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效应一般以C效应代表,也分为供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和吸电共轭效应 (即-C效应)。通常将共轭体系中给出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显示出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 应,吸引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例如: H≡CH—C C效应 CHCHO 取代基共轭效应的强弱取决于组成该体系原子的性质、共价状态、键的性质、空间排 布等因素,可以通过偶极矩的测定计算出或由周期表推导出。 在同一体系中,相同位置上引入不同取代基时,取代基共轭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 个因素,即取代基中心原子的电负性的相对大小及其主量子数的相对大小。 (1)+C效应 在同一周期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如: nR, >-OR F 在同一族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如: Br OR >-SR> SeR TeR 0-> 带负电荷的元素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 -otR, 主量子数相同元素的p轨道大小相近,可以更充分地重迭,离域程度也较大。如果取代 基中心原子的主量子数与碳的主量子数不同,则轨道重迭程度相对较小,离域程度相应减弱, 而且主量子数差值越大影响越明显。因此,一般讲,+C效应在同族中随中心原子的原子序 数增大而降低。 (2)-C效应 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C效应越强。如 =0> =NH >=CH2 对于同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变大,能级升高,即与碳原子差别变大,使 π键与π键的重迭程度变小,故C效应变弱。如: C=0> C=S 带正电荷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如: -NR >=NR 但共轭效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不仅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和p轨 道的相对大小,而且其强弱还受其他原子及整个分子结构的制约,同时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是并存的,是综合作用于分子的结果,通常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三动态共轭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进攻试剂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使p 电子云重新分布,实际上往往是静态共轭效应的扩大,并使原来参加静态共轭的p电子云向 有利于反应的方向流动。例如1,3-丁二烯在基态时由于存在共轭效应,表现体系能量降低 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这是静态共轭效应的体现。而在反应时,例如在卤 化氢试剂进攻时,由于外电场的影响,电子云沿共轭链发生转移,出现正负交替分布的状况, 这就是动态共轭H2=H-H=H2→CH2=CH-(H-CH3
178 共轭效应一般以 C 效应代表,也分为供电共轭效应(即+C 效应)和吸电共轭效应 (即-C 效应)。通常将共轭体系中给出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显示出的共轭效应称为+C 效 应,吸引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共轭效应称为-C 效应。例如: +C 效应 -C 效应 取代基共轭效应的强弱取决于组成该体系原子的性质、共价状态、键的性质、空间排 布等因素,可以通过偶极矩的测定计算出或由周期表推导出。 在同一体系中,相同位置上引入不同取代基时,取代基共轭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 个因素,即取代基中心原子的电负性的相对大小及其主量子数的相对大小。 (1)+C 效应 在同一周期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如: —NR2 > —OR > — F 在同一族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如: —F > —Cl > — Br > —I ; —OR > —SR > —SeR > —TeR ; —O– > — S – > —Se– > —Te – 带负电荷的元素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 效应: —O– > —OR > —O+R2 主量子数相同元素的 p 轨道大小相近,可以更充分地重迭,离域程度也较大。如果取代 基中心原子的主量子数与碳的主量子数不同,则轨道重迭程度相对较小,离域程度相应减弱, 而且主量子数差值越大影响越明显。因此,一般讲,+C 效应在同族中随中心原子的原子序 数增大而降低。 (2)-C 效应 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C 效应越强。 如: =O > =NH > =CH2 对于同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变大,能级升高,即与碳原子差别变大,使 π键与π键的重迭程度变小,故-C 效应变弱。如: C=O > C=S 带正电荷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 效应。如: =N+R2 > =NR 但共轭效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比较复杂的,不仅取决于中心原子的电负性和 p 轨 道的相对大小,而且其强弱还受其他原子及整个分子结构的制约,同时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是并存的,是综合作用于分子的结果,通常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三 动态共轭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是共轭体系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进攻试剂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使 p 电子云重新分布,实际上往往是静态共轭效应的扩大,并使原来参加静态共轭的 p 电子云向 有利于反应的方向流动。例如 1,3-丁二烯在基态时由于存在共轭效应,表现体系能量降低, 电子云分布发生变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这是静态共轭效应的体现。而在反应时,例如在卤 化氢试剂进攻时,由于外电场的影响,电子云沿共轭链发生转移,出现正负交替分布的状况, 这就是动态共轭效应。 C H2 C H C H C H2 C H2 C H C H C H3 + + _ _ H + + δ δ δ δ +
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正碳离子活性中间体。由于发生相当于烯丙基的p-π共轭离域 而稳定,并产生了1,2-加成与1,4-加成两种可能。 CH=PtH-CH→12=c CHCH--CH 1,2-口囗 CH2=CH-CH—CH CH2=:CH- CH-CH3+Br P CH2-CH=CH-CH 动态共轭效应虽然是一种暂时的效应,但一般都对化学反应有促进作用,也可以说,动态共 轭效应是在帮助化学反应进行时才会产生,这一点与静态共轭效应完全不同。静态共轭效应 是一种永久效应,对化学反应有时可能会起阻碍作用。与诱导效应类似,动态因素在反应过 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例如氯苯,在静态下从偶极矩的方向可以测得-I效应大于+C效应。 CH3-y-Cl u=1.86D u=1.70D 但在反应过程中动态因素却起着主导作用。在亲电取代反应中,当亲电试剂进攻引起了动态 共轭效应,加强了p-π共轭。这里-I效应不利于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而+C效应促进这种 取代,并使取代的位置进入邻、对位,因而氯苯的亲电取代产物主要为邻、对位产物。由于 氯原子的-I效应太强,虽然动态共轭效应促进了邻对位取代,但氯的作用还是使苯环在亲 电取代反应中变得较难 四共轭体系 按参加共轭的化学键或电子类型,共轭效应包括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 0-共轭体系和σ-p共轭体系等,而最常见的共轭效应有以下两种: 1、ππ共轭体系 所谓π-π共轭体系,是指由π轨道与π轨道电子离域的体系,一般由单键和不饱和键 (双键和叁键)交替排列组成。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与π电子数相等。如 CH2 ==CH-CH==cH? CH2==CHC≡CH CH 2==CH-CH==CH-CH=CH CH2=CHCH2· CH≡CC≡CH 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多于电子数,即缺电子共轭体系:CH2=CH-CH2C6H5CH 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少于电子数,即多电子共轭体系 CH 2==CH-CH 2 H2==CH-CH==O 2、p-兀共轭体系 具有处于p轨道的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π键直接相连的体系,称为p共轭体系。如 氯乙烯,当氯原子的p轨道的对称轴与π键中的p轨道对称轴平行时,电子发生离域
179 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正碳离子活性中间体。由于发生相当于烯丙基的 p-π共轭离域 而稳定,并产生了 1,2-加成与 1,4-加成两种可能。 动态共轭效应虽然是一种暂时的效应,但一般都对化学反应有促进作用,也可以说,动态共 轭效应是在帮助化学反应进行时才会产生,这一点与静态共轭效应完全不同。静态共轭效应 是一种永久效应,对化学反应有时可能会起阻碍作用。与诱导效应类似,动态因素在反应过 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例如氯苯,在静态下从偶极矩的方向可以测得-I 效应大于+C 效应。 μ=1.86D μ=1.70D 但在反应过程中动态因素却起着主导作用。在亲电取代反应中,当亲电试剂进攻引起了动态 共轭效应,加强了 p-π共轭。这里-I 效应不利于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而+C 效应促进这种 取代,并使取代的位置进入邻、对位,因而氯苯的亲电取代产物主要为邻、对位产物。由于 氯原子的-I 效应太强,虽然动态共轭效应促进了邻对位取代,但氯的作用还是使苯环在亲 电取代反应中变得较难。 四 共轭体系 按参加共轭的化学键或电子类型,共轭效应包括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 σ-π共轭体系和σ-p 共轭体系等,而最常见的共轭效应有以下两种: 1、-共轭体系 所谓π-π共轭体系,是指由π轨道与π轨道电子离域的体系,一般由单键和不饱和键 (双键和叁键)交替排列组成。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与π电子数相等。如: CH2==CH—CH==CH2 CH2==CH—C≡CH CH 2==CH—CH==CH—CH==CH 2 CH 2==CH—CH 2· CH≡C—C≡CH 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多于π电子数,即缺电子共轭体系:CH 2==CH--CH2 + C 6 H 5CH2 + 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少于π电子数,即多电子共轭体系: CH 2==CH—CH 2 – CH 2==CH—CH==O 2、p-共轭体系 具有处于 p 轨道的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π键直接相连的体系,称为 p-π共轭体系。如 氯乙烯,当氯原子的 p 轨道的对称轴与π键中的 p 轨道对称轴平行时,电子发生离域。 CH2 CH CH CH3 CH2 CH CH CH3 CH2 CH CH CH3 CH2 CH CH CH3 + δ+ δ+ δ+ δ+ CH2 CH CH CH3 + Br - Br Br 1,2-效效 1,4-效效 Cl .. CH3 Cl :Cl :Cl + + H H E E N O O
图1-1氯乙烯p轨道与π键的作用图1-2氯乙烯的成键轨道 氯乙烯是三个p轨道四个电子的多电子p-共轭体系,通常p共轭体系都是多电子 共轭体系。此外,在p-π共轭体系中,电子云转移的方向总是移向双键的,一般如下表示: R-COHR—C R—CxNH2 羧酸具有酸性,苯胺比脂肪胺碱性弱,酰胺碱性更弱,苯酚与醇明显不同,这些都起 因于p-π共轭的影响 五共轭效应与反应性 共轭效应对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影响到化学平衡、反应方向、反应机 理、反应产物、反应速度和酸碱性等,而且共轭效应的影响往往超过诱导效应的影响 1.对有机物酸碱性的影响 羧酸的酸性是因为羧酸分子中具有pπ共轭,增大了0-H键的极性,促使氢容易离解, 且形成的羧基负离子共轭效应增强,更稳定。醇一般为中性,苯酚由于p-π共轭,有一定 的酸性 三硝基苯酚中,由于三个强吸电子硝基的共轭和诱导作用,使其显强酸性,已接近无机酸的 强度。 烯醇式的1,3-二酮具有微弱的酸性,也是由于pπ共轭作用。 0=C-CH O—H =C-CH=C-O 烯醇负离子 由于pπ共轭效应,芳香胺如苯胺的碱性比脂肪族胺弱,而酰胺则几乎呈中性。 NH R H 2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物的影响 在a,β一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分子中,C==0与C==C形成共轭体系,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 物带来很大影响,使这些醛、酮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如丙烯醛与HCN主要发生1,4 插烯作用是共轭醛、酮中一种特殊作用,也是由于共轭效应的缘故 CHOD +CH-CHCH-CHCH-CHD QH- CAnaCH一CHH-CHH—CHO+HO 3.对反应机理的影响 共轭效应对反应机理的影响常表现为对反应中间体或产物的稳定性的影响。如卤代烷 的水解反应中,CH3Br主要按SN2历程,而(CH3)sC-Br水解则遵循SN1历程,这里除了
180 图 1-1 氯乙烯 p 轨道与π键的作用 图 1-2 氯乙烯的成键轨道 氯乙烯是三个 p 轨道四个电子的多电子 p-π共轭体系,通常 p-π共轭体系都是多电子 共轭体系。此外,在 p-π共轭体系中,电子云转移的方向总是移向双键的,一般如下表示 : 羧酸具有酸性,苯胺比脂肪胺碱性弱,酰胺碱性更弱,苯酚与醇明显不同,这些都起 因于 p-π共轭的影响。 五 共轭效应与反应性 共轭效应对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影响到化学平衡、反应方向、反应机 理、反应产物、反应速度和酸碱性等,而且共轭效应的影响往往超过诱导效应的影响 。 1. 对有机物酸碱性的影响 羧酸的酸性是因为羧酸分子中具有 p-π共轭,增大了 O-H 键的极性,促使氢容易离解, 且形成的羧基负离子共轭效应增强,更稳定。醇一般为中性,苯酚由于 p-π共轭,有一定 的酸性。 三硝基苯酚中,由于三个强吸电子硝基的共轭和诱导作用,使其显强酸性,已接近无机酸的 强度。 烯醇式的 1,3-二酮具有微弱的酸性,也是由于 p-π共轭作用。 烯醇 烯醇负离子 由于 p-π共轭效应,芳香胺如苯胺的碱性比脂肪族胺弱,而酰胺则几乎呈中性。 2.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物的影响 在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分子中,C==0 与 C==C 形成共轭体系,对反应方向和反应产 物带来很大影响,使这些醛、酮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如丙烯醛与 HCN 主要发生 1,4 加成。 插烯作用是共轭醛、酮中一种特殊作用,也是由于共轭效应的缘故。 3. 对反应机理的影响 共轭效应对反应机理的影响常表现为对反应中间体或产物的稳定性的影响。如卤代烷 的水解反应中,CH3Br 主要按 SN2 历程,而(CH3)3C-Br 水解则遵循 SN1 历程,这里除了 Cl C C .. H Cl C H C H .. CH2 CH Cl O - .. OH .. .. O=C CH C O - O=C CH C O H .. NH2 O R C .. NH2 C6H5CHO + CH3 CH=CH CH=CH CHO OH - △ C6H5CH=CH CH=CH CH=CH CHO + H2O .. NH2 O R C .. O R C OH R C X O .. .. OH .. NH2
有诱导效应的作用外,还有超共轭的作用,因为超共轭效应直接影响到生成的碳正离子的稳 定性 又如,在酯的碱性水解中,多数按BAC2历程进行,而当醇的烷基部分由于共轭效应可 以生成稳定的碳正离子时,则可按BALl历程进行。(见第八章) 4.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共轭效应对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影响很大。如在卤代苯的邻、对位上连有硝基,对碱性水 解反应活性的影响很大。这是由于一NO2具有很强的一C效应,当它连在邻、对位时能得到 很好的传递,而当它处在间位时,一C效应不能传递,仅有一1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 如在邻、对位时大 Nahco3日 第三节超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也发生在重键和单键之间,如有些σ键和π键、σ键和p轨道、甚至σ键和 σ键之间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离域现象,这种效应称为超共轭效应。 从一般诱导效应的概念考虑,当烷基连在sp2杂化的苯环上时,与氢比较应呈现供电的 诱导效应,而且诱导效应的强度顺序应为叔>仲>伯。对苯环在亲电反应中活性的影响似乎也 应为: (CH3)3C->(CH3)2CH->CH3CH2->CH3->H- 这一诱导效应规律也可从烷基苯在气相中的偶极矩数据看岀。 叔丁苯 异丙苯 乙苯 甲苯 u=0.70D u=0.65Du=0.58Du=0.38D 但进行苯环上的硝化反应和卤代反应时,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取代基 CH3 CH3 (CH3)2CH (CH3 )3C- H 相对反应速度溴化 340 180 l10 硝化反应148 显然,用诱导效应无法解释这一结果。这里必定存在着其它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存 在C-Hσ键与π键的离域,也即超共轭效应。甲苯有三个C-Hσ键与苯环π体系共轭,乙苯 有两个,异丙苯只有一个,而叔丁基苯则没有C-Hσ键与苯环共轭,因此得到上述相对速度 的顺序 超共轭效应在化合物分子的物理性能和化学反应性能上都有所反映。键长平均化是共轭 效应的一种体现,超共轭效应也有这种表现。 表1-7超共轭效应对CC、C=C、C=C键长的影响 孤立的CHCH2=CH2中 CH3-C=≡C-CH3中
181 有诱导效应的作用外,还有超共轭的作用,因为超共轭效应直接影响到生成的碳正离子的稳 定性。 又如,在酯的碱性水解中,多数按 BAC2 历程进行,而当醇的烷基部分由于共轭效应可 以生成稳定的碳正离子时,则可按 BAL1 历程进行。(见第八章) 4. 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共轭效应对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影响很大。如在卤代苯的邻、对位上连有硝基,对碱性水 解反应活性的影响很大。这是由于—NO2 具有很强的-C 效应,当它连在邻、对位时能得到 很好的传递,而当它处在间位时,-C 效应不能传递,仅有-I 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不 如在邻、对位时大。 第三节 超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也发生在重键和单键之间,如有些σ键和π键、σ键和 p 轨道、甚至σ键和 σ键之间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离域现象,这种效应称为超共轭效应。 从一般诱导效应的概念考虑,当烷基连在 sp 2 杂化的苯环上时,与氢比较应呈现供电的 诱导效应,而且诱导效应的强度顺序应为叔>仲>伯。对苯环在亲电反应中活性的影响似乎也 应为: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 这一诱导效应规律也可从烷基苯在气相中的偶极矩数据看出。 叔丁苯 异丙苯 乙苯 甲苯 μ=0.70D μ=0.65D μ=0.58D μ=0.38D 但进行苯环上的硝化反应和卤代反应时,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取代基 CH3 CH3CH2 (CH3)2CH- (CH3)3C- H- 相对反应速度 溴化 340 290 180 110 1 硝化反应 14.8 14.3 12.9 10.8 1 显然,用诱导效应无法解释这一结果。这里必定存在着其它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存 在 C-Hσ键与π键的离域,也即超共轭效应。甲苯有三个 C-Hσ键与苯环π体系共轭,乙苯 有两个,异丙苯只有一个,而叔丁基苯则没有 C-Hσ键与苯环共轭,因此得到上述相对速度 的顺序。 超共轭效应在化合物分子的物理性能和化学反应性能上都有所反映。键长平均化是共轭 效应的一种体现,超共轭效应也有这种表现。 表 1- 7 超共轭效应对 C-C、C==C、C≡C 键长的影响 孤 立 的 CH3-CH2=CH2 中 CH3-C≡C-CH3 中 OH - Cl + 效效效效 NaHCO3效效 效效效 Cl + NO2 ℃ OH - NaHCO3效效 130 NO2 OH Cl NO2 + OH NO2 - 100 ℃ NO2 NO2 OH NaHCO3效效 NaHCO3效效 + OH NO2 - Cl O2N NO2 35 ℃ NO2 O2N NO2 OH
化学键C-CC=CC≡CCC 4880.13530.14570.121 从偶极矩、氢化热及光谱性质等方面也进一步证实了超共轭效应的存在。许多化合物 -H的活泼性也是超共轭效应的表现 C-Hσ键与p轨道的共轭可以从正碳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比较中观察。 烷基碳正离子稳定性顺序3°>2°>1°>CH 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3°>2°>1°>CH3 在这样的体系中,CH键的强度是有所降低的,叔丁基正离子确实比异丁烷中的C-H键弱 在某些体系中,σ键与σ键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离域,尤其在反应过程中。例如下 列反应,前者生成乙烯,后者生成乙炔,都属于σ-0共轭体系。 CIHg-CHx-CH2--OH +HCl- HgCh CH=CH+ HO CH=CH RMgBr-iRHdCi+ CHECH+ MeCIBr 烷基超共轭效应的强弱,由烷基中与不饱和键处于共轭状态的C-H键的数目而定,随 着σc-键数目的增多,超共轭效应增强。如: CH=CH CH=CH,>CH 用分子轨道理论可以较为满意地解释这一结果。ST0-3G的从头计算表明,丙烯超共轭效 应的实质是甲基与C=Cπ键的轨道相互作用,其中最强的是CH3-I(C=C)轨道相互作用,轨 道相互作用结果导致甲基中C—H键的拉长和电子从C一H键流向C=Cπ键、CH3-CHσ键的缩 短(部分双键化趋势)、CH=CH2π键的减弱(比孤立的C=C双键长)。计算表明丙烯的最佳几 何构型存在两个可区别的构象式,重叠式和交叉式: 交叉式 重叠式 重叠式的轨道相互 作用 两个构象式通过甲基旋转的能垒大约是6.3-7.5KJ/mol,轨道相互作用有利于重叠式 π共轭和σσ共轭与π-π共轭效应和pπ效应比较起来弱得多,有人通过CND0/2法 计算表明:超共轭效应大约仅是π-I共轭效应的一半。 第四节场效应和空间效应 场效应 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不是通过键链而是通过空间传递的,称为场效 应( field effects)。场效应和诱导效应通常难以区分,它们往往同时存在而且作用方向一致, 实际上场效应是诱导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也把场效应和诱导效应总称为极性效应。但 在某些场合场效应与诱导效应的方向相反,从而显示出场效应的明显作用,例如邻氯苯基丙 炔酸的酸性比氯在间位或对位的小,如果从诱导效应考虑,邻位异构体应比间位、对位的酸 性强,从共轭效应考虑也不应比对位异构体的酸性弱。这是由于氯处于邻位的8一端,所产
182 化学键 C-C C=C C≡C C-C C=C C-C C≡C 键长/nm 0.154 0.134 0.120 0.1488 0.1353 0.1457 0.1211 从偶极矩、氢化热及光谱性质等方面也进一步证实了超共轭效应的存在。许多化合物α -H 的活泼性也是超共轭效应的表现。 C-Hσ键与 p 轨道的共轭可以从正碳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比较中观察。 烷基碳正离子稳定性顺序 3°>2°>1°>CH3 + 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 3°>2°>1°>CH3 在这样的体系中,C-H 键的强度是有所降低的,叔丁基正离子确实比异丁烷中的 C-H 键弱。 在某些体系中,σ键与σ键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离域,尤其在反应过程中。例如下 列反应,前者生成乙烯,后者生成乙炔,都属于σ-σ共轭体系。 烷基超共轭效应的强弱,由烷基中与不饱和键处于共轭状态的 C—H 键的数目而定,随 着σC -- H 键数目的增多,超共轭效应增强。如: 用分子轨道理论可以较为满意地解释这一结果。STO-3G 的从头计算表明,丙烯超共轭效 应的实质是甲基与 C=Cπ键的轨道相互作用,其中最强的是 CH3-π(C=C) 轨道相互作用, 轨 道相互作用结果导致甲基中 C—H 键的拉长和电子从 C—H 键流向 C=Cπ键、CH3—CH键的缩 短(部分双键化趋势)、CH=CH2π键的减弱(比孤立的 C=C 双键长)。计算表明丙烯的最佳几 何构型存在两个可区别的构象式,重叠式和交叉式: H H 交叉式 重叠式 重叠式的轨道相互 作用 两个构象式通过甲基旋转的能垒大约是 6.3-7.5KJ/mol,轨道相互作用有利于重叠式。 -共轭和-共轭与π-π共轭效应和 p-π效应比较起来弱得多,有人通过 CNDO/2 法 计算表明:超共轭效应大约仅是π-π共轭效应的一半。 第四节 场效应和空间效应 一 场效应 分子中原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不是通过键链而是通过空间传递的,称为场效 应(field effects)。场效应和诱导效应通常难以区分,它们往往同时存在而且作用方向一致, 实际上场效应是诱导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也把场效应和诱导效应总称为极性效应。但 在某些场合场效应与诱导效应的方向相反,从而显示出场效应的明显作用,例如邻氯苯基丙 炔酸的酸性比氯在间位或对位的小,如果从诱导效应考虑,邻位异构体应比间位、对位的酸 性强,从共轭效应考虑也不应比对位异构体的酸性弱。这是由于氯处于邻位的δ一端,所产 + + + + RHgCl CH CH MgClBr HgCl2 CH2=CH2 H2O RMgBr HCl + ClHg CH2 CH2 OH + ClHg CH CH Cl H C H H CH=CH2 CH3 CH3 CH=CH2 CH3 H H C CH=CH2 H > > C C C C H H H H H C H H C C H H H H H C C C H