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酶法一一双脱氧终止法,自动测序的原理 双脱氧链终止法 DNA的合成总是从5°端向3'端进行的。DNA的合成需要模板以及相应 的引导核酸链。DNA的合成过程中,在合成的DNA链的3末端,依据碱 基配对的原则,通过生成新的3,5一磷酸二酯键,使DNA链合成终止,产 生短的DNA链。具体测序工作中,平行进行四组反应,每组反应均使用相 同的模板,相同的引物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并在四组反应中各加入适量 的四种之一的双脱氧核苷酸,使其随机地接入DNA链中,使链合成终止, 产生相应的四组具有特定长度的、不同长短的DNA链。这四组DNA链再 经过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按链的长短分离开,经过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 就可以直接读出被测DNA的核苷酸序列 Primer HCTAAGCTCGACT dCTP, dGTP, dATP, dTTP ddATP ddcTp ddGTP t ddTTP -ATTCGAGCTGILA TTCGAGCTddG -GATTCGAGCIIT HlA tCDd - GAdd G 3AGTcGAGcTTAG Autoradiogram of electropboresis gel 目前根据该原理能够实现对DNA的自动测序。 3.DNA化学降解法 Maxam和 Gilbert(1977):基本步骤为(1)先将DNA的末端之一进行标记 通常为放射性同位素32P;(2)在多组互相独立的化学反应中分别进行特定
2.酶法——双脱氧终止法,自动测序的原理 Sanger 双脱氧链终止法: DNA 的合成总是从 5’端向 3’端进行的。DNA 的合成需要模板以及相应 的引导核酸链。DNA 的合成过程中,在合成的 DNA 链的 3’末端,依据碱 基配对的原则,通过生成新的 3’,5’-磷酸二酯键,使 DNA 链合成终止,产 生短的 DNA 链。具体测序工作中,平行进行四组反应,每组反应均使用相 同的模板,相同的引物以及四种脱氧核苷酸;并在四组反应中各加入适量 的四种之一的双脱氧核苷酸,使其随机地接入 DNA 链中,使链合成终止, 产生相应的四组具有特定长度的、不同长短的 DNA 链。这四组 DNA 链再 经过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按链的长短分离开,经过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 就可以直接读出被测 DNA 的核苷酸序列。 目前根据该原理能够实现对 DNA 的自动测序。 3. DNA 化学降解法 Maxam 和 Gilbert(1977):基本步骤为(1)先将 DNA 的末端之一进行标记 (通常为放射性同位素 32P;(2)在多组互相独立的化学反应中分别进行特定
碱基的化学修饰;(3)在修饰碱基位置化学法断开DNA链;(4)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将DNA链按长短分开;(5)根据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直接读出 DNA的核苷酸序列。 第三节DNA的二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double heliⅸ model) 1953年, Watson和 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揭示了遗传信息是如何储存在DNA分子中,以及遗传性状何以在世代间得 以保持。 50年代初, Changan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纸层析等简单技术,对 多种生物DNA作碱基定量分析,发现DNA碱基组成有如下规律 (1)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2)一种生物DNA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 而改变 (3)几乎所有的DNA,无论种属来源如何,其腺嘌呤摩尔含量与胸腺嘧 啶摩尔含量相同([A]=[T),鸟嘌呤摩尔含量与胞嘧啶摩尔含量相同(〖G] [C]),总的嘌呤摩尔含量与总的嘧啶摩尔含量相同([A+G]=[C]+[T)。 同,(4)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A+TG+C比值的不 这些结果后来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Watson和 Crick以立体化学原理为准则,对 Wilkins和 Franklin的DNA ⅹ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加以研究,提出了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式(如下图), 其主要内容如下: Minor groove Major 36A
碱基的化学修饰;(3)在修饰碱基位置化学法断开 DNA 链;(4)聚丙烯酰胺 凝胶电泳将 DNA 链按长短分开;(5)根据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直接读出 DNA 的核苷酸序列。 第三节 DNA 的二级结构 一、DNA 的二级结构 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model) 1953 年,Watson 和 Crick 提出了著名的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揭示了遗传信息是如何储存在 DNA 分子中,以及遗传性状何以在世代间得 以保持。 50 年代初,Chargaff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合纸层析等简单技术,对 多种生物 DNA 作碱基定量分析,发现 DNA 碱基组成有如下规律: (1)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 DNA 碱基组成相同; (2)一种生物 DNA 碱基组成不随生物体的年龄、营养状态或者环境变化 而改变; (3)几乎所有的 DNA,无论种属来源如何,其腺嘌呤摩尔含量与胸腺嘧 啶摩尔含量相同([A]=[T]),鸟嘌呤摩尔含量与胞嘧啶摩尔含量相同([G] =[C]),总的嘌呤摩尔含量与总的嘧啶摩尔含量相同([A+G]=[C]+[T])。 (4)不同生物来源的 DNA 碱基组成不同,表现在 A+T/G+C 比值的不 同; 这些结果后来为 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Watson 和 Crick 以立体化学原理为准则,对 Wilkins 和 Franklin 的 DNA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加以研究,提出了 DNA 结构的双螺旋模式(如下图), 其主要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