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货币危机 一、案例介绍 1971年到1991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9%,1991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 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 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 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1997年2月初,国际投 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引起泰国 金融市场动荡,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仅在1997年2月份就动用 了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才初步平息。3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 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 82.5亿铢(合3.17亿美元),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 金的比率从100%提高到115%~120%,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 增加500亿铢(合19.4亿美元)。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 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日、6日 两天,投资者就从10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亿泰铢(约兑 577亿美元)。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
泰国的货币危机 一、案例介绍 1971 年到 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 7.9%,1991 年至 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 8%,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 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 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 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 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 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1997 年 2 月初,国际投 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 1997 年 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 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引起泰国 金融市场动荡,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仅在 1997 年 2 月份就动用 了 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才初步平息。3 月 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 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 9 家财务公司和 1 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 82. 5 亿铢(合 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 金的比率从 100 %提高到 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 增加 500 亿铢(合 19.4 亿美元)。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 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 5 日、6 日 两天,投资者就从 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 150 亿泰铢(约兑 5.77 亿美元)。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
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月份,国际投资机 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月7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 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日 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 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铢,造成泰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 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 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续作泰铢对美元 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泰铢一度兑美元贬 至26.94:1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 干预力度,动用约50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 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 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令 投机泰铢成本倍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 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月中下旬, 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 率猛跌至1美元兑28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点跌至 461.32点,为8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月2日,泰国中 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5%提高到12 5%。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创下新低。泰国货币危机就此爆发。 泰铢贬值引发的货币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 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
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 5 月份,国际投资机 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 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 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 5 月 8 日 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 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铢,造成泰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 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 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续作泰铢对美元 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泰铢一度兑美元贬 至 26.94: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 干预力度,动用约 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 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 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 1000 % ,令 投机泰铢成本倍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 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 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 率猛跌至 1 美元兑 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 1200 点跌至 461. 32 点,为 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 2 日,泰国中 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 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 10. 5 %提高到 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 17 % ,创下新低。泰国货币危机就此爆发。 泰铢贬值引发的货币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 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
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1997年泰国GDP增长率从1996年的约7% 下降至2%左右。 二、原因分析 泰国1997年爆发货币危机,有多方面原因,可从内部原因和外部 原因两方面加以剖析。 (一)内部原因分析 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 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1991~1995年,泰国的出口平均年增 长率为18.17%。然而,由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是劳动密 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成本显著上升,1995 年泰国最低工资增长了23%,促使劳动力成本比邻国高出2~3倍,但 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工资成本上升,使 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 类产品的竞争(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 战),便导致出口萎缩。1996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0.1%, 进口却有所扩大,导致贸易赤字剧增,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162亿 美元,占GDP的8.3%。 2、举借外债饥不择食,短期外债居高不下。进入90年代,发 展中国家争夺外资的竞争愈演愈烈。泰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及财政 收支的巨额赤字,使得泰国除了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范围外,过分依 赖于举借外债来弥补资本缺口,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使其 外债总额扶摇直上,外债结构严重失衡。据统计,泰国外债由1992
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1997 年泰国 GDP 增长率从 1996 年的约 7 % 下降至 2 %左右。 二、原因分析 泰国 1997 年爆发货币危机,有多方面原因,可从内部原因和外部 原因两方面加以剖析。 (一)内部原因分析 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 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 1991 ~ 1995 年, 泰国的出口平均年增 长率为 18.17 %。然而, 由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是劳动密 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 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成本显著上升,1995 年泰国最低工资增长了 23%,促使劳动力成本比邻国高出 2~3 倍,但 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工资成本上升,使 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 类产品的竞争(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 战),便导致出口萎缩。1996 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 0.1 % , 进口却有所扩大,导致贸易赤字剧增,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 162 亿 美元,占 GDP 的 8.3% 。 2、 举借外债饥不择食, 短期外债居高不下。进入 90 年代,发 展中国家争夺外资的竞争愈演愈烈。泰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及财政 收支的巨额赤字, 使得泰国除了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范围外,过分依 赖于举借外债来弥补资本缺口, 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使其 外债总额扶摇直上, 外债结构严重失衡。据统计,泰国外债由 1992
年底的39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底的93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 50%,平均每一个泰国人负担外债1560美元。其中短期外债约占外债 总额的45%左右。为偿付这种巨额债务,泰国必须保持年15%以上的出 口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就将 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资本项目过早开放。泰国政府于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 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1993年3月,泰国政 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 设立支行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1995 年,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2000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实 际上,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远未成熟,为时尚早。一是泰铢与 美元挂钩的固定率制尚不是市场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 起不到汇率调节经济金融作用。二是泰铢存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 平均达15%,超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平均水平2倍,使泰国股市、汇市 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三是国家宏观经济调 控能力薄弱,长期存在财政预算赤字,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严重逆差, 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保持良好稳 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之,泰国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过早实行资本项 目开放,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引发国内金融动荡。1997 年1-6月间,面对外国短期资本纷纷撒离的局面,泰国政府除了令央 行抛售外汇平抑外,别无良策,无法阻止短期资本外流。可以说,泰
年底的 396 亿美元增加到 1996 年底的 930 亿美元, 相当于 GDP 的 50%,平均每一个泰国人负担外债 1560 美元。其中短期外债约占外债 总额的 45%左右。为偿付这种巨额债务,泰国必须保持年 15%以上的出 口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就将 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资本项目过早开放。泰国政府于 90 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 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1993 年 3 月,泰国政 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 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 设立支行的限制, 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1995 年, 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 2000 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实 际上,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远未成熟,为时尚早。一是泰铢与 美元挂钩的固定率制尚不是市场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 起不到汇率调节经济金融作用。二是泰铢存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 平均达 15%,超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平均水平 2 倍,使泰国股市、汇市 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三是国家宏观经济调 控能力薄弱, 长期存在财政预算赤字,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严重逆差, 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 保持良好稳 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之,泰国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过早实行资本项 目开放, 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引发国内金融动荡。1997 年 1-6 月间,面对外国短期资本纷纷撤离的局面,泰国政府除了令央 行抛售外汇平抑外,别无良策, 无法阻止短期资本外流。可以说, 泰
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是一大战略性失误。是促使泰国产生金融 危机的催化剂。 4、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呆帐、坏帐迅猛滋生。90年代以来, 由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同时带动了股票市场 进入繁荣时期,房地产业和股市成为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投资场 所。对此种不良现象,泰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却未能及时进行管理 和引导,金融机构大规模向房地产和股市放贷,其中包括借用大量外 国资本向这两个行业放贷。据统计,到爆发金融危机以前,泰国各类 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放贷占其放贷总额的50%左右,金融类股票 已占到泰国股票市场的1/3。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势必造成房地 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供给严重过剩。结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房 地产商无力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坏帐、呆帐激增。受房地产业不景气 影响,股市也由繁荣走入萧条。至1996年底,泰国近30%的国外贷款 和80%的外国直接投资投放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空置住宅达85 万套,空置率20%,银行呆帐为155亿美元,1997年6月增至300多 亿美元。泰国股市set指数则由1996年初的1300多点跌至1997年 6月的500点,跌幅达60%以上。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破灭,摧毁 了人们对泰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信心,致使挤兑风潮频发, 金融体系剧烈动荡。 5、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 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金融监管缺位。首先,泰国政府对大量 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一是流入的短期资金过
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是一大战略性失误。是促使泰国产生金融 危机的催化剂。 4、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不合理,呆帐、坏帐迅猛滋生。90 年代以来, 由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同时带动了股票市场 进入繁荣时期,房地产业和股市成为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投资场 所。对此种不良现象,泰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却未能及时进行管理 和引导,金融机构大规模向房地产和股市放贷,其中包括借用大量外 国资本向这两个行业放贷。据统计,到爆发金融危机以前,泰国各类 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放贷占其放贷总额的 50%左右,金融类股票 已占到泰国股票市场的 1/3。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势必造成房地 产业,虚假繁荣,房地产供给严重过剩。结果,房地产泡沫破灭,房 地产商无力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坏帐、呆帐激增。受房地产业不景气 影响,股市也由繁荣走入萧条。至 1996 年底,泰国近 30%的国外贷款 和 80%的外国直接投资投放到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空置住宅达 85 万套, 空置率20%,银行呆帐为155 亿美元, 1997 年6月增至300 多 亿美元。泰国股市 set 指数则由 1996 年初的 1300 多点跌至 1997 年 6 月的 500 点,跌幅达 60%以上。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破灭,摧毁 了人们对泰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与可靠性的信心, 致使挤兑风潮频发, 金融体系剧烈动荡。 5、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 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金融监管缺位。首先,泰国政府对大量 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一是流入的短期资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