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 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重点理清 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 思考,周密地说理。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 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二心集》等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 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 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 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 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 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 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重点理清 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 思考,周密地说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 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 30 年间,共有“述著 29 种,250 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二心集》等。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 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 3 月 12 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 3 月 12 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 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 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 月 16 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 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 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
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 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 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 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 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 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2)人物介绍一一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小传 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 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 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 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杨德群烈士小传 女士杨德群,字先哲,湖南湘阴人。幼秉性温慧:长好学不倦: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 之。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近服 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湘服务五 年。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 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立仆,血流如注。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 时卒,年二十四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 (3)女师大学潮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 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 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 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 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 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 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岀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 正义,维持校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 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 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 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
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 月 17 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 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 月 18 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 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 打死打伤 200 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 月 18 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 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 3 月 18 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 月 25 日,女师大师 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2)人物介绍——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小传 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 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 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 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杨德群烈士小传 女士杨德群,字先哲,湖南湘阴人。幼秉性温慧;长好学不倦;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 之。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近服 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湘服务五 年。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 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立仆,血流如注。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 时卒,年二十四岁。 ——《女师大周刊》123 期,1926 年 3 月 24 日《说明》 (3)女师大学潮 1924 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 3 名学生退学,激 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 年 1 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 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 4 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 荫榆打气。5 月 7 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 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 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 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 6 人开除。11 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 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 正义,维持校务。5 月 27 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 7 人联名在《京报》上发 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 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 两部 4 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 月 10 日, 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 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
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 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 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4)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蕉峣: Jlao yao高耸) 说明:这是一首自挽诗。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 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 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思考本文的题目是《记 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写了刘和珍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 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 同声一哭。"尝试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追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胳,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③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 被毁灭的过程展示出来,才能震动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阅读第五部分,明确刘和珍 遇难的经过怎样?这样的经过说明什么? ④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联系文章题目,思考: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 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 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 年 3 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 “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4)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蕉峣:jiāo yáo 高耸) 说明:这是一首自挽诗。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 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思考本文的题目是《记 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写了刘和珍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 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 同声一哭。”尝试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追踪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胳,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③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 被毁灭的过程展示出来,才能震动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阅读第五部分,明确刘和珍 遇难的经过怎样?这样的经过说明什么? ④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联系文章题目,思考: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评价 1、给加点字注音 长歌当哭 )菲薄()租赁()不惮() 虐杀() 惩创()绯红()尸骸() 寥落() 黯然()攒射()浸渍()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编辑洋溢桀骜不驯B.扉页屠戳百折不回 C.气概徘徊陨身不恤D.销行喋血和霭可亲 3、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 于死者毫不相干, 在生者, 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 到更大的安慰 A即使但也倘使B.虽然相反也或许 C.虽然但却倘使D.即使相反却或许 4、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 杀了。(反语)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夸张) 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 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反复)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 5、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 A.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 B.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无是非可言,说了也没用 C.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 D.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6、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①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②《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 的性格特点。() ③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评价 1、给加点字注音。 长歌当哭( ) 菲薄( ) 租赁 ( ) 不惮( ) 虐杀( ) 惩创( ) 绯红( ) 尸骸( ) 寥落( ) 黯然( ) 攒射( ) 浸渍(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编辑 洋溢 桀骜不驯 B.扉页 屠戳 百折不回 C.气概 徘徊 陨身不恤 D.销行 喋血 和霭可亲 3、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 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 到更大的安慰。 A.即使 但 也 倘使 B.虽然 相反 也 或许 C.虽然 但 却 倘使 D.即使 相反 却 或许 4、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 杀了。(反语)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夸张) 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 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反复)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 5、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 ) A.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 B.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无是非可言,说了也没用。 C.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 D.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6、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①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②《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 的性格特点。( ) ③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
鲜明。() ④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 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⑥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 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⑦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 敬意。() 二、文本研习 全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了作者的悲愤感情。第1段写作者参加为刘 痛第2段写刘和珍预定(莽原》的事,“生活艰难”、“毅然”表现了刘和珍 ”与“”可见心情的沉 的 精神。第3段表明写作本文的一个目的是批判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最后一句中“非人 间”“浓黑的悲凉”指 “最大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它们” “后死者”指 第二部分,进一步点明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目的。第1段将和进行对比,赞扬前者勇 敢面对现实、永不回避的精神,批评后者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的态度。第2段说明写本文是 为了不忘血债。 第三部分,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作者对 她的哀悼和崇敬。第1段作者给与她“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最高评价。第2段写“初见姓 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黯然泣下”四件事。突出刘性格的三个侧面,一是“桀 骜锋利”的个性,二是“ ”善良可爱的性格,三是“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 下”深远广大的胸襟 第四部分,写听到噩耗后的愤慨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 第1段通过一系列虚词表达了作者无限愤慨的心情。2—4段进一步抒发愤激之情,怒不可遏。第5 段,用诗化的语言,把愤怒的情感推向顶点。“沉默呵!沉默呵!”运用的手法,强烈抒发 了作者深沉、激越的感情。最后用 ”一句表示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非 此即彼,就看我们选择。 第五部分,记述惨案发生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第1 段为过渡段。第2段记惨案发生的情景,进一步具体揭露反动派的凶残。第3段写刘和珍的死,用 三个句子反复强调真实性,不仅照应前文,还揭露反动派凶残,显示作者巨大的哀痛 第六部分,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第1段提出对请愿的看法。作者为这次徒手请 愿而流血深感痛惜,为意义寥寥的牺牲而感到痛心。“至多”强调 。转接下文,指出 徒手请愿毫无意义,并以 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阐明看法,总结惨案的经验教训。 第2段写爱国青年的鲜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起句用“然而”一转,指明烈士死难的意 义,肯定它的社会影响。“”是起码的估计,与上文的“至多”相对。此中还引用陶潜的《挽 歌》深化作者的看法。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第1段回应全文,总括惨 案出于作者意外的三种情况: 帮凶文人的下劣 第2段赞 颂中国女子,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舞“苟活者”和“真的 猛士”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第一、二部分,悼念逝者,唤醒生者。中间三部分,追忆往事,揭露罪行。最后两部分
鲜明。( ) ④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⑤“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 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⑥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 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⑦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 敬意。( ) 二、文本研习 全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说明写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了作者的悲愤感情。第1段写作者参加为刘、 杨两烈士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独在礼堂外徘徊”一句中“ ”与“ ”可见心情的沉 痛。第2段写刘和珍预定《莽原》的事。“生活艰难”、“毅然”表现了刘和珍 的 精神。第3段表明写作本文的一个目的是批判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最后一句中“非人 间”“浓黑的悲凉”指 ;“最大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它们” 指 ;“后死者”指 。 第二部分,进一步点明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目的。第1段将 和 进行对比,赞扬前者勇 敢面对现实、永不回避的精神,批评后者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的态度。第2段说明写本文是 为了不忘血债。 第三部分,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作者对 她的哀悼和崇敬。第1段作者给与她“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最高评价。第2段写“初见姓 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黯然泣下”四件事。突出刘性格的三个侧面,一是“桀 骜锋利”的个性,二是“ ”善良可爱的性格,三是“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 下”深远广大的胸襟。 第四部分,写听到噩耗后的愤慨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 第1段通过一系列虚词表达了作者无限愤慨的心情。2—4段进一步抒发愤激之情,怒不可遏。第5 段,用诗化的语言,把愤怒的情感推向顶点。“沉默呵!沉默呵!”运用 的手法,强烈抒发 了作者深沉、激越的感情。最后用“ ”一句表示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非 此即彼,就看我们选择。 第五部分,记述惨案发生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第1 段为过渡段。第2段记惨案发生的情景,进一步具体揭露反动派的凶残。第3段写刘和珍的死,用 三个句子反复强调真实性,不仅照应前文,还揭露反动派凶残,显示作者巨大的哀痛。 第六部分,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第1段提出对请愿的看法。作者为这次徒手请 愿而流血深感痛惜,为意义寥寥的牺牲而感到痛心。“至多”强调 。转接下文,指出 徒手请愿毫无意义,并以 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阐明看法,总结惨案的经验教训。 第2段写爱国青年的鲜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起句用“然而”一转,指明烈士死难的意 义,肯定它的社会影响。“ ”是起码的估计,与上文的“至多”相对。此中还引用陶潜的《挽 歌》深化作者的看法。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第1段回应全文,总括惨 案出于作者意外的三种情况: ,帮凶文人的下劣, 。第2段赞 颂中国女子,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舞“苟活者”和“真的 猛士”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第一、二部分,悼念逝者,唤醒生者。中间三部分,追忆往事,揭露罪行。最后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