。这艰苦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也是弥足珍贵, 让人感怀的。女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因为铭刻在心,因为感动。 也因此,事过几十年,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 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作者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遭遇艰难困苦而能矢志不渝、努力追求 的精神支柱,是作者人生发展成长之本。所以作者不会忘本,以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这“第 一本书”。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 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 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 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 动故事中的温情。) (二)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 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 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 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 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 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 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 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 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 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在感悟了第一本书承载的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之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出 你对生活的人生的感悟。 例如:1知识改变命运 2生活是薄荷糖,含在嘴里品味时透着一股清凉;生活是加糖的咖啡,苦亦甜。 3生活感动我们,我们感动生活。…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 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 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感受苦难,我们心情沉重;体验温情,我 们不觉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 六、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 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 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具体深入地谈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 ②当“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 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模拟进行一段对话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 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 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 吗? 2、课外延伸: l、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内语段阅读训练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 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 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 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 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 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 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 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 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 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 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 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 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 间少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 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 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 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 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 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25 在感悟了第一本书承载的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之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出 你对生活的人生的感悟。 例如:1 知识改变命运。 2 生活是薄荷糖,含在嘴里品味时透着一股清凉;生活是加糖的咖啡,苦亦甜。 3 生活感动我们,我们感动生活。……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 写出了自己对 20 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 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感受苦难,我们心情沉重;体验温情,我 们不觉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 陶。 六、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①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 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 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具体深入地谈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 ②当“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 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模拟进行一段对话。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 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 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 吗? 2、课外延伸: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 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 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 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 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 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 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 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 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 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 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 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 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 间少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 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 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 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 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 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两本完完整整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