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2-11) 2芦花荡(12-22) 3蜡烛(23-30)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倌(31-39)5亲爱的爸爸妈妈(40一4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钟剑为犁(50-61)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7背影 8台阶 9老王 10信客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 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彩龙无处不在 19生物入侵者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辨论台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62一70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71-81) 23核舟记(82-95) 24大道之行也(96-99)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100—109)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40一49) 第六单元 26三峡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附录
1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11) 2 芦花荡(12 — 22) 3 蜡烛(23 — 30)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31 — 39) 5 亲爱的爸爸妈妈(40 — 4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50 — 61)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7 背影 8 台阶 9 老王 10 信客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单元 11 中国石拱桥 12 桥之美 13 苏州园林 14 故宫博物院 15 说“屏”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 17 奇妙的克隆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19 生物入侵者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62 — 70)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71 — 81) 23 核舟记(82 — 95) 24 大道之行也(96 — 99)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100 — 109)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40 — 49) 第六单元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课外古诗词背诵( ) 名著导读 附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品读新闻中的语言。 3、能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学写新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 的语言 教学准备:历史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 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 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 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 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 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 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 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 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 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 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 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 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 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 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 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教师点拨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 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渠县第三中学 向超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品读新闻中的语言。 3、能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学写新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 的语言 教学准备:历史背景。 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 年秋天,人民解 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 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 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 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 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 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 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 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 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 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 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 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一、导入新课。 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 日凌 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 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 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教师点拨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 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
时;简明扼要。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 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 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 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 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 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 间 (6)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 (7)、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8)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 2、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读读牛 亮潮wu 且遏e 杜聿明y 贵文ki 绥靖区 suI Ins 督ca 锐不可当山ang 要sa鄂豫Ⅸey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时;简明扼要。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 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 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 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 1 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 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 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 间。 (6)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 (7)、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8)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1、请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注意正音反馈。 2、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芜湖 荻港 溃退 督战 要塞 阻遏 阌乡 绥靖区 鄂豫区 宋希濂 杜聿明 锐不可当 wú dí kuì dū sài è wén suíjìng è yù lián yù dāng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ˆ封锁ˆ切断ˆ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 的语气。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1)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 利成功。 (2)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 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 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 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 意义。 4、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1)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 破地点、渡过人数 (2)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 以评论。 (3)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1)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4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 的语气。 2、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⑴ 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 利成功。 ⑵ 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 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至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1000 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 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30 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35 万人渡 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35 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 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 意义。 4、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⑴ 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 破地点、渡过人数。 ⑵ 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 以评论。 ⑶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⑴ 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2)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 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 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ˆ、‘横渡ˆ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 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 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 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又领起了下文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 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 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 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 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 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 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 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 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 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5 ⑵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 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 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 上。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 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 力量; “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 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又领起了下文。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 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 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 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 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 路 35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23 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 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 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 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 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