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感染或侵染)( infection) ·当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机 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 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 生理的过程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 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个体的疾病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如鼠疫、霍乱、肝炎、淋病、伤寒、 爱滋病、肺结核等,从全球范围看,传染病仍是当今死亡 的首因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传染(感染或侵染)( infection ) •当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机 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 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 生理的过程。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 •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 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个体的疾病。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如鼠疫、霍乱、肝炎、淋病、伤寒、 爱滋病、肺结核等,从全球范围看,传染病仍是当今死亡 的首因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pathogen) ◆(二)宿主的免疫力 immunit ◆(三)环境因素( enviroment factor)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pathogen) (二)宿主的免疫力(immunity) (三)环境因素(enviroment factor)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指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 物 其中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病原体的数量 病原体的侵入方式
(一)病原体 – 指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 物。 – 其中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 • 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 病原体的数量 • 病原体的侵入方式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1毒力( virulence) 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构成毒力的因素可归纳为侵袭力和毒素两 方面。 (1)侵袭力 invasiveness) 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在吸附中起主要作用 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产生一些特殊的酶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 (2)毒素( toxin) 1)外毒素( exotoxin) 是病原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 质,主要由G细菌产生。 类毒素( toxoid 用0.3%-0.4%的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 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其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 体(抗毒素)。 外毒素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极毒抗原)0.3%0.4%甲醛(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1.毒力(virulence) 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构成毒力的因素可归纳为侵袭力和毒素两 方面。 – (1)侵袭力(invastiveness) • 吸附和侵入能力:菌毛在吸附中起主要作用 • 繁殖与扩散能力:通过产生一些特殊的酶 •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 – (2)毒素(toxin) • 1) 外毒素(exotoxin) – 是病原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 质,主要由G+细菌产生。 – 类毒素(toxoid) – 用0.3%-0.4%的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 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 将其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 抗体(抗毒素)。 外毒素 (极毒抗原) 脱毒 0.3%-0.4%甲醛 类毒素 (无毒抗原)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抗毒抗体
2)内毒素( endotoxin)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 分是脂多糖(LPS),因在活细胞中不分泌 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 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家兔发热试验法 费时(2-3d)、灵敏度低(~2ng/mL) 鲎试剂法 简便快速(1h)、灵敏度高(10- 20pg/mL)
– 2)内毒素(endotoxin) •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 分是脂多糖(LPS),因在活细胞中不分泌 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 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 家兔发热试验法 • 费时(2-3d)、灵敏度低(~2ng/mL) – 鲎试剂法 • 简便快速(1h)、灵敏度高(10- 20p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