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保护法》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资源保护法 课程英文名称: The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protect law 课程类型:必修课(目前暂为限选课,从2005级起调整为必修课) 总学时:理论学时60 学分:3 适用专业:法学本科各专业 开课院系:经贸法学院、民商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及法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 2.任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发展、体系、法学基础理论以 及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管理体制和监督管 理制度,环境法律责任和国际环境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学生能比较全面地 了解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环境资源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 位,明确破坏环境资源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通过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 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已经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因此要求多媒体教室配合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2.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资源保护法》教学大纲 :::..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资源保护法 课程英文名称:The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Protect Law 课程类型:必修课 (目前暂为限选课,从 2005 级起调整为必修课) 总 学 时: 理论学时 60 学 分:3 适用专业:法学本科各专业 开课院系:经贸法学院、民商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及法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 2.任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述、发展、体系、法学基础理论以 及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管理体制和监督管 理制度,环境法律责任和国际环境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学生能比较全面地 了解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环境资源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 位,明确破坏环境资源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通过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 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已经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因此要求多媒体教室配合。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2.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3.环境资源问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4.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概况 5.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 6.人类环境观的概念及发展的回顾 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点及含义 9.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 10.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状况 11.中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 1.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1)有关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硏究对象。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 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的总体。即人类环境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生态学以整个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环境 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 光和其他无机物质。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类环境,但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得多 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 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环境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有所不同,它 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的环境。这一定义把环境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天然形成,无 人工干预:一类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人类 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如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 城市和乡村等。我国环境保护法对这两类环境均予以保护 (2)有关资源的概念
3.环境资源问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4.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概况; 5.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 6.人类环境观的概念及发展的回顾; 7.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点及含义; 9.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 10.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状况; 11.中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 1.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1)有关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 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的总体。即人类环境。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生态学以整个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环境 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 光和其他无机物质。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类环境,但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得多。 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 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环境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有所不同,它 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的环境。这一定义把环境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天然形成,无 人工干预;一类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人类 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如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 城市和乡村等。我国环境保护法对这两类环境均予以保护。 (2)有关资源的概念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一些国内外权威性著作对自然资源作过精辟 论述。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的解释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利 用的自然要素。它们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 和场所。”英国大百科全书提出的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 成这些成分的环境的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森林、草场、矿产、陆地、 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生 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分解作用),地球化学的循 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生成作用等)。“这是一种广义的自然资源 概念,把周围自然条件也看做是资源。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对自然资源作了不同论述。我 国有的学者认为:"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 其集合体,包含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构成 必需的`投入并产生积极效益: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 即称之为自然资源。"前苏联有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要和改善 自身的净福利条件和原料。尽管对自然资源的表达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这一科学概 念有如下共同的内涵:一是自然资源具有生产性和时空性,它不能脱离开生产应用和社 会需求,不能超越一定的时空范围:二是自然资源的动态性,它的概念和范畴不是一成 不变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其包括的范围和种类会不断扩大。 2.关于环境资源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 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人类当前面临那些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引发因素可以分为: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 环境问题;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即由于毁林毁草开垦荒地、过量放牧、掠夺性捕捞、乱猎滥采、不合理浇灌、不适当的 水利工程、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和破坏性采掘、人口增长过速和都市化等所造成的水 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耕地锐减、草地退化、盐碱化、森林蓄积量下降、矿藏资源遭破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一些国内外权威性著作对自然资源作过精辟 论述。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的解释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利 用的自然要素。它们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 和场所。”英国大百科全书提出的自然资源的概念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 成这些成分的环境的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森林、草场、矿产、陆地、 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生 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分解作用),地球化学的循 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生成作用等)。”这是一种广义的自然资源 概念,把周围自然条件也看做是资源。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对自然资源作了不同论述。我 国有的学者认为:“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 其集合体,包含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构成 必需的‘投入’并产生积极效益;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 即称之为自然资源。”前苏联有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要和改善 自身的净福利条件和原料。”尽管对自然资源的表达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这一科学概 念有如下共同的内涵:一是自然资源具有生产性和时空性,它不能脱离开生产应用和社 会需求,不能超越一定的时空范围;二是自然资源的动态性,它的概念和范畴不是一成 不变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其包括的范围和种类会不断扩大。 2.关于环境资源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 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人类当前面临那些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引发因素可以分为: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 环境问题;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即由于毁林毁草开垦荒地、过量放牧、掠夺性捕捞、乱猎滥采、不合理浇灌、不适当的 水利工程、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和破坏性采掘、人口增长过速和都市化等所造成的水 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耕地锐减、草地退化、盐碱化、森林蓄积量下降、矿藏资源遭破
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传染病, 地方病流行等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 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 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的现象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水资源危杋和海洋资源破坏、酸雨污染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乐主义造 成的。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不足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嫁 污染和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的。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一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二是生态恶化,包括:森林资源贫乏、草地退化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荒漠化现象严重、生物物种减少;三是自然灾害 3.环境资源保护 (1)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 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 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并末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20世纪 5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日、美等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但仍比较狭义 地把环境保护理解为只是对ν三废″的治理,是局部的问题。没有把环境污染与整个生态 危机联系起来,对其危害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也没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所以未能提出解决的根源。后来,美国的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农药 污染会导致生态危机;70年代初期出版的别一本书《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问题 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类面临着各种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会议所发表的《联 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 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从此
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传染病, 地方病流行等。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 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 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的现象。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生物多样性减少 、 土地荒漠化 、森林植被破坏 、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酸雨污染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乐主义造 成的。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不足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嫁 污染和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的。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一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噪声污染 ;二是生态恶化,包括:森林资源贫乏 、草地退化严重 、耕地质量下降 、 荒漠化现象严重 、生物物种减少 ;三是自然灾害。 3.环境资源保护 (1)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 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 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 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并末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日、美等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但仍比较狭义 地把环境保护理解为只是对“三废”的治理,是局部的问题。没有把环境污染与整个生态 危机联系起来,对其危害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也没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所以未能提出解决的根源。后来,美国的 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农药 污染会导致生态危机;70 年代初期出版的别一本书《 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问题 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类面临着各种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会议所发表的《联 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 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从此
环境保护开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重视。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 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的发展。2002 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会议 (2)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 第二、为了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第三、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 护生产力”。 (3)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7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979年9月13日,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掌握的内容: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般了解的内容: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和发展 重点难点的学习建议:运用分类的方法系统掌握环境和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章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的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 4.《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和资源保护立法目的的规定内容; 5.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6.适地、适事、适人、适时范围的概念;
环境保护开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重视。199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 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的发展。2002 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会议。 (2)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 第二、为了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第三、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 护生产力”。 (3)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72 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979 年 9 月 13 日,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 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国务院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掌握的内容:环境和资源的概念 一般了解的内容: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和发展 重点难点的学习建议:运用分类的方法系统掌握环境和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章 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的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本质;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作用; 4.《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和资源保护立法目的的规定内容; 5.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6.适地、适事、适人、适时范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