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项目 目标要求 评价结果 表述形式 评价方式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思想、研究 自我评定 方法及其创新意识;学习记叙和 分数 阅读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议论利(满分为100分)/教师复核 (或抽查) 读说明的一些方法 读“目标要求”同第一单元 等第: 自我评价 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会安排说 分数: 写作明顺序,并用一些说明方法来写评语: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会修改文章中使用不当的词语 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新成 综合实果: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具有等第 自我评价 践活动独立组织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完整评语 师生合作评价 活动的能力 自我评价 合评价语文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等第 教师或同学复核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 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 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 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 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 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 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 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 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 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项目 目标要求 评价结果 表述形式 评价方式 精 读 与 略 读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思想、研究 方法及其创新意识;学习记叙和 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议论和 说明的一些方法。 分数 (满分为 100 分): 自我评定 教师复核 阅读 (或抽查) 诵 读 “目标要求”同第一单元。 等第: 自我评价 写作 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会安排说 明顺序,并用一些说明方法来写; 会修改文章中使用不当的词语。 分数: 评语: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综合实 践活动 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新成 果;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具有 独立组织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完整 活动的能力。 等第: 评语: 自我评价 师生合作评价 自我评价 综合评价 语文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等第 教师或同学复核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 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 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 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 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 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 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 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 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 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
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 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 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 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 运动等方面。 1.文章开头一句话“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在文中有何作 用?(3分) 2.下面句中的加粗词能不能删去?扼要说明理由。(6分)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 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2)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 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 (3)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文段的内容,不超过25字。(3分) 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席位空出了,伽利略总算得到了这个位置 主要是由于别人不屑要它,因为年薪只有60士库提(约合65美元)。 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 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 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 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 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 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 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 是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 胁说,否则,他们就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 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 髙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 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 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 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 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 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 100 次。两条绳索的起 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 运动等方面。 1.文章开头一句话“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在文中有何作 用?(3 分) 2.下面句中的加粗词能不能删去?扼要说明理由。(6 分)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 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2)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 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 (3)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文段的内容,不超过 25 字。(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席位空出了,伽利略总算得到了这个位置—— 主要是由于别人不屑要它,因为年薪只有 60 士库提(约合 65 美元)。 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 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 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 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 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 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 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 是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 胁说,否则,他们就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 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 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 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 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 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 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 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 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 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 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一一然后随之是大吃 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 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1.第一段中写人们对年薪很低的数学教授席位不屑一顾,而伽利略 却并不在意菲薄的待遇,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2分) 2.请你根据第二段内容,说说实现科学上的创新应包含哪几点。(3 分 3.第三段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写这些 内容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2分) 4.读第四至第七段,按要求完成练习。(5分) (1)所写的事情 (2)学生和教授同伽利略对实验的不同态度: 学生和教授 伽利略: (3)实验成功的意义 5.这几段文字在叙述中有描写,请举一个描写的例子,并说说其作 用。(2分) (三)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 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 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 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 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 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 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罗迦·费·因格)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 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 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 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 10 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 1 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 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 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 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1.第一段中写人们对年薪很低的数学教授席位不屑一顾,而伽利略 却并不在意菲薄的待遇,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2 分) 2.请你根据第二段内容,说说实现科学上的创新应包含哪几点。(3 分) 3.第三段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写这些 内容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2 分) 4.读第四至第七段,按要求完成练习。(5 分) (1)所写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和教授同伽利略对实验的不同态度: 学生和教授:________________ 伽利略: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成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 5.这几段文字在叙述中有描写,请举一个描写的例子,并说说其作 用。(2 分) (三)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 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 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 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 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 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 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罗迦·费·因格)
寻找新思想新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得到大量的想法,绝不要在刚找 到第一种正确方案时就止步,要继续寻找其他的答案。怎样消除鱼的腥 味?刚捕捞上来就把鱼烹饪、喂猫、焚香、捂住鼻子。没有什么事情比 你只有一种答案更危险的了。 第二种正确答案是什么? (罗吉尔·冯·奧赫) 1.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共同观点是: 分) 2.这两段文字都讲的是扩散思维,它属于创造性思维。你知道“滥 竽充数”这个故事吗?请你用扩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立意。(4分) (1)从南郭先生角度立意: (2)从齐宣王角度立意 (3)从齐湣王角度立意: (4)从三百同事角度立意: 3.(A)、(B)两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2分) (四)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 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査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 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 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 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 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 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 为现实。 1.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 调查对象是 ,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 区别在于 。(3分) 2.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 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2分) 3.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 分)4.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 说明这一点。(3分)
(B) 寻找新思想新观念最好的方法,是得到大量的想法,绝不要在刚找 到第一种正确方案时就止步,要继续寻找其他的答案。怎样消除鱼的腥 味?刚捕捞上来就把鱼烹饪、喂猫、焚香、捂住鼻子。没有什么事情比 你只有一种答案更危险的了。 第二种正确答案是什么? (罗吉尔·冯·奥赫) 1.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共同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这两段文字都讲的是扩散思维,它属于创造性思维。你知道“滥 竽充数”这个故事吗?请你用扩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立意。(4 分) (1)从南郭先生角度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齐宣王角度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齐湣王角度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三百同事角度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2 分) (四)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 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 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 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 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 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 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 为现实。 1.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________,调查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 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3 分) 2.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 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2 分) 3.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________________。(1 分)4.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 说明这一点。(3 分)
(五) 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石头、铁、空气、水……形态不同,性质各 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最小单位都是原子。铁的最小单位是铁原子, 氢的最小单位是氢原子;水的最小单位是水分子,不过,水分子是由两 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分到最小的单位,分到原子这一步就算到头 了。自古以来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了。 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 个盒子?果然,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发现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在原子 内部,外围是电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 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 原子的直径。 好奇心驱使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知道了原子核是由质 子和中子组成的。人们产生了一个新的看法: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 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 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1.节选文章第一段采用了说明方法,说明 。(2分) 2.“到了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 有一个盒子?”这句话中的两个“盒子”分别指什么?(2分) 3.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6分) (1)自古以来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了。 (2)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3)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 就是这些东西了 (六) 电子和中微子属于轻子,轻子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 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强子,科学家 们又在思考了: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 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 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这时候,科学家也只有发挥想像力了。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 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3种夸克构成的。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
(五) 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石头、铁、空气、水……形态不同,性质各 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最小单位都是原子。铁的最小单位是铁原子, 氢的最小单位是氢原子;水的最小单位是水分子,不过,水分子是由两 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分到最小的单位,分到原子这一步就算到头 了。自古以来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了。 到了 19 世纪末,X 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有一 个盒子?果然,进入 20 世纪以后,人们发现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在原子 内部,外围是电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 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 10 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 原子的直径。 好奇心驱使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知道了原子核是由质 子和中子组成的。人们产生了一个新的看法: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 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 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1 .节选文章第一段采用了 ________ 说明方法,说明 ________________。(2 分) 2.“到了 19 世纪末,X 射线的发现促使人们思考,是不是盒子里还 有一个盒子?”这句话中的两个“盒子”分别指什么?(2 分) 3.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6 分) (1)自古以来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了。 (2)大约 10 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一个原子的直径。 (3)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 就是这些东西了。 (六) 电子和中微子属于轻子,轻子的数量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 都属于强子,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强子,科学家 们又在思考了: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吗?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的问题,科学家从实验里 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 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这时候,科学家也只有发挥想像力了。美国科学家盖耳曼提出了一 个“夸克模型”,说是所有的强子都是由 3 种夸克构成的。 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