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 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ˆ,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 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γ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 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 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ˆ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 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 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晩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 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 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学生分组硏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 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 长。桑麻日己长,我土日己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a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 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 在扩大 ⑥霰(xia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 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 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 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 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 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 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ˆ。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 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1)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 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2)“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 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3)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 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4)“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 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
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 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 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 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 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 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 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 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 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 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 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 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 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 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 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 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 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 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 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 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 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 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 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 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 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
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 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 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 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 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 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 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 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 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 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 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 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 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 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9、兰亭集序》说课 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 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 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 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 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髙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 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 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 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 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 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 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淸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 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 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 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
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 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 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 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 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 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 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 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 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 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 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 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 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 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 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 字左右。) 9、兰亭集序》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 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 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 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 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 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 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 ,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 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 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 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 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 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 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
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 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 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 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 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 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 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 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 、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 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 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 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 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 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 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 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 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 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 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 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 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 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 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 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 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 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 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 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 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 、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 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 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 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 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 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 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 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 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 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 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 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 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 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10、赤壁赋说课稿 说教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 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 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 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 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髙,重视积累 、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 点)。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髙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 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 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 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的目的。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 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 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 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 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 对方听,纠正错误。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一—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 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 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 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 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
10、赤壁赋 说课稿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 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 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 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 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 、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 点)。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 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 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 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的目的。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 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 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 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 、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 对方听,纠正错误。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 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 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 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 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
又蕴涵着人生晢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 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氽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 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 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 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 处 (七)、总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 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 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 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 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 的—一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l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 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 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 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 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 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 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 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 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 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 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二、掌握虚词 “以”、“其”的意义与用法。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 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 会学习
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 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 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 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 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 处。 (七)、总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 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 。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 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 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 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 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 则) 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 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 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 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 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 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 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 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 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 15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 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 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 “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 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 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