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 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 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 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 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媒体教学、病 案分析、课堂讨论等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 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主要应用于本科中医学各专业、针推学专业、护理学专 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2附篇所录原文,仅供教师在讲授时引用和学生自学的参考。 3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 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 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 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 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媒体教学、病 案分析、课堂讨论等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 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 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主要应用于本科中医学各专业、针推学专业、护理学专 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2.附篇所录原文,仅供教师在讲授时引用和学生自学的参考。 3.本课程按 90 学时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 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 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 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 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 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 :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 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建议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4学 时,其他2学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的基本概念 2.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 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建议 6 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 4 学 时,其他 2 学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熟悉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4. 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的基本概念。 2.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 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 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 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 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乂;互藏的概 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飛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后 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 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 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 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 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 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日从革;水 日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 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 不胜关系 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 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 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
以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1. 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 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 曰润下。 3.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 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 不胜关系。 2.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 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 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