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 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 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 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5.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 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 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 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 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6.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 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6 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 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 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 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5.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 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 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 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 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6.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 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 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 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 “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一一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 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 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 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 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 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 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
7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 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 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 “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 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 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 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 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 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 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
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 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9 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 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 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 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 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 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 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 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 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
8 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 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19 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 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 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 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 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 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 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 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 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
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 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 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 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 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 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 “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 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 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 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 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 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 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
9 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 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 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 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 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 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 “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 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 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 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 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 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 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