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学院 教 案 类别日校 专业中。医 层次本科 班级 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 教师 授课时间200年月日至200年月日 教务处印制
云 南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类 别 日 校 专 业 中 医 层 次 本 科 班 级 课 程 中医基础理论 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教 师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至 200 年 月 日 教务处印制
教案首页 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年月日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年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员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学时3 职务 (大班、小班) 绪论 授课题目(章,节)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1)中医学的概念与学科属性及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识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0分钟,讲解,板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 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 法:25分钟,讲解,板书;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20分钟,讲解,板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3分钟,讲解,板书;2、宋金元时期:20分钟,讲解,板书;3、明清时 期:10分钟,讲解,板书;4、近代与现代:2分钟,讲解,板书;(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20 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学习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的杰出医家及其代表著作与主要成就、意义 难点:1、通过学习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理解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医学创新的思路。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月
1 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年 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 员 专业技术 职 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小班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1)中医学的概念与学科属性及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识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0 分钟,讲解,板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 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 法:25 分钟,讲解,板书;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20 分钟,讲解,板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3 分钟,讲解,板书;2、宋金元时期:20 分钟,讲解,板书;3、明清时 期:10 分钟,讲解,板书;4、近代与现代:2 分钟,讲解,板书;(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20 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学习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的杰出医家及其代表著作与主要成就、意义。 难点:1、通过学习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理解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医学创新的思路。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案首页 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年月日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年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员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学时3 职务 (大班、小班) 绪论 授课题目(章,节)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整体观念的涵义及内容,是指导全部中医学的理性认识总方法,是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症、证、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区别及关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结构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概念:3分钟,讲解,板书 体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9分钟,讲解,板书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9分钟,讲解,板书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1分钟,讲解,板书 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8分钟,讲解,板书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20分钟,讲解,板书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15分钟,讲解,板书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6分钟,讲解,板书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5分钟,讲解,板书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4分钟,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基本概念:整体观念、证、症、病、辨证 2.整体观念的意义 3.病、证、症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难点:1.证的概念 2.病、证、症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年 月
2 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年 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 员 专业技术 职 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小班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整体观念的涵义及内容,是指导全部中医学的理性认识总方法,是中医学的本质特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症、证、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区别及关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结构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概念:3 分钟,讲解,板书 体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9 分钟,讲解,板书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9 分钟,讲解,板书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1 分钟,讲解,板书 4.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8 分钟,讲解,板书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20 分钟,讲解,板书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15 分钟,讲解,板书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6 分钟,讲解,板书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5 分钟,讲解,板书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4 分钟,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基本概念:整体观念、证、症、病、辨证 2.整体观念的意义 3.病、证、症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难点:1.证的概念 2.病、证、症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案首页 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年月日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年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员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学时2 职务 (大班、小班)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授课题目(章,节) 概说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精和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内容及特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内容及特点。10分钟,讲解 第一节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30分钟,讲解,板书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40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1.理解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年 月
3 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年 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 员 专业技术 职 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概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精和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内容及特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内容及特点。10 分钟,讲解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30 分钟,讲解,板书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40 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1.理解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案首页 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年月日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年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员 专业技术 授课方式 小班学时3 职务 (大班、小班)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授课题目(章,节) 概说第一节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说: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阴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阴阳学说的概念。 (3)明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20分钟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20分钟,讲解, 板书 第二节阴阳学说 概说:5分钟,讲解,板书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35分钟,讲解,板书(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p5分钟,讲解,板书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上的用以释 自然的方法论。(一)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制约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 般规律15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阴阳的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1.正确理解并区别哲学与医学意义的精与气的概念 2.理解哲学与医学意义的精与气的联系。 3.阴阳的概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年 月
4 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年 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教 员 专业技术 职 务 授课方式 (大班、小班) 小班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概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阴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阴阳学说的概念。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20 分钟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20 分钟,讲解, 板书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5 分钟,讲解,板书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35 分钟,讲解,板书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25 分钟,讲解,板书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上的用以阐释 自然的方法论。(一)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制约含义及用于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现象(包括人的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 一般规律 15 分钟,讲解,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阴阳的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1.正确理解并区别哲学与医学意义的精与气的概念。 2.理解哲学与医学意义的精与气的联系。 3.阴阳的概念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