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学院 教 案 类别日校 专业中药、制药 层次本科 班级 课程中药药理学 教研室药理教研室 教师 授课时间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 教务处印制
1 云 南 中 医 学 院 教 案 类 别 日校 专 业 中药、制药 层 次 本科 班 级 课 程 中药药理学 教研室 药理教研室 教 师 授课时间 20 年 月 日至 20 年 月 日 教 务 处 印 制
填写说明: 请各任课教师按说明认真填写教案中各项目 1.“类别”指日校、成教等。 2.“专业”指中医、中药、制药、市场营销等 3.“层次”指研究生、本科、专科等 4.“班级”指所授课对象的班级。 5.“课程”指所授课程内容所属学科,如:中医内科、西医外科等。 6.“教师”指任课教师的姓名、职称等。 7.“教学课题”指所授课程中的病名,如:胃脘痛、小儿疳积等 8.“授课时数”为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 授课章节”指此次教学任务所涉及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10.“教学目的要求”指此次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11.“重点难点”指该次教学中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 12.“教学手段”指授课时运用口授、幻灯、多媒体、板书等方法。 13.“教学主要方法和步骤”指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如讲解、课 堂讨论等。 14.“课后小结”指授课后对授课内容所做的综述。 15.“课后作业或思考”指课后要求学生思考、复习的内容 16.“备注”指表中未列出但需要补充的内容
2 填写说明: 请各任课教师按说明认真填写教案中各项目 1.“类别”指日校、成教等。 2.“专业”指中医、中药、制药、市场营销等。 3.“层次”指研究生、本科、专科等。 4.“班级”指所授课对象的班级。 5.“课程”指所授课程内容所属学科,如:中医内科、西医外科等。 6.“教师”指任课教师的姓名、职称等。 7.“教学课题”指所授课程中的病名,如:胃脘痛、小儿疳积等。 8.“授课时数”为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 9.“授课章节”指此次教学任务所涉及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 10.“教学目的要求”指此次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11.“重点难点”指该次教学中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 12.“教学手段”指授课时运用口授、幻灯、多媒体、板书等方法。 13.“教学主要方法和步骤”指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如讲解、课 堂讨论等。 14.“课后小结”指授课后对授课内容所做的综述。 15.“课后作业或思考”指课后要求学生思考、复习的内容。 16.“备注”指表中未列出但需要补充的内容
教 案 教学课题 绪论|授课时数|1课程 第一章 章节 教目重难 学1、了解学习目的、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及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的基本 目的要求思路思路。2、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点 点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程类型 小课、大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机体相互作 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一)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教学主要方法和步骤 (二)为什么中药药理学研究必须以中药药理论为指导 (三)中药药理学研究是中医药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兴起:1926年,以陈克恢“麻黄有效成份麻黄碱的作用”的麻黄研究为代 表的单味中药的研究揭开了中药药理研究的篇章 奠基:20世纪20-40年代,主要为单味的研究,延用西方天然药物的研究 思路与方法,为以后的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量单味药进行了研究,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 究中药及方剂,开始注意中药治则治法的研究,强调要在中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 药药理学研究 1、中药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课后小结|2、中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课后思考 中药药理研究的必要性 要求参考书 目及章节 查阅近年有关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文献
3 教 案 教学课题 绪 论 授课时数 1 课程 章节 第一章 教 学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目的、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及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的基本 思路思路。 2、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重 点 难 点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程类型 小课、大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 学 主 要 方 法 和 步 骤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机体相互作 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一)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二)为什么中药药理学研究必须以中药药理论为指导 (三)中药药理学研究是中医药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一、兴起:1926 年,以陈克恢 “麻黄有效成份麻黄碱的作用” 的麻黄研究为代 表的单味中药的研究揭开了中药药理研究的篇章。 二、奠基: 20 世纪 20-40 年代,主要为单味的研究,延用西方天然药物的研究 思路与方法,为以后的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量单味药进行了研究,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 究中药及方剂,开始注意中药治则治法的研究,强调要在中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 药药理学研究。 课后小结 1、中药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课后思考 中药药理研究的必要性 要求参考书 目及章节 查阅近年有关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文献
教 案 中药药性理论的 教学课题现代研究授课时数3 课程 章节 第二章 教学 目的要求 熟悉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的关系 重点 难点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课程类型 小课、大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 学第一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主 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60年代侯灿、⑦0年代梁月华对寒凉药的研究,对环核苷酸的影响、对中枢神 要|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方 、四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法第三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和 第四节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步第五节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骤 课后小结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争议 课后作业 或思考 如何根据中医理论指导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要求参考书 目及章节查阅近年有关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的文献 1、中药药性理论来自于临床又指导临床用药,有相同功效及归经有药物具有相 备注|同的药理作用是必然的。2、中医的脏腑是功能单位而非实质器官,在归经的研 究中不可简单地等同。3、五味是药物五类基本作用
4 教 案 教学课题 中药药性理论的 现代研究 授课时数 3 课程 章节 第二章 教 学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 熟悉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的关系 重 点 难 点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课程类型 小课、大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 学 主 要 方 法 和 步 骤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一、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60 年代侯灿、70 年代梁月华对寒凉药的研究 ,对环核苷酸的影响、对中枢神 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二、四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第五节 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课后小结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争议 课后作业 或思考 如何根据中医理论指导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要求参考书 目及章节 查阅近年有关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的文献 备 注 1、中药药性理论来自于临床又指导临床用药,有相同功效及归经有药物具有相 同的药理作用是必然的。2、中医的脏腑是功能单位而非实质器官,在归经的研 究中不可简单地等同。3、五味是药物五类基本作用
教 案 教学课题的授课时数2 第三章 教学 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目的要求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重点 难点 药物的基原、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炮制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课程类型 小课、大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学主 第一节药物因素:药物的基原、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炮制、剂型、 要制剂、剂量及给药途径等 方第二节机体因素: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遗传 法状态等: 第三节环境因素:气候、时辰、地区、生活条件等。 和步骤 课后小结 对中药来说影响中药药理作用最重要因素是药物的因素 课后作业 或思考 如何保证中药的药理作用 要求参考书 目及章节 查阅近年有关影响中药药理作用最重要因素的文献 备注 GAP及GAP的意义
5 教 案 教学课题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 的因素 授课时数 2 课程 章节 第三章 教 学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 1.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重 点 难 点 药物的基原、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炮制等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课程类型 小课、大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 学 主 要 方 法 和 步 骤 第一节药物因素:药物的基原、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炮制、剂型、 制剂、剂量及给药途径等 第二节机体因素: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遗传 状态等; 第三节环境因素:气候、时辰、地区、生活条件等。 课后小结 对中药来说影响中药药理作用最重要因素是药物的因素 课后作业 或思考 如何保证中药的药理作用 要求参考书 目及章节 查阅近年有关影响中药药理作用最重要因素的文献 备 注 GAP 及 GAP 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