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鲁先生收到讲义后,“很一同时 盛到—种不安和湎。” 吃惊是因为出平意料,没魂到藤野 细地给他改讲义,增加漏的地方 集金活 的错误 “不安是因为自已有写好讲义感到羞愎 “感激”是因为些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和膏助。 若要基罗度:是合营能势 自仓J 本羌因果美系,却加“所以”,并用“当杂”弓 揭露这种迥輯的荒谬,对这谵的慨和 平音,也表了作者的平酸和戒。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 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 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 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 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 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 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 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 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 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 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 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 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 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 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 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投影 果 复 鼍和霑 馴自情生动事1 矯堤袭 xy自话 T可最 下白 11
11 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 24 至 3l 语段,合作探究: 鲁迅先生收到讲义后,“很吃了一惊,同时也 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吃惊”是因为出乎意料,没想到藤野先生会仔 细地给他改讲义,增加脱漏的地方,订正文法 的错误。 “不 安”是因为自己没有写好讲义感到羞愧。 “感 激”是因为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 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无怪他 们疑惑。 本无因果关系,却加上 “所以”,并用“当然”强 调,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对这谬论的愤慨和 抨击,也表达了作者的辛酸和愤懑。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 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 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 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 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 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 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 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 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 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 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 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 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 38 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 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 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 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投影: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 说话,但竟没有说。 他的脸色有些悲哀,想说话,但没有说。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 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 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 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 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 念之情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 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事 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中 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 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 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决 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 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 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的 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 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 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 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 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 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 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 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写“清国留学生”,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耸 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的描写, 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这些人还 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贬的描写, 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 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 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 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 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 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 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 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拓展理解:投影1-3回温内容:投影1叙事线索-25结束
12 5.学生齐读课文 1、5、24~31、36~38 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 1 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 5 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 段则 充满愤激,36~38 段应满溢感激。 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1 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 事, 时间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 中 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 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 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 决 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 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 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的 热 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 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2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 须”、“戴 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 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 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 品质。检查订 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 高兴和放心 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 学工作上 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写“清国留学生”,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 耸 起,像“一座富士山”;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的描写, 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这些人还 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贬的描 写, 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 3 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 示 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 刻 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 国 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 60 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 们疑 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 要 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 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 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 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 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拓展理解:投影 1-3 回温内容:投影 1 叙事线索-25 结束
《我的母亲》一胡适(投影)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 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朗读散文:《母亲》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 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 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 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 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 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 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 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 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 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 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 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 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 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 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 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 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 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 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 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 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 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 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 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 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 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家好啊,好!”我实 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
13 《我的母亲》——胡适(投影)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 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 课时。 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朗读散文:《母亲》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 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 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 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 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 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 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 “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 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 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 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 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 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 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 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 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 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 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 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 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 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 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 18 岁,我记得特别清 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 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 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 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家好啊,好!”我实 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
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 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 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 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 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 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 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 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 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 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 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文中的养子受后母大多的呵护和关爱,而他却如此执拗而冷漠地对待后母,以至于他觉 得“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位母亲是生活的强者,她有一种风骨,一种品味.一种神圣 的母爱所支撑的耐心。她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关怀和体贴挥霍在你面前,你心中。要你承受, 这细微。偷偷摸摸地吞嚼你的五脏六腑,总有一天你会蓦然觉得无地自容。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向缺乏心存感激的心态。我们的互动互助欣慰多数人都认为 是应该这么做的。人际关系中任何一个举动,比如文中的母亲的付出,她可做可不做,也就 是说可以付给你,也可以付给别人。做了就是一种支付。我们应该学会这种谦让为人的品质 读了这篇散文,我们都很有感触,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 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一一胡适。 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 2、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下面让我们 伴着《沉默的母亲》这首歌来欣赏一组画面,然后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幅,或说你的感受 或说说图片都引起了哪些回忆?(多媒体显示) (学生谈感受 3、教师导入语: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在我们的身边,有这 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 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 《我的母亲》 4、(投影2-5)学习目标(投影) 提为 体事件中椭括出母亲的品性、特。 十的母亲形象,从文董所写的 了解胡造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皿解女中类语6的:作对母的m 投影教学重难点 作者简介:(投影8-31)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 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 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
14 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 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 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 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 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 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 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 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 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 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 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文中的养子受后母大多的呵护和关爱,而他却如此执拗而冷漠地对待后母,以至于他觉 得“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位母亲是生活的强者,她有一种风骨,一种品味.一种神圣 的母爱所支撑的耐心。她不动声色地把一大堆关怀和体贴挥霍在你面前,你心中。要你承受, 这细微。偷偷摸摸地吞嚼你的五脏六腑,总有一天你会蓦然觉得无地自容。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向缺乏心存感激的心态。我们的互动互助欣慰多数人都认为 是应该这么做的。人际关系中任何一个举动,比如文中的母亲的付出,她可做可不做,也就 是说可以付给你,也可以付给别人。做了就是一种支付。我们应该学会这种谦让为人的品质。 读了这篇散文,我们都很有感触,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 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 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 2、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下面让我们 伴着《沉默的母亲》这首歌来欣赏一组画面,然后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幅,或说你的感受, 或说说图片都引起了哪些回忆?(多媒体显示) (学生谈感受) 3、教师导入语: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在我们的身边,有这 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 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 《我的母亲》。 4、(投影 2-5)学习目标(投影) 6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 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4.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投影教学重难点 作者简介:(投影 8-31)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 年随 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 年赴美留学,先入康 奈尔大学农科,1912 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 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 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
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 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 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硏究院院长。1962 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 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 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 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 顺娣只有23岁。通过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到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年轻守寡, 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这样一个女人要承受的苦痛和压力是很难得一想象的。在阅读时, 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人物如何的刻画得饱满应该 是作者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请你迅速的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多媒体显示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 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检査预习:(投影)翳(yi4)病绰(chuo4)号庶(shu4)吹笙( sheng1)掷(zhi4) 解释下列词语: 责:处罚 气蹇:把纹霜德越德;指能客纳不同震见 的度 广漠:广大密旷 宽忽:宽容饶 质问:责问。 文绉绉(uu)形容人诞吐、善止文雅 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每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褙受颈损害、妥耻辱。 轻:言语善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佃(dian)户:佃,租种土地 作好作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投影) 她是慈母兼任严 妻现在 慈”{斧卖森票数我一句,打我一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哦西 对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 我说轻薄的话,如 责
15 学改良当议》,1917 年 1 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 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 青年》编辑,1920 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 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 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 年 5 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 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 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 年 2 月 24 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 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 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 48 岁,前妻曹氏去世十 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 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 顺娣只有 23 岁。通过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到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年轻守寡, 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这样一个女人要承受的苦痛和压力是很难得一想象的。在阅读时, 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人物如何的刻画得饱满应该 是作者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请你迅速的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多媒体显示: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 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 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投影)翳(yi4)病 绰(chuo4)号 庶(shu4) 吹笙(sheng1) 掷(zhi4) 3 2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 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 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解释下列词语: 作好作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投影) 3 4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表现在: • 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 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 么话。 • 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 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 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慈” “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