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部分练习题 绪论 名词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 4.病 6.症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简答题: 1.简述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问答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2.试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3.何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 等方面有何意义? 4.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5.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6.怎样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阴阳 阴阳互根 3.阴阳互藏 4.五行 5.五行相生6.五行相克7.五行制化 8.五行相乘 9.五行相侮10.母病及子11.子病及母 12.滋水涵木 13.培土生金法14.益火补土法15.金水相生法16.抑木扶土法 17.培土制水法18.佐金平木法19.泻南补北法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和制约?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与互用? 3.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4.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1 中医基础理论 部 分 练 习 题 绪 论 名词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 4.病 5.证 6.症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简答题: 1.简述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问答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2.试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3.何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 等方面有何意义? 4.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5.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6.怎样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互根 3.阴阳互藏 4.五行 5.五行相生 6.五行相克 7.五行制化 8.五行相乘 9.五行相侮 10.母病及子 11.子病及母 12.滋水涵木 13.培土生金法 14.益火补土法 15.金水相生法 16.抑木扶土法 17.培土制水法 18.佐金平木法 19.泻南补北法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和制约?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与互用? 3.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4.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5.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7.依据五行相克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8.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9.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侮的原因是什么? 10.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11.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问答题: 1.阴阳转化发生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2.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3.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 第二章藏象 名词解释: 藏象 2.肾精 3.肾气 4.肾主纳气 5.肝主疏泄 6.心主血脉 心藏神 8.神 9.肺朝百脉 10.肺主行水 11.肺主治节 12.肺为华盖 13.气门 14.后天之本 15.脾主统血 16.先天之本 17.肾藏精
2 5.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7.依据五行相克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8.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9.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侮的原因是什么? 10.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11.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问答题: 1.阴阳转化发生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2.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3.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 第二章 藏 象 名词解释: 1.藏象 2.肾精 3.肾气 4.肾主纳气 5.肝主疏泄 6.心主血脉 7.心藏神 8.神 9.肺朝百脉 10.肺主行水 11.肺主治节 12.肺为华盖 13.气门 14.后天之本 15.脾主统血 16.先天之本 17.肾藏精
18.天癸 19.肾主水 20.心肾相交 21.肺主气 22.中精之腑 23.水谷之海 24.孤腑 小肠主液 26.大肠主津 27.肝肾同源 28.上焦如雾 29.中焦如沤 30.下焦如渎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六腑的“实而不满”? 2.如何理解五脏的“满而不实”? 3.如何理解“心主身之血脉”? 4.如何理解“肺为娇脏”? 5.简述脾主升清的含义。 6.简述脾主运化的含义 7.简述心主血脉的含义 8.简述肺主气的含义。 9.何谓肾阴?肾阴与一身之阴的关系如何? 10.何谓肾阳?肾阳与一身阳气的关系如何? 11.如何理解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12.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哪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13.简述肾主纳气的含义。 14.简述肾主水功能的具体作用 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16.简述肝主疏泄功能的具体作用
3 18.天癸 19.肾主水 20.心肾相交 21.肺主气 22.中精之腑 23.水谷之海 24.孤腑 25.小肠主液 26.大肠主津 27.肝肾同源 28.上焦如雾 29.中焦如沤 30.下焦如渎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六腑的“实而不满”? 2.如何理解五脏的“满而不实”? 3.如何理解“心主身之血脉”? 4.如何理解“肺为娇脏”? 5.简述脾主升清的含义。 6.简述脾主运化的含义。 7.简述心主血脉的含义。 8.简述肺主气的含义。 9.何谓肾阴?肾阴与一身之阴的关系如何? 10.何谓肾阳?肾阳与一身阳气的关系如何? 11.如何理解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12.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哪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13.简述肾主纳气的含义。 14.简述肾主水功能的具体作用。 15.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16.简述肝主疏泄功能的具体作用
五问答题 1试述脏与腑的区别。 2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试述脾的运化功能 4如何理解“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6试述肝主疏泄对脾胃功能的生理影响和病理影响。 7试述肝主疏泄对津液代谢的影响 8为什么说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之本? 9试述肾对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所起的作用 10脾与精、气、血、津液在生理方面有何联系? 11与女子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12心与肺的关系如何? 13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14试述心与肝的关系。 15试述心与肾的关系。 16肺与脾在生理方面有何联系? 17肺与肝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18试述肝与肾的关系 19肺与肾在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20脾与肾的关系如何? 21脾与肾之间在病理方面有何相互影响? 22为什么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3试述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4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如何?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名词解释 精
4 五 问答题 1 试述脏与腑的区别。 2 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 试述脾的运化功能。 4 如何理解“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何指导意义? 5 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6 试述肝主疏泄对脾胃功能的生理影响和病理影响。 7 试述肝主疏泄对津液代谢的影响。 8 为什么说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之本? 9 试述肾对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所起的作用。 10 脾与精、气、血、津液在生理方面有何联系? 11 与女子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12 心与肺的关系如何? 13 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14 试述心与肝的关系。 15 试述心与肾的关系。 16 肺与脾在生理方面有何联系? 17 肺与肝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18 试述肝与肾的关系。 19 肺与肾在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20 脾与肾的关系如何? 21 脾与肾之间在病理方面有何相互影响? 22 为什么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3 试述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4 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如何?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名词解释 1 精 2 气
3气机 4气化 5元气 6宗气 7津液 8神 9气为血之帅 10血为气之母 11气随血脱 12气随津脱 13精血同源 14津血同源 15夺血者无汗 16夺汗者无血 简答题 1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2人体之精与气有什么区别? 3人体之气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4气的生理功能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5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生理意义? 6气的固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7元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8宗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9营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10卫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11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有哪些? 12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哪些? 13血液有什么生理功能? 14津和液有什么区别?
5 3 气机 4 气化 5 元气 6 宗气 7 津液 8 神 9 气为血之帅 10 血为气之母 11 气随血脱 12 气随津脱 13 精血同源 14 津血同源 15 夺血者无汗 16 夺汗者无血 简答题 1 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2 人体之精与气有什么区别? 3 人体之气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4 气的生理功能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5 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生理意义? 6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7 元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8 宗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9 营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10 卫气有什么生理功能? 11 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有哪些? 12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哪些? 13 血液有什么生理功能? 14 津和液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