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见,其对佛教“色空”思想理解更 为深透,令弘忍大喜,遂指定慧能为继承 人,成为禅宗六祖,主张“顿悟”,使其 成为禅宗后世的真正祖师 (3)宋明以降,佛教的宗派逐渐融合,或 者衰落。仅净土宗、禅宗还保存本身宗派 的特点。佛教和道教互渗,佛教徒往往去 朝拜道教的关帝庙。门户之见、门户排斥 的现象减少
•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见,其对佛教“色空”思想理解更 为深透,令弘忍大喜,遂指定慧能为继承 人,成为禅宗六祖,主张“顿悟” ,使其 成为禅宗后世的真正祖师。 (3)宋明以降,佛教的宗派逐渐融合,或 者衰落。仅净土宗、禅宗还保存本身宗派 的特点。佛教和道教互渗,佛教徒往往去 朝拜道教的关帝庙。门户之见、门户排斥 的现象减少
(4)明清时佛教的迷信色彩加重,所举行 的活动主要是水陆道场,用以超度鬼魂 亡灵。有钱人办丧事,往往请佛僧做道 场,耗费巨大。 6、中外佛文化的差异 (1)印度男子出家称比丘,女子出家称比 丘尼。中国男子出家称和尚,女子出家 称尼姑,合称为僧尼 (2)东南亚国家,习俗为人人都出家一次, 修行者可娶妻生子。中国的佛教徒出家 后必须恪守十戒,如不淫、不蓄金银财 宝等
(4)明清时佛教的迷信色彩加重,所举行 的活动主要是水陆道场,用以超度鬼魂 亡灵。有钱人办丧事,往往请佛僧做道 场,耗费巨大。 6、中外佛文化的差异 (1)印度男子出家称比丘,女子出家称比 丘尼。中国男子出家称和尚,女子出家 称尼姑,合称为僧尼。 (2)东南亚国家,习俗为人人都出家一次, 修行者可娶妻生子。中国的佛教徒出家 后必须恪守十戒,如不淫、不蓄金银财 宝等
中国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家,只有受 戒律才能取得僧尼资格,并且还要在头 上烧香疤 (3)穿着上,印度佛教规定袈裟必须用不 正色(杂色)制成,即只能用青、泥、 木兰三色。中国佛教僧服颜色有变化, 僧人说法和举行仪式时,多穿用金缕织 成的袈裟 (4)饮食上,印度佛教规定午后不食,中 国佛教徒晚上仍然要进食。印度佛教徒 可以吃肉,中国僧尼坚持吃素
中国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家,只有受 戒律才能取得僧尼资格,并且还要在头 上烧香疤。 (3)穿着上,印度佛教规定袈裟必须用不 正色(杂色)制成,即只能用青、泥、 木兰三色。中国佛教僧服颜色有变化, 僧人说法和举行仪式时,多穿用金缕织 成的袈裟。 (4)饮食上,印度佛教规定午后不食,中 国佛教徒晚上仍然要进食。印度佛教徒 可以吃肉,中国僧尼坚持吃素
(5)外出上, 印度佛教认为在雨季的三个 月中容易伤害草木小虫,僧尼应当定居 坐禅。中国佛教却明确规定夏历四月十 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6)建筑上,中国佛教的建筑多是院落式, 一 般坐北面南,以山门为中轴线,依次 设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或藏经楼 两旁是斋堂、客房等东西向建筑。有些 寺院还建有佛塔。印度佛教以佛塔为佛 寺的中心,中国佛教则以佛塔为佛寺的 附加景观。印度的佛塔用于存入舍利和 经书,中国的佛塔与楼阁建筑结合,形 成楼阁式佛塔
(5)外出上,印度佛教认为在雨季的三个 月中容易伤害草木小虫,僧尼应当定居 坐禅。中国佛教却明确规定夏历四月十 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6)建筑上,中国佛教的建筑多是院落式, 一般坐北面南,以山门为中轴线,依次 设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或藏经楼。 两旁是斋堂、客房等东西向建筑。有些 寺院还建有佛塔。印度佛教以佛塔为佛 寺的中心,中国佛教则以佛塔为佛寺的 附加景观。印度的佛塔用于存入舍利和 经书,中国的佛塔与楼阁建筑结合,形 成楼阁式佛塔
()印度佛教没有关羽。关羽是三国时蜀 国大将,道教称关羽为关帝圣君。佛教 为了迎合民众心理,以关羽为伽兰神 (护法神)。《佛祖传记》卷六记载, 天台宗创始人智到玉泉寺传教,遇到暴 风骤雨,有关羽显灵护法,于是天台宗 以关羽为神 (8)汉化的佛教是有特色的中国佛教,与 印度佛教有许多差别,它适合中国国情, 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而印度佛教 则中断,被印度教取代
(7)印度佛教没有关羽。关羽是三国时蜀 国大将,道教称关羽为关帝圣君。佛教 为了迎合民众心理,以关羽为伽兰神 (护法神)。《佛祖传记》卷六记载, 天台宗创始人智 到玉泉寺传教,遇到暴 风骤雨,有关羽显灵护法,于是天台宗 以关羽为神。 (8)汉化的佛教是有特色的中国佛教,与 印度佛教有许多差别,它适合中国国情, 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而印度佛教 则中断,被印度教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