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此卷不交,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 、(22分) 1.默写课文原句。(10分) (1) ,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2)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7)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8)中无杂树,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9)《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⑩诗中有科学。俗话说,“望远须登高,登高须望远”,杜甫《望岳》诗中的名句 也说明了类似的科学道理。 2.下面是小张同学以《奥运会志愿者的微笑》为题写的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答题。(6分) 奥运会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我服务,我快乐”成为这群富有激情、心怀梦 想的年轻人共同的心声。志愿者们在每一次的志愿服务中,那一张张纯真笑脸努力诠释着渴m ()幸福生活的真意,那一次次无私的奉献不断A着和谐社会的内涵,那一次次成功 的喜悦尽情B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用一如既往的微笑、热情真挚的服务,感染着毎 个人,使人烦zao()而焦灼()的心情得以平和而轻松;使准备挑剔中国的西方媒体 人,也不得不称道中国拥有未来无可阻遏()的强大力量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2)从“解释、丰富、放飞、放逐”中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依次填入横线的A、B处。(2分) 3.为下面的新闻稿拟写标题。(3分) 【新华社四川8月27日电】随着映秀小学在原址附近顺利复课,汶川县15000多名学生在 全国各方面力量帮助下已全部复课。其中,有5所小学的1600名学生由其他省、市对口支援, 实现了在原址附近的板房学校复课;2所中学的2500名学生实现了省外异地复课,分别在广东省
1 2008~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此卷不交,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 一、(22 分) 1.默写课文原句。(10 分) ⑴ ,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长歌行》) ⑵相顾无相识, 。 (王绩《野望》) ⑶ ,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⑷坐观垂钓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⑸日暮乡关何处是? 。 (崔颢《黄鹤楼》) ⑹ ,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 ⑺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⑻中无杂树,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⑼《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 。” ⑽ 诗 中 有 科 学 。 俗 话 说 ,“ 望 远 须 登 高 , 登 高 须 望 远 ”, 杜 甫 《 望 岳 》诗 中 的 名 句 “ , ”也说明了类似的科学道理。 2.下面是小张同学以《奥运会志愿者的微笑》为题写的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答题。(6 分) 奥运会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我服务,我快乐”成为这群富有激情、心怀梦 想的年轻人共同的心声。志愿者们在每一次的志愿服务中,那一张张纯真笑脸努力诠释着渴 mù ( )幸福生活的真意,那一次次无私的奉献不断 A 着和谐社会的内涵,那一次次成功 的喜悦尽情 B 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用一如既往的微笑、热情真挚的服务,感染着每一 个人,使人烦 zào( )而焦灼( )的心情得以平和而轻松;使准备挑剔中国的西方媒体 人,也不得不称道中国拥有未来无可阻遏( )的强大力量。 ⑴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 ⑵从“解释、丰富、放飞、放逐”中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依次填入横线的 A、B 处。(2 分) 3.为下面的新闻稿拟写标题。(3 分) 【新华社四川 8 月 27 日电】随着映秀小学在原址附近顺利复课,汶川县 15000 多名学生在 全国各方面力量帮助下已全部复课。其中,有 5 所小学的 1600 名学生由其他省、市对口支援, 实现了在原址附近的板房学校复课;2 所中学的 2500 名学生实现了省外异地复课,分别在广东省
和山西省,均有当地企业接受并赞助一切费用;其余5所中学及14所小学由四川省其他县、市帮 助在省内异地复课。 标题为 4.下面是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两段文字,请按要求完成题目。(3分 【甲】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 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 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1)请你分别说出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甲文中的“她”是 乙文中的“他”是 (2分) (2)在乙文方框内填入所缺的标点。(1分) 二、(4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5~12题。(16分) 【古诗阅读】 阅读杜甫《春望》,回答问题。(4分) 国破山河在,城舂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 (2分) 6.诗人将胸中情融于眼前景,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古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2 和山西省,均有当地企业接受并赞助一切费用;其余 5 所中学及 14 所小学由四川省其他县、市帮 助在省内异地复课。 标题为 4.下面是节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两段文字,请按要求完成题目。(3 分) 【甲】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 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乙】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 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⑴请你分别说出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甲文中的“她”是 ,乙文中的“他”是 。 (2 分) ⑵在乙文方框内填入所缺的标点。(1 分) 二、(46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5~12 题。(16 分) 【古诗阅读】 阅读杜甫《春望》,回答问题。(4 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 。(2 分) 6.诗人将胸中情融于眼前景,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古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 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释】①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②运于 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③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 妻。御:治理。家邦:家族和国家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及人之老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B.天下可运于掌 贤于材人远矣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能以径寸之木 9用斜线(/)为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10.“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历来人们倡导的对“物”和“人”的两个成语,都来源于甲文,其 中“物尽其用”是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总结出来的。而“人尽其才”是根据 总结出来的。(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12.现在,人们常用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和乙文中 的 ”来提倡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 美德。(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5题。(8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 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 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
3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 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释】①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②运于 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③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 妻。御:治理。家邦:家族和国家。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 ( ) ⑵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以及人之.老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B.天下可运于.掌 贤于.材人远矣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能以.径寸之木 9.用斜线(/)为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 分) 刑 于 寡 妻 至 于 兄 弟 以 御 于 家 邦 10.“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历来人们倡导的对“物”和“人”的两个成语,都来源于甲文,其 中“物尽其用”是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总结出来的。而“人尽其才”是根据“ ”总结出来的。(2 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12.现在,人们常用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和乙文中 的“ ”来提倡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 美德。 (2 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15 题。(8 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 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 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 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
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 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 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写父亲买橘的背影,先写体态,再写服饰,然后描写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 应加以烘托。 B.写父亲的穿着是为了突出家中景况惨淡,呼应前文:又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 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三句话,虽然朴实、简洁却饱含深情,充分表露出父亲对儿子千叮咛、万嘱 咐,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直接描写了父亲的心理,流露出他终于买来 橘子的如释重负的心情 14.画线句中的“再”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15.文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请具体分析泪中所蕴含的情味。(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0分) 扫晴娘 凌鼎年 剪纸阿婆花甲年纪了,一个人过。她打发时日的办法是剪纸。随你什么纸,到她手里,“嚓嚓” 几剪刀下去,嗬,或人或兽,似像非像,极有趣味。 剪纸阿婆剪得最多是扫晴娘。那纸形人像左手右手各持-帚,一朝上,一朝下,谓之扫天扫 地。逢上阴雨连绵天,就有乡人来剪纸阿婆处讨一扫睛娘,拿回去头朝下贴在屋内墙上;或者悬 挂于门左,意为扫去雨点,以起祈晴作用 扫晴娘是旧俗,只是乡民并不十分看重。乡民向剪纸阿婆讨扫睛娘,一则是意思意思;二则 是借个名头,接济几个钱给剪纸阿婆。剪纸阿婆从不计较,即便不给钱她也随你拿,拿得人愈多 她愈快活。 1937年日本人占了娄城后,时有日寇施暴的传说传到古庙镇,人人又恨又怕,又无法可想。 偏巧那一阵阴雨连连,照往年,正是乡人去讨扫晴娘的旺期,可能是来了日本人的缘故 家家都没了这个心思 剪纸阿婆却毎日里剪纸不停,连晩上也摸黑剪。有人发现,剪纸阿婆给毎个扫晴娘额上都点 了红,那一点红又艳又大,看上去很滑稽,不知哪个冒出了这样一句 剪纸阿婆阴霾已久的脸绽出了一丝笑意。人们心照不宣,讨回了扫晴娘,就用线穿之,挂于檐下 看着纸人头朝地,腚朝天,在风中飘呀摇的,一丝快意泛上心头
4 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 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 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写父亲买橘的背影,先写体态,再写服饰,然后描写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 应加以烘托。 B.写父亲的穿着是为了突出家中景况惨淡,呼应前文;又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 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父亲送别儿子时的三句话,虽然朴实、简洁却饱含深情,充分表露出父亲对儿子千叮咛、万嘱 咐,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D.“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直接描写了父亲的心理,流露出他终于买来 橘子的如释重负的心情。 14.画线句中的“再”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分) 15.文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请具体分析泪中所蕴含的情味。(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10 分) 扫 晴 娘 凌鼎年 剪纸阿婆花甲年纪了,一个人过。她打发时日的办法是剪纸。随你什么纸,到她手里,“嚓嚓” 几剪刀下去,嗬,或人或兽,似像非像,极有趣味。 剪纸阿婆剪得最多是扫晴娘。那纸形人像左手右手各持一帚,一朝上,一朝下,谓之扫天扫 地。逢上阴雨连绵天,就有乡人来剪纸阿婆处讨一扫晴娘,拿回去头朝下贴在屋内墙上;或者悬 挂于门左,意为扫去雨点,以起祈晴作用。 扫晴娘是旧俗,只是乡民并不十分看重。乡民向剪纸阿婆讨扫晴娘,一则是意思意思;二则 是借个名头,接济几个钱给剪纸阿婆。剪纸阿婆从不计较,即便不给钱她也随你拿,拿得人愈多 她愈快活。 1937 年日本人占了娄城后,时有日寇施暴的传说传到古庙镇,人人又恨又怕,又无法可想。 偏巧那一阵阴雨连连,照往年,正是乡人去讨扫晴娘的旺期,可能是来了日本人的缘故,一 家家都没了这个心思。 剪纸阿婆却每日里剪纸不停,连晚上也摸黑剪。有人发现,剪纸阿婆给每个扫晴娘额上都点 了红,那一点红又艳又大,看上去很滑稽,不知哪个冒出了这样一句: 。 剪纸阿婆阴霾已久的脸绽出了一丝笑意。人们心照不宣,讨回了扫晴娘,就用线穿之,挂于檐下, 看着纸人头朝地,腚朝天,在风中飘呀摇的,一丝快意泛上心头
很快,古庙镇上几乎家家都挂了剪纸阿婆的扫晴娘。有人回去后还故意把那额上的点红再点 大些,像膏药旗似的。 此事终于传到了汉奸翻译的耳朵里,他把吉田太君领到了剪纸阿婆的住处。剪纸阿婆见汉奸 翻译带了日本人进来,放下剪刀,拿起一串连纸的扫晴娘,作法似的念念有词起来:“扫晴娘,倒 悬苦,苦你个七七四十九日夜;看你扫不扫地,看你扫不扫天;扫去雨淋淋,扫去阴惨惨;扫出 个满天星,扫出个大晴天。”并做着扫地出门状。 吉田是中国通,一口汉语相当流利,他对剪纸阿婆说:“支那有扫晴娘,大日本的有照照坊主, 此风俗一脉的相承,可见中日的一家人,历来亲善,好,好。” 汉奸翻译指指扫晴娘额头上那红红的一点说:“太君,老太婆咒太君呢。” 不,你的不懂,日本民俗,刺手指血涂纸人,以活人之血令纸人有灵。你们支那人怕血, 改以红涂料染之,法出一源 剪纸阿婆听吉田说中国人怕血,气得脸都红了,她下意识地抓过剪刀 冲动的不要。你的剪纸,大大的艺术。我统统买下,价钱的好说,不让你吃亏。” “不卖,我剪纸几十年了,从来不卖,钱字免谈!剪纸阿婆亳不畏惧。 可以可以,我尊重艺人的清高与尊严。给你三个月时间,多多地剪,皇军为你办剪纸展览 怎么样?”吉田一副胜券在握的架势。 好,我剪,我剪给你们看。 剪纸阿婆左手拿起剪刀,轧住了右手大拇指,用劲往桌上死命-一敲,那一截大拇指竟被连骨 带皮剪了下来,顿时鲜血直冒。剪纸阿婆把右手伸到吉田面前说:“看看清楚,这就是中国人的血。 剪纸阿婆持着利剪一步步逼向了吉田太君 吉田太君狼狈地逃出剪纸阿婆的家 (摘自《青年博览》2008年7月,有删改。)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37年阴雨连绵时,乡民向剪纸阿婆讨要扫晴娘目的主要是表达祈晴的愿望 B.乡民把扫晴娘的额头点成膏药旗模样,是为了表达对日本兵施暴行为的恨意。 C.吉田要为剪纸阿婆办展览,是他十分敬重中国民间艺人,敬重中国传统文化。 D.剪纸阿婆坚决不卖扫晴娘给吉田,因为她坚守艺人的清高,从来不卖艺术品。 17.文中画横线处缺少了一句话,请根据上下文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18.文章为什么以“扫晴娘”为题?(2分) 19.读完全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剪纸阿婆与《芦花荡》中的“老头子”有何相似之处?(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12分) 花玉
5 很快,古庙镇上几乎家家都挂了剪纸阿婆的扫晴娘。有人回去后还故意把那额上的点红再点 大些,像膏药旗似的。 此事终于传到了汉奸翻译的耳朵里,他把吉田太君领到了剪纸阿婆的住处。剪纸阿婆见汉奸 翻译带了日本人进来,放下剪刀,拿起一串连纸的扫晴娘,作法似的念念有词起来:“扫晴娘,倒 悬苦,苦你个七七四十九日夜;看你扫不扫地,看你扫不扫天;扫去雨淋淋,扫去阴惨惨;扫出 个满天星,扫出个大晴天。”并做着扫地出门状。 吉田是中国通,一口汉语相当流利,他对剪纸阿婆说:“支那有扫晴娘,大日本的有照照坊主, 此风俗一脉的相承,可见中日的一家人,历来亲善,好,好。” 汉奸翻译指指扫晴娘额头上那红红的一点说:“太君,老太婆咒太君呢。” “不,你的不懂,日本民俗,刺手指血涂纸人,以活人之血令纸人有灵。你们支那人怕血, 改以红涂料染之,法出一源。” 剪纸阿婆听吉田说中国人怕血,气得脸都红了,她下意识地抓过剪刀。 “冲动的不要。你的剪纸,大大的艺术。我统统买下,价钱的好说,不让你吃亏。” “不卖,我剪纸几十年了,从来不卖,钱字免谈!”剪纸阿婆毫不畏惧。 “可以可以,我尊重艺人的清高与尊严。给你三个月时间,多多地剪,皇军为你办剪纸展览, 怎么样?”吉田一副胜券在握的架势。 “好,我剪,我剪给你们看。” 剪纸阿婆左手拿起剪刀,轧住了右手大拇指,用劲往桌上死命一敲,那一截大拇指竟被连骨 带皮剪了下来,顿时鲜血直冒。剪纸阿婆把右手伸到吉田面前说:“看看清楚,这就是中国人的血。” 剪纸阿婆持着利剪一步步逼向了吉田太君。 吉田太君狼狈地逃出剪纸阿婆的家。 (摘自《青年博览》2008 年 7 月,有删改。)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1937 年阴雨连绵时,乡民向剪纸阿婆讨要扫晴娘目的主要是表达祈晴的愿望。 B.乡民把扫晴娘的额头点成膏药旗模样,是为了表达对日本兵施暴行为的恨意。 C.吉田要为剪纸阿婆办展览,是他十分敬重中国民间艺人,敬重中国传统文化。 D.剪纸阿婆坚决不卖扫晴娘给吉田,因为她坚守艺人的清高,从来不卖艺术品。 17.文中画横线处缺少了一句话,请根据上下文填上恰当的内容。(2 分) 18.文章为什么以“扫晴娘”为题?(2 分) 19.读完全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剪纸阿婆与《芦花荡》中的“老头子”有何相似之处?(3 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0——23 题。(12 分) 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