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Email: xc5833a163 com QQ:357966790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藤野先生(2-12) 2我的母亲(13-21) 3我的第一本书(22-26) 4列夫托尔斯泰(27-30) 5再塑生命(31-3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39-40) 第二单元 6雪(41-44) 7雷电颂(45-50) 8短文两篇(51-53) 9海燕(54-59) 10组歌(节选)(60-66)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67-68) 第三单元 l1敬畏自然(69-73)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74-79) 13旅鼠之谜(80-87) 14大雁归来(88-93) 15喂出来(9-99)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100-101)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102-107) 17端午的鸭蛋(108-113 18吆喝(114-118) 19春酒(119-126) 20俗世奇人(127一131)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132-133)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134-141) 22五柳先生传(142-148) 23马说(149-152) 24送东阳马生序(153-155) 25诗词曲五首(156-16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164-164)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165-168) 27岳阳楼记(169—174) 28醉翁亭记(175-180) 29满井游记(181-185) 30诗五首(186-194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195-196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 登幽州台歌(一)送元二使安西(一) 宜州谢朓楼伐别校书叔云(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 无题(一)相见欢( 登飞来峰(一)清平乐村居(-) ※名著导读※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一)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一)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一)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标点符号用法(一) 藤野先生(投影)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1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Email:xc5833@163.com QQ:357966790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1 藤野先生(2 — 12) 2 我的母亲(13 — 21) 3 我的第一本书(22 — 26) 4 列夫·托尔斯泰(27 — 30) 5 再塑生命(31 — 3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39 — 40) 第二单元 6 雪(41 — 44) 7 雷电颂(45 — 50) 8 短文两篇(51 — 53) 9 海燕(54 — 59) 10 组歌(节选)(60 — 66)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67 — 68) 第三单元 11 敬畏自然(69 — 73)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74 — 79) 13 旅鼠之谜(80 — 87) 14 大雁归来(88 — 93) 15 喂——出来(94 — 9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100 — 101)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102 — 107) 17 端午的鸭蛋(108 — 113) 18 吆喝(114 — 118) 19 春酒(119 — 126) 20 俗世奇人(127 — 131)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132 — 133)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134 — 141) 22 五柳先生传(142 — 148) 23 马说(149 — 152) 24 送东阳马生序(153 — 155) 25 诗词曲五首(156 — 163)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164 — 164) 第六单元 26 小石潭记(165 — 168) 27 岳阳楼记(169 — 174) 28 醉翁亭记(175 — 180) 29 满井游记(181 — 185) 30 诗五首(186 — 194)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195 — 196)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登幽州台歌( — ) 送元二使安西( —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 无题( — ) 相见欢( — ) 登飞来峰( — ) 清平乐村居( — ) ※名著导读※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 )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 )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 ) ※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 ) 短语结构类型表( — ) 句子成分简表( — ) 标点符号用法( — ) 藤野先生(投影)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学目的(投影)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设想 、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 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例如: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2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况。 3藤野先生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 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先 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 文内在的线索。 三、课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2匿名信事件。 3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4结尾段的“良心发现”、“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 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在句 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 四、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同 的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藤野先 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六、本课可安排两课时。 七、文体知识:散文 (投影)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是一种取材十分广泛,表达方式灵活,不受时空限制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较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描景、托物抒情、发表 议论等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特点 (投影)“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即:表现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则灵活自由。揭示中心的方式也比较 独特,可借物抒情,也可托物言志 (投影)散文的结构 往往通过线索组织材料,用一条或两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的阅读:(投影1) 要注意审题明确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分清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 二要注意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的方式明确是融情于景,还是直接议论抒情。根据表达 方式分辨段落类型(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议论段等)能准确理解文意。 投影2)三要注意文章的选材和组材。明确选了什么材料,为什么选这戏材料;还要理 清文绪,关注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留心文章的过渡、照应,明确段落内容与全片内容 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投影 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2 教学目的(投影)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 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例如: 1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2 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况。 3 藤野先生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 先 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 文内在的线索。 三、课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 1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2 匿名信事件。 3 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4 结尾段的“良心发现”、“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 5 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 词,在句 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 四、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 同 的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藤野先 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六、本课可安排两课时。 七、文体知识:散文 (投影)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是一种 取材十分广泛,表达方式灵活,不受时空限制,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较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事、写人、描 景、托物抒情、发表 议论等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特点 (投影)“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即:表现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则灵活自由。揭示中心的方式也比较 独特,可借物抒情,也可托物言志。 (投影)散文的结构: 往往通过线索组织材料,用一条或两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的阅读:(投影 1) 一要注意审题明确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分清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 二要注意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的方式,明确是融情于景,还是直接议论抒情。根据表达 方式分辨段落类型(记叙段、描写段、 说明段、议论段等)能准确理解文意。 (投影 2)三要注意文章的选材和组材。明确选了什么材料,为什么选这戏材料;还要理 清文绪,关注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留心文章的过渡、照应,明确段落内容与全片内容 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投影)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 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 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 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 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投影) 1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投影 鲁迅(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 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 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 《社戏》《雪》。(投影1-7自题小像)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 拾起来”,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 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 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 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 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 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 本集子。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 聘请于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达厦门的 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 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 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 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 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 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 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投影)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投影)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和往事 1902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 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年4月毕业后, 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年春, 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年6月,难违母命, 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 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 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 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 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 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 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 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3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 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 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 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 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投影) 1 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投影)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 年诞生于 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 年病逝于上海。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 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 《社戏》《雪》。(投影 1-7 自题小像)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 拾起来”,是鲁迅于 1926 年 2 月至 11 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 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 年 5 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 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 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 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 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 本集子。 《藤野先生》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 聘请于 1926 年 8 月 26 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 9 月 4 日到达厦门的。 1926 年 3 月 18 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 47 人,伤 300 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 最黑 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 其首领 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 又攻进北 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 北京成了一 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 鲁迅接到厦 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 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投影)写作背景 2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投影)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 1902 年至 1906 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和往事。 1902 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 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 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 年 4 月毕业后, 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 年春, 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 年 6 月,难违母命, 他回国 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 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 者东渡日本前,1894 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 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 年至 1905 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 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 别 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 路。 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 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 给 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 日 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 习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 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 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 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 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 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 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 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 s end a i)医学 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 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 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3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投影)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 于一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 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 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投影1-2)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 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 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 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 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 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増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 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 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 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 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 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 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投影) 读读议议 ying man jian wan ji yan lu hui yu geng lou Pie qi hui yi cuo wu ji 樱烂熳鉴宛髻咽芦荟芋梗漏瞥凄诲抑扬顿挫深恶痛疾 (投影)掌握字词1-2 驿站(yi):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瞥见(pie):很快地看一下 畸(j)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xm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诘责(jie):反问并责备 匿名(ni):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绯红(fei):鲜红。 杳无消息(yao):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宛如:好像。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4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 进 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 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 站 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 侦 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 要 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 1925 年 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 1930 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 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 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 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 斩, 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 便弃了 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3 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投影)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 生 于一医生家庭。1896 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 年到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 年 7 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 实习 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 对鲁迅 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投影 1-2) 1911 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 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 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 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 年 8 月 11 日病逝。 “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 文 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 听 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 先 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 经 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 1945 年 8 月 11 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 全 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 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 的 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 非 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 年出版)1937 年 3 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投影) 读读议议 yīng màn jiàn wǎn jì yàn lú huìyù gěng lòu Piē qī huì yì cuò wù jí 樱 烂 熳 鉴 宛 髻 咽 芦荟 芋 梗 漏 瞥 凄 诲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投影)掌握字词 1-2 驿站(yì):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瞥见(piē):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jié):反问并责备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绯红(fēi):鲜红。 杳无消息(yǎo):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宛如:好像。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代的人 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决意:拿定主意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投影)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听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投影) 在东京 清国留毕生 的生情况 2、在仙合的生活情况 3、与藤野共生的往 需1、名有事件 包影件 6、与藤野先生昔另 高开仙台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投影)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赏樱花、学蹦舞 所作所为使我失,促使我离开,为后文 与藤野先生的相见下伏缘由 喜里和水 现作者忧国之青,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我在仙台的生酒情况 为厝文藤野先生可加盛人的教诲与关作 正画衬。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匿名信事件1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狹隘来反 看电影事件畔先生的正羌粒和燕尽討 (投影)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 投影: (二)(投影理清文章思路) (投影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投影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 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 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本文的叙事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 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感情)来贯 穿始终。 (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分别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投影变换了几个地点?) ①在东京;②在仙台;③离开仙台后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
5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遗民:a 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b 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代的人 c 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决意:拿定主意。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一) (投影)速读课文,思 考: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听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投影)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在 仙 台 在东京 离开仙台 藤 野 先 生 (投影)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投影)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赏樱花、学跳舞)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 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缘由)。 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 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 正面陪衬。 ——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 日暮里和水户 ——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投影: 小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 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 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不散 (二)(投影理清文章思路) (投影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投影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 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 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 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本文的叙事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 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感情)来贯 穿始终。 (1) 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分别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投影变换了几个地点?) ①在东京;②在仙台;③离开仙台后。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