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难点、重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这篇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关键文句的理 解等原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积累整合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3.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 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 《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 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 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 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 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褀瑞政府发岀最后通牒, 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 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 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1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 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 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 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 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了解刘和珍 (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1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二、难点、重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领会全文的思想内容。 2、难点:这篇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作家语言风格、关键文句的理 解等原因。 三、教学时数 3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⒈积累整合词语的音、形、义。 ⒉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⒊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 《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 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 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 年 3 月 12 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 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 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 16 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 月 18 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 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 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⒈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 年 5 月)始以“鲁迅” 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 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 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16 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 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 (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 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 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岀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 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 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 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 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四、检查预习 (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 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3)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 提 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 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 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 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4)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悲痛——愤怒—一理智的思考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师: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 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提示: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 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 者。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内容 有二: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 提示:第 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 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 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 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 2
2 刘和珍(1904 一 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 年秋,刘和 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 年 3 月 18 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 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 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 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 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 22 岁。 四、检查预习 ⑴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⑵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 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⑶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 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 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 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⑷教师设疑: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 提示: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 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指导:文章的思路,显示的是对布局谋篇的安排。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抓住作者悲愤感情线索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 师: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 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提示: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 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 者。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 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内容 有二: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 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 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 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⒉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
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 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 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 真的猛士”的态度一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七、课堂小结一一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1.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1)理清脉络。(2)把握主旨。 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2节。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三类人感情线索 思路 爱国青年—悲,写作缘起 反动势力 纪念主体 庸人—愤教训意义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2、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复习检查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 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 人民牢记血债! 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 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明确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 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 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 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 “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七、课堂小结——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⒈整体把握文意(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⑴理清脉络。 ⑵把握主旨。 答问题时尽量在文中找到关键语句。 八、布置作业 ⒈背诵第2节。 ⒉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理清局部思路,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2、写作技巧分析及借鉴,积累写作素材。 一、复习检查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 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 人民牢记血债!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⒈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 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⒉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6)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⑦)“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⑧)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 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 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 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 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 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 劣 (5)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 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3相关经典: (1)鲁迅的经典散文一—《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 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 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 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 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 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 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 豸们! (2)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 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 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 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 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 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 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⒉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 用?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 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⒊相关经典: ⑴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 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 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 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 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 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 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 豸们! ⑵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布置作业 1.片断练习: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 物的个性 (1)某老师走上讲台;(2)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2背诵第4节 人物事件顺序方法 生活中时细节 刘和珍一学潮中 惨案中间肖像 追求进步、善良谦和、勇于反抗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 检查背诵第4节 、导入新课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 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 吧! 三、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 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 句。 1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 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 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 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 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 血偿还的。 3.“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 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
5 六、布置作业 ⒈片断练习: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 物的个性: ⑴某老师走上讲台;⑵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⒉背诵第4节。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 一、检查背诵第4节 二、导入新课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 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 吧! 三、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 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 句。 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 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 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⒉“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 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 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 血偿还的。 ⒊“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 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